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媒體傳播逐步向分眾化、移動化、互動化和個體化發展的大趨勢下,公眾的攝影教育需求已然在各個平臺上開花結果,尤其是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包括系列課件付費收聽、微信群在線教學、個人微信公號等自媒體平臺互動在內的在線攝影教育正在蓬勃興起,尤其是在今年,其發展趨勢可以用“井噴”二字來形容。
這種現象既成為一種新興的攝影文化產業業態,又為攝影藝術的普及和提高提供了多種途徑和渠道,與之相結合甚至衍生出的出版物市場、攝影界“網紅”品牌打造等現象也引起了各方的關注。
曾經有一段關于“粉絲的力量”方面的比喻在網上的轉發量很高:
有100個“粉絲”,你就是本校園讀物;
有1000個“粉絲”,你就相當于一個公告欄;
如果你的“粉絲”超過了1萬個,你就是一本時尚雜志;
如果超過了10萬個,你就是一份生活都市報;
如果超過了100萬個,恭喜你,你已經晉升為全國性報紙了;
在“粉絲經濟時代”,如何讓自己或是企業、產品成為“網紅”?如何增加“粉絲”的數量及質量等等,都是我們需要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另外,對于“網紅”的分辨也檢驗著廣大人民群眾是否擁有“火眼金睛”?
有一陣子,圈里的大咖們被稱作“大師”時都開玩笑地回應:“你罵誰?你才大師,你們全家都大師。”那么究竟什么人才能稱為大師呢?擺弄擺弄手指就能數得過來,譬如:國畫大師齊白石、相聲大師侯寶林、京劇大師梅蘭芳……開宗立派者方為大師,“大師”不是自己叫出來的,而是后人對其藝術造詣、品德修養總結之后的認可。今天,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不僅僅刺激了新興產業的崛起,也讓本就浮躁的人們更加抓耳撓腮。這廂剛剛拿了一個不知什么名號的獎,那邊就開始廣收門徒、教書育人。在商業市場化的運作下,確有不少攝影人漸漸成了“攝影活動家”,像明星一樣地到處“趕場子”。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個非常神圣的事業,老話說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面對這樣一份神圣而光榮的事業,而對如此龐大的市場,我們怎么樣讓教育保持它應有的崇高和嚴肅,又能春風化雨般地促進攝影事業的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攝影文化知識的渴求,還能繁榮攝影市場?
我想不管是傳統攝影教育,還是“互聯網+攝影教育”,這都是一個太大的題目,需要我們分解、消化,需要我們每一個為中國攝影事業而努力奮斗的人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