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將故事背景設立于反烏托邦的未來的電影《龍蝦》傳達給觀眾的一種最直接的主張便是“單身有罪”,具有深刻的諷刺意味。以中國現代社會關于部分適婚青年鑒于某種原因保持單身而被逼婚的普遍現狀來看,這部電影對于中國觀眾有些非同尋常的意義。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社會關于“單身”的普遍認同,并就我國第四次單身潮來臨這個事實,以《龍蝦》這部電影所傳達的觀點為據點,通過對這部電影的劇情和人物角色的分析,總結了中國婚戀觀應有的常態。
[關鍵詞] 中國社會視角;《龍蝦》;諷刺意味
上映于2015年的電影《龍蝦》是由希臘籍鬼才導演歐格斯·蘭斯莫斯導演的一部軟暴力愛情電影。電影將故事背景設立于反烏托邦的未來,在那里單身是不被允許的,無論是意外喪偶還是慘遭拋棄,抑或其他種種原因,一旦成為單身,都會被逮捕并移送至一個特殊的酒店,在那里人們必須要在45天的期限內找到伴侶,如果失敗,他們就會被轉化成一種動物被流放森林……從某種層面來說,“單身有罪”是電影《龍蝦》傳達給觀眾的一種最直接的觀點,以中國現代社會關于部分適婚青年鑒于某種原因保持單身而被逼婚的普遍現狀來看,這部電影對于中國觀眾有些非同尋常的意義。
一、中國社會關于“單身”的普遍認同
國家民政局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末,我國單身人口數量已逼近兩億,而主動選擇單身的人口數量明顯增加,中國第四次單身潮正在來臨。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規定,我國居民的法定結婚年齡為男性不得早于22周歲,女性不得早于20周歲,因此我國適婚人口以80后、90后為主要群體,而處于這一年齡段的人口由于受到成長環境、社會發展變革等因素的影響,有的人是由于享受“自我”而拒婚:絕大多數80后及90后都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比較強烈,不太容易與他人產生認同感,因此面對需要兩人互相遷就的婚姻時就會稍顯遲疑;有的人源于擇偶標準導致的“高不成、低不就”,即因為擁有姣好的外表或者煊赫的家世抑或較強的個人能力等而自視甚高,總覺得找不到一個適合自己的人,久而久之拖大了年齡便走到了被別人看不上的地步。有的人源于對真愛的期待:這部分人比較崇尚精神上的滿足,無論物質或其他條件多么豐富,都不能誘發他們走進婚姻的決心,促使他們走進婚姻的唯一原因便是遇到了真愛……總之,不論是自我選擇還是被動存在的單身人口,最終的據點都落在了“單身”這個頭銜上,僅僅這兩個字,便足以牽動父母及親戚朋友的心,有時候他們偏激到不問過程只要結果的程度:無論什么原因,單身就是不對;無論是怎樣的組合,擁有伴侶總要好過一個人生活。如此便形成了中國單身青年男女的普遍反應,他們自嘲為“單身狗”,就如電影《龍蝦》中對于大多數人選擇狗作為變身動物的情況一樣,充滿了諷刺的意味。而促使中國單身青年男女接受這一充滿嘲諷意味的稱謂的原因,一是對自己無論怎樣努力始終不能結束單身的吐槽,另一個則是對親人不時的催婚行為的無奈。由此,以中國社會關于“單身”的普遍認同來看,電影《龍蝦》給予了最好的回擊和反思空間。
二、透視《龍蝦》的諷刺意味
在電影《龍蝦》中,人們對于單身的態度更加惡劣和不可理解,在那個反烏托邦的未來社會,每一個單身的人都是被限制了自由的犯人,從單身的身份到被變成動物,他們只有45天的期限,唯一可以延長這個期限的途徑便是狩獵“孤游者”,即脫離酒店管理而偷偷跑去森林生活的人。在那樣一個空間,每一個獨身的人都是被關注的對象,連獨自走在大街上都要被盤查詢問,而只要落得單身,便如砧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而不得反抗,失去作為人的價值與尊嚴。然而,物競天擇,被人類社會淘汰還不是結束,成為動物還要應對天敵的傷害。因此,幸運的單身者因為找到合適的伴侶快樂地生活著,不幸的單身者要么義無反顧地變成動物,要么為了擺脫變成動物的厄運而假意幸福著。
自古以來,“門當戶對”在中國式婚姻中擁有相當的地位,在古代婚姻中堪稱父母為子女擇偶的唯一標準,甚至在開明的現代社會,“門當戶對”也是被重點考慮的伴侶結合要素,這一點在《龍蝦》中是可以尋到影子的,帶有強烈的諷刺意味。
