蔡壘磊
“幸存者偏差”,又叫“死人不會說話”。這個概念也許重要到能夠影響你的很多重大決策,并使你不容易被忽悠。
一
首先,你不妨想想以下幾個問題:
1.如果你擁有李嘉誠的所有品質,你是否就能像他一樣有錢?
2.如果將你的大腦換成巴菲特的,炒股是否就能無往而不利?
3.如果喬布斯復生,但大家都不認識他,他是否能復制蘋果王國的奇跡?
我相信大部分人平時都想得到這些人的“超能力”,但如果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來,他們會想一想,然后說,嗯,那可不一定。
無數人在商海中搏殺,以上幾位無疑是最頂尖的。我們都或多或少地接觸過一些成功學的書籍,知道他們擁有高瞻遠矚的世界觀,擁有獨特迷人的性格,還擁有許多卓爾不凡的能力。
商業的旋渦里兇險異常,死在里面的不計其數,李嘉誠等是少有的幸存者,如何解釋幸存者是他們而不是別人呢?我們都想將他們的成功復制在自己身上,于是就從他們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每一個小細節開始研究,恨不得連上廁所看不看報紙也作為重要的觀察素材。
由于人與人之間終究不可能完全相同,于是我們就得出結論:看,怪不得我成不了他,原來他每天回家都要刷一遍鞋子,如此注重細節,真是窺一斑而知全豹,可想而知他在事業上肯定能做到盡善盡美。
這就是我們的“幸存者偏差”,我們都傾向于在幸存者身上尋找一些特質來說服自己——每一位幸存者都絕非偶然,不然就無法解釋“幸存者為何不能是我”這個問題。
之所以會存在這個偏差,是由于我們經常會想當然地選擇樣本。如果10萬人里可以產生一位商業領袖,那么隨著群體的不斷擴大,商業領袖的數量肯定會隨之而增多,至于是什么讓他們成為領袖,我們應該將焦點放在所有人身上,而不是關注這些幸存的個體。那樣,你很容易就會發現,這個社會有成千上萬擁有他們身上所有美好特質的人,但是他們窮困潦倒,也看不出一點點能成功的影子。
人們的關注點永遠在那些偶然的成功者身上,卻忽略了上萬倍的沒被選中的失敗者。
二
“幸存者偏差”現象普遍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
當你或你的親人得病之時,是不是經常會有人適時出現,一本正經地推薦給你一些非正規醫院的老中醫或者偏方?不止推薦,還斬釘截鐵地告訴你,這個絕對有用,我家的誰誰誰就是這么被治好的。
在我小的時候,這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家中誰得了病,總有一大幫人熱情地來推薦,每個人只篤信自己介紹的那個大師或那劑偏方。但在我的印象中,只有一兩次有人痊愈了,第二次去也都不靈了。然而,深信的人依舊深信不疑。
為何這種“祖傳偏方”基本都不靠譜呢?很簡單,如果它真的具有普適性和不可替代性,經過幾十年、上百年,它就不會只是偏方了。
為何在這一點上,“幸存者偏差”表現得比較明顯呢?也很簡單,因為對于偏方,我們的期待值總是較低的。事實上,我們對醫院的信賴度還是較高的,我們默認醫院的治療是100分,如果它的治療效果最后是90分,你就會很不滿意,認為這家醫院不行;但對于偏方就不一樣了,我們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心理預期一般都只有20分,如果它達到了50分,你對它的療效就會非常滿意,且很容易認為它對所有人都有效。
“死人不會說話”——只有治好的人才認為自己找到了救星,并且印象深刻,乃至于費力地主動宣傳。更多沒被治好的人會轉向下一位“神醫”,并將當下這位快速遺忘,他們是一群數量龐大的“沉默者”,因此,除非某位“神醫”或“某個方子”一個人都治不好,否則,他(它)總會受到追捧。
三
在很多事情上,由于我們將規避危險的條件人為地放大,就容易暫時性地丟失理性,掉入“幸存者偏差”的陷阱之中。
記得“馬航MH370”事件發生后,鋪天蓋地的媒體報道持續了好幾個月,我媽本來打算去云南的都不敢去了,說坐飛機實在太危險了,飛著飛著就沒了。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飛機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即便你是一位每天都要坐一趟飛機的“空中飛人”,也需要上萬年才會遇到一次重大事故。現在很多人已經逐漸明白了飛機的安全性,但他們還是認為,雖然飛機的事故率極低,但一旦出事就無法幸免,這同樣是掉入了陷阱之中,事實上,飛機失事后乘客的生還率在90%以上,這可能會顛覆你的三觀,但這是事實。
類似的還有地溝油、黑心作坊、國產奶粉等食品安全問題。我聽到許多人都在感嘆,現在真是什么都不能吃了。但你得明白,這些并不足以成為普遍現象。因為稀松平常的事情,媒體是沒有興趣報道的,因此,見諸報端或熒屏的事情一定是個案。
“死人不會說話”——車禍死個人太正常,如果不是有其他料,媒體不會報道;食品吃了沒事太正常,媒體不會報道;大橋能正常使用太正常,媒體也不會報道。
四
最近10年,選秀一直是歌手孵化的最大陣地,很多“有夢想”的年輕人四處參加選秀,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像那些前輩一樣功成名就。這種精神絕對是值得鼓勵的,但你得清楚一件事情——哪怕選秀孵化了再多的歌手,“死”在你前面的比你有才又努力的“前輩”依然是多得超乎你的想象。
任賢齊,當年憑借一首《心太軟》紅遍大江南北。據他本人透露,當年寄給唱片公司幾十首作品,《心太軟》也是其中之一。唱片公司在審核的時候,本來已經將這首歌“丟進垃圾桶”,但由于最后沒有找到心儀的歌曲,在回去翻找的時候翻出了這顆“遺珠”。
這是一個勵志的故事,你可以說“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有志者事竟成”之類冠冕堂皇的話,但事實是,有成百上千的“任賢齊”現在早已遠離“歌手”這個職業,他們可能正開著一家小店,也可能正在工地搬磚。當你被現實撞得頭破血流,你終究會明白,大多數情況下,就算你再有天賦、再努力,你的作品也不會剛好被找“遺珠”的唱片公司所青睞。
最后,以2000多年前羅馬的思想家西塞羅講的故事結尾:有人給一位無神論者看一幅畫,畫上是一群正在祈禱的人。他告訴無神論者,這些人在隨后的沉船事故中都活了下來。無神論者淡淡地問,我想看看那些祈禱完被淹死的人的畫像在哪兒?
因為,“死人不會說話”。
(高勝利摘自微信公眾號“簡書”,鄺 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