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位外地朋友要去卡力崗山上調研,我就帶他去了。朋友自己開一輛白色的北京現代。我們從縣城出發,道路蜿蜒崎嶇,一會兒在山腰匍匐,一會兒在山頂環繞。一路上溫暖的陽光陪伴著。山路很漫長,還好山里的風景很美。或是一排排參天白楊樹,或是密密麻麻的狗尾巴草,或是綠油油的麥田,或是金燦燦的油菜花。朋友在不斷地發出驚奇的感嘆。朋友是在大都市長大的,從來沒有去過農村,不知道農村的風景其實比城市更原始更親切。
快要到達山頂的時候,天空中突然飄來一些云朵,不久開始落雨了。我們把車停靠在一排白楊樹下,算是避雨吧!朋友說出去走走。我們下了車,去感受山里的自然風光,呼吸山里的新鮮空氣。朋友被眼前一棵棵參天白楊所吸引,問我卡力崗的一些歷史文化。我似懂非懂地給他講解。
卡力崗山上的白楊樹,樹干挺拔而筆直,枝葉寬闊而濃綠。細雨飄落的時候,雨水順著那些筆直的樹干,淅淅瀝瀝往下流淌,洗濯著大山里靜靜的歲月;約摸一個時辰后云霧散開,陽光立刻垂直地潑下來,打在一枚枚樹葉上。樹葉似乎因為承受了陽光的重量,一顫一顫地傾斜了,金光閃閃的水珠噼里啪啦地從樹葉上滾落下去,頗為壯觀。
一座座被云霧繚繞的山峰上,依稀看到一個個村莊,那一戶戶土木結構的房子,零零星星地點綴在山間或是山腰,給人一種原始群落的感覺,是的,這里就是原始群落。我對朋友介紹說,卡力崗山地處化隆縣西南部,由尕加山、尕吾山、路曼山等諸山組成的山系,這里分布著德恒隆、沙連堡、阿什努三個行政鄉。這里山大溝深交通不便信息閉塞。這里的村民,還住著地地道道的土房子。所謂的土房子主要就是幾根少量細小的椽子梁子柱子搭建起來,結構簡單,布置粗糙,遇到狂風暴雨,人們總是膽戰心驚,怕狂風卷走或暴雨淋塌。這些年,隨著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穩步推進,這里修了柏油馬路,貧困人家得到了國家房屋補助金,生活越來越美好了。
我們繼續開車前行,螺旋狀地盤旋了兩個多小時,穿破了云層,登上了白云之上的一座山巔。舉目眺望,一瞬間我目瞪口呆了!山腳下,就是卡力崗山梯田,從山頂到山根,層層疊疊,錯落有致。這時候,天氣也很給力,云層從山谷閃開一道縫隙,陽光投射下來,打在梯田的麥穗上、油菜花上,反射出粼粼波光。梯田四周,是卡力崗人的村莊。這圖案像一幅版畫,又像是童話王國里神秘的底色。
欣賞完山頂上所看到的美景,我們就進了村莊,找當地人了解情況。我們開始去的一個藏族村莊,我用藏語交流。朋友在旁邊不停問我你們在說什么。我把當地人的解說用漢語翻譯給朋友,朋友在一本日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文字。而后又去了一個回族、撒拉族村莊。前前后后走了五六個不同民族的村莊。一路走下來,發現這些村莊有個奇特的現象,所有的回族、撒拉族都說的是藏語。朋友為此很感興趣。他說他要的就是這種多元文化融合生存的少數民族文化現象。
據有關文獻史料記載,卡力崗地區(德恒隆、沙連堡、阿什努三個行政鄉)原為藏族聚居地。明朝時為西寧府中馬番族二十五族之一的占咂族部落牧地。清朝時,阿什努鄉為喀咱工哇部落居住地,沙連堡鄉為安達其哈族和喀咱工哇族居地,德恒隆鄉為思那加族和安達其哈族部落居牧。明末清初,回族開始遷入該地墾荒種地,部分藏族遷往附近的海南、黃南藏區。清乾隆年間,這里的大部分藏民皈依了伊斯蘭教,逐漸形成以回族為主的回藏雜居地。
從卡力崗地區的地名來看,至今還保留著大量的藏語音譯名。如“卡力崗”(高山、雪山)、“阿什努”(寬廣地方)、“沙連堡”(潮濕之地)、“德恒隆”(老虎溝)、“曲邁”(紅水)、“先群”(大鵬)、“牙曲”(澗水)等等。由此可知這里原先是藏族聚居地。
歷史上,卡力崗山區一直是藏族的傳統聚居地。后來,藏族人大量外遷,外地回族人的不斷遷入,使得這里的主體民族轉變成了回族。
近幾年,國家惠民政策到了山里,山里的生活比過去好多了,每年都有修新房或改造舊房的人家,過去那種藏式風格的住房建筑越來越少。但從整體看,還是藏式建筑群。因為限于經濟實力,新房屋的建造不是一時半會能達成的,因此在一些細部上還是能發現典型的藏式房屋的特征,比如院子中間往往還放著一塊石頭,這本是藏族院落當中豎立經幡的旗桿石,只不過旗桿沒了,石頭還在,可能也沒有以前的功能了。還有院墻頭的四角,往往還堆著白石頭,這正是藏族的風俗習慣。卡力崗人居住的房屋與臨近農區的藏族的民居結構、布局也很相似,高墻深院,對大門的修造很講究,大部分有刻畫和雙層飛頭。各種習俗仍然保持著藏族特色。
從外地遷來的回族和藏族雜居相處,生活習俗逐漸也帶有了藏式特色。他們平日的交流,藏語成了公用語言。至今,這里的回族村莊里說的都是藏語。由此可見,藏語是卡力崗地區的主要通用語言,講藏話的回族也構成了這邊的主體民族。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卡力崗的回族、撒拉族信奉伊斯蘭教。藏族信奉藏傳佛教。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藏族與回族、撒拉族之間從來沒有通婚習俗。
也因為這種藏族、回族、撒拉族三個民族雜居生活的特殊歷史背景,造就了卡力崗山獨特的多元文化異存現象。這種現象,其實體現了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文化的融合、交流,相互影響,相互進步的民族大團結局面。這歸功于中國少數民族政策的可持續發展性,也彰顯了黨對少數民族的優惠政策。
卡力崗多遠文化的現象,曾引起了很多民俗學研究者的聚焦點,寫下了很多研究卡力崗文化的文字。朋友是漢族,西北民族大學人類學專業畢業,專門研究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現象。我算是竭盡全力幫助他完成了這次卡力崗文化現象調研工作。
其實我不愛寫這類文章,因為這類文章需要查閱歷史資料,耗費大量的時間。但是跟朋友一路走下來,感受頗多,加之自己也是卡力崗山人,對此不寫下一些文字,心中也對不起的生我養我的卡力崗山水。所以,趕緊查閱了一些相關歷史資料,以史為據,寫下了這篇短文。文章粗糙,請朋友們批評!
【作者簡介】桑杰才讓,藏族,一九八二年生于青海化隆。二〇〇六年畢業于青海師范大學。迄今在《北京文學》《時代文學》《西藏文學》《青海湖》《金沙江文藝》《牡丹》《翠苑》《雪蓮》《鹿鳴》等刊物發表過小說、散文六十余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