電影中,社會對于成為伴侶的人是有一定的匹配標準的,即修同一門專業,從事同一種職業,抑或患同一種生理缺陷……因此,即便是這個限制單身的社會環境,結束單身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猶如我國社會上的單身男女因為所謂的“門當戶對”而在擇偶的路上遇到的阻礙。
電影中約翰是一個瘸腿男人,他在他的瘸腿妻子去世僅僅6天之后便被拉到了酒店內,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他在酒店的演講是內心關于那個不和諧社會的反抗的呼喊:他的母親在他19歲的時候被流放到森林變成了狼,他對母親無盡的思念使他義無反顧地跳進了圈養狼群的圍欄,群狼撲來咬傷了他的腿,這是他腿瘸的原因。他的沖動雖然讓他變成了有缺陷的人,但他內心還是獲得了一些安慰,因為在群狼進攻他的時候,有兩頭狼是站在遠處遙望著他的,他推斷那里必有一頭狼是自己的母親。他的演講輕描淡寫,卻充滿了血雨腥風的諷刺。這是他的控訴,也是他后來面對兩個朋友大衛和“口吃男人”談論變成何種動物而不為找到伴侶去努力暴怒的根源。因而自始至終,他都在為找到伴侶而努力著。當酒店來了瘸腿女孩兒,他第一時間調查到她并不是瘸腿而是受了傷幾天就會復原,在朋友們的后知后覺面前,這不是炫耀,只表達了他內心想找到伴侶的迫切,這種迫切在他后來所找的伴侶身上得以深刻體現。
苦尋伴侶無果之后,約翰將目光伸向了常常無緣無故流鼻血的女子。明知不匹配而為之,他的苦衷和無奈充分暴露于他和大衛的對話中:“哪一種情況更糟?在森林中饑寒交迫而死,還是變成動物之后被天敵殺掉或者吃掉,或者還是時不時地流鼻血?”“變成動物之后被天敵吃掉或者殺掉,這更糟糕。”顯然,作為人類而活著對于約翰而言更具誘惑力,雖然他需要撞墻或者硬木頭,或別的類似的東西,或者用小刀割使自己流出鼻血,將櫻桃汁或者番茄醬,或者紅色水彩顏料滴到衣服上做出流鼻血的假象,他所做的種種對自己是一種傷害,卻也是一種解脫。他不必遭受變成動物的厄運,與那比起來,傷害自己又算得了什么呢?同樣的,流鼻血女孩也是這樣想的,即使后來大衛在她面前拆穿了約翰的謊言,她也并沒有選擇將大衛送到酒店管理者那里接受懲罰,而是選擇默默掩藏并接受了一切。她和約翰在本質上是同一類人,他們都很難找到和自己具有相同生理缺陷的人,而大衛的偽裝解決了所有的難題。他們的結合并不幸福,這從酒店分配他們孩子就可以見得,因為只有情侶間出現了自己不可調和的矛盾,孩子才會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但是,他們的結合卻達到了兩個人的最終目的——作為人類而活著,這就足夠了。這是一種悲哀,也是避免麻煩的捷徑。類比于中國社會,酒店制定的伴侶匹配標準就是嚴格意義上的“門當戶對”,約翰和流鼻血女孩的結合就是一種“門當戶對”下的悲涼產物。然而假意的偽裝并不能換得幸福,這也是現實社會中忽視真愛,迫于門楣壓力而結合的情侶的悲愴折射。
大衛是電影的男主角,觀眾正是從他的眼睛體察那個無視人權的社會的一切,而反觀大衛這個人物本身,他嘗試著與有著“鐵石心腸”的女人結成伴侶,并為了達成這樣的目的試圖丟掉人性,是一種悲哀,更是一種無奈。在“愛吃黃油餅干”的女人跳樓后在地上哀號時,大衛雖然有所不忍,但仍舊裝作饒有興趣地和“鐵石心腸”的女人聊天,并說:“希望她(“愛吃黃油餅干”的女人)能馬上死去,但轉念一想,我還是希望她能在死前多受點折磨,我只希望在我的房間里,聽不到她可悲的嘶喊,因為我正想休息一會兒,需要安寧……”大衛此舉成功地吸引了這個毫無人性的“鐵石心腸”的女人,接下來大衛和她也有了進一步的接觸,他們最終成為情侶,但是終究一切在這個女人殺死了大衛的哥哥——由于沒有成功找到伴侶而變成的狗之后戛然而止。在得知這個女人殘忍地殺害了自己的哥哥時,大衛起初還佯裝淡定,甚至在這個女人拆穿他的偽裝時仍舊堅定地說他自己流下的眼淚是濺在臉上的水。好在這個女人毫不理會他的“苦心”,要將他扭送到酒店管理人員那里接受懲罰。至此,大衛拾回理智,并在酒店女傭的幫助下將這個女人變成了動物,雖然電影中大衛關于這個女人變為何種動物三緘其口,但從這件事的結果來看,大衛為了找到伴侶做出了努力,然而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傷害,這是力求達到酒店要求的標準而建立的“門當戶對”式的配偶結合方式,影射至我國的男女婚戀觀具有特別的意義。電影中,大衛為了自己免于變成動物而選擇滅絕人性以獲得與“鐵石心腸”的女人成為伴侶的機會。而就目前我國比較普遍的青年男女擇偶標準來看,其選擇婚姻伴侶的本質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躲避來自親人朋友乃至整個社會的輿論壓力。事實上,這種結合是并不可取的。誠然,這種結合方式成功地讓普羅大眾閉住了嘴巴,但是卻也悲哀地置自己于萬劫不復,這是導致不幸婚姻的一大重要因素。
三、中國社會婚戀觀應有的常態
“婚姻”作為一個社會學名詞,牽涉很多的自然社會關系,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結婚完全不是兩個人的事情,而是兩個家庭的事情。”從這一層面來說,婚姻的存續就伴隨著很多單身時所不必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但之所以存在婚姻,且延續千百年不變,是因為婚姻帶給一個人的幸福感受是單身之人所不能體味的,婚姻也是人類得以優良繁衍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因此,如果選擇伴侶走進婚姻則需要建立在真愛的基礎之上,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負責。
電影中,男主角大衛在尋求伴侶失敗后絕望地逃往森林,加入孤游者的族群,過上一種抵制伴侶體制的獨身生活。在孤游者的世界,人與人之間不可以存在任何情感,作為朋友的互幫互助也是不被允許的,甚至,他們的墳墓都是自己挖掘的,所謂的同伴絕情到不會為死去的同類蓋上一抔土。因此,從表面上看,孤游者的存在是對其敵人的抵抗,實則只是換了一種方式與敵人為伍罷了。但是,人類的情感無論是置于何種空間,都有不受任何法則控制的自然流露,就像大衛與“近視眼”女子的愛情,可以超越孤游者體制,可以超越身體的缺陷,只要相愛,終會幸福。
大衛與“近視眼”女子的愛情是默默衍生的,他們實質上屬于同一類人,既不屬于那個反烏托邦的社會,亦不屬于與那個社會為敵的孤游者群族,他們向往建立在感情基礎上的結合,因此他們義無反顧地走在一起。起初,他們的結合是甜蜜的,為了方便交流,他們發明了各種暗號,最后他們不需要開口就可以交流任何事情。可好景不長,他們的事情最終被孤游者首領發現了端倪,為了拆散他們,孤游者首領先是逼迫大衛挖好墳墓,并讓他預演將土蓋在臉上,并說她這樣做是不想讓大衛死后讓野狗吃了臉。對大衛來說,雖然孤游者首領沒有傷害他,卻用語言和行動嚴重警告了他,然而這對于離散這對情侶并未起到任何作用。于是,孤游者首領想出了更加惡毒的方法,她帶大衛的伴侶去城里做近視眼修復手術,實際上是借醫生之手弄瞎了她的眼睛。當孤游者首領驕傲于自己的杰作時,大衛和他的伴侶卻在為了愛默默磨合著彼此。最終,他們為了能夠永遠在一起生活而選擇逃往城里……雖然電影以一個開放式的結局收尾,作為觀眾,我們并不知道大衛是否鼓起了勇氣用叉子弄瞎自己的眼睛,抑或勇敢做自己,以健全的身體與他的愛人生活在一起以示對那個毫無人權可言的社會的抵抗,但終究電影《龍蝦》給了觀眾一個選擇美好的機會,那些不堪,就留在那個更加不堪的社會吧!
由此可見,秉持正確的態度,拋卻任何外界因素的重壓,忠于內心的想法來選擇自己的終身伴侶才是走進幸福婚姻的捷徑,因為只有建立在真愛基礎之上的結合才擁有跨越生死和困苦的力量和勇氣,也是最值得謳歌的正確婚戀觀。
[參考文獻]
[1] 婚姻伴侶制度與烏托邦的荒唐本質[OL].豆瓣,https://moment.douban.com/post/131202/?douban_rec=1,2015-09-01.
[2] 當單身罪不可赦[OL].豆瓣,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722246/,2016-01-05.
[3] 李燕.黑色幽默電影研究[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14.
[作者簡介] 延慧(1984— ),女,陜西綏德人,碩士,渭南師范學院人文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