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超


時下,總有那么一些人會出現全身乏力、食欲下降、失眠心煩等癥狀,很多人認為這是由于夏季天氣炎熱,人體排汗多、消耗大所致,往往不以為意。其實,這些都是由于濕氣重引起的。
濕氣來襲,本期小編使出渾身解數,帶你未雨綢繆、科學祛濕,培養最簡單易行的習慣來調養身體。
對號篇:濕氣重的“蛛絲馬跡”
1.起床感覺
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發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那么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濕熱了。
2.舌苔赤紅無苔
“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頭是可以敏銳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的。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靜,干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頭達不到這些指標,那說明身體機能已經出現問題了。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則說明體內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內有濕熱;如果舌質赤紅無苔,則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從而傷陰了。
3.排便黏稠
方便后,可以觀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馬桶上了,一箱水還沖不凈。不方便觀察馬桶的,也可以觀察手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三五張手紙反復擦也擦不凈,也說明體內有濕氣了。大便的顏色和形狀也可以幫助判斷體內是否有濕氣。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香蕉形的,但時下很少有人排出這種健康的大便。體內有濕的情況下,大便的顏色發青且不成形,這是脾虛的重要標志。時間長了,宿便產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則百病叢生。
4.刷牙見惡心
觀察早上起來刷牙的時候,惡不惡心。很多人說自己一刷牙就嘔吐、惡心,嗓子里邊總是有絲絲拉拉的、不干不凈的感覺,即使有吐痰,也只是一點。
5.小腿發酸
早晨起來感覺小腿肚子發酸、發沉,這些也是體內有濕氣的典型特征。
Tips:
為什么會濕氣重?
有兩種可能:一是外濕,就要進入雨季,空氣比較潮濕;二是內濕,這是因為脾虛造成的。
細節篇:好習慣帶來祛濕好效果
1.飲食清淡
清淡的飲食能夠讓腸胃愈加舒服。夏季應多食避暑化濕和利水消腫的食物,它們能夠協助你將體內的濕熱通過小便排出,如赤小豆粥、荷葉粥等。
甜味食物入脾,此時可以多吃大棗、山藥等食物,補脾益氣、祛濕養肝。寒涼的食物則不宜多吃,如冰淇淋、冷飲等,否則寒氣聚集在體內,導致脾虛,造成身體不適。
夏季出汗多,需適當吃酸味食物,如番茄、檸檬、草莓、烏梅、葡萄、山楂、菠蘿、芒果、獼猴桃之類,它們的酸味能斂汗止瀉祛濕,可預防流汗過多而耗氣傷陰,且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
2.運動排汗
堅持適當的運動,能夠促進體內血液循環疏通,活絡身體器官運轉,加速體內濕氣的排出,如慢跑、游泳、瑜伽、太極拳等都是極好的運動。每次運動1~2個小時,到身心曉暢、輕微出汗即可,并不主張劇烈運動。因為立夏以后,人體陽氣外發,伏陰在內,出汗過多損傷心陰。
3.防止外感濕邪
夏季,氣溫會迅速上升,降水量增大,濕熱交集。雨天一定要留意及時避雨,如果不小心被雨淋到了,回家后要立刻換下濕潤的衣服,喝點姜汁糖水暖身。
4.通風換氣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盡量打開窗戶通風換氣,讓陽光照射到室內。室內濕度不高于60%更有利于身體健康,如果家中濕氣太重,最好利用一下空調的除濕功用。
5.勿背對空調
氣溫增高,許多人開始吹空調、扇電扇。尤其是有些人劇烈運動后,一回家立刻站在空調下方,背對空調,覺得格外涼快。這種做法是極端傷身的。因為出汗時,肌膚毛孔處于一種擴大的狀態,背對空調則剛好把風池穴露出來,很多濕邪之氣就會從風池穴進入體內,久而久之會出現頭痛、暈厥等癥狀。
Tips:
居家妙方——薏米煮粥,淮山煲湯
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紅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止瀉、利水消腫的功效。將薏米和紅豆加水煮熟后食用,可以利尿除濕,甚至還可以起到美容的效用。
此外,還可以選擇紅豆、茯苓、淮山、黨參等,放到煲湯材料中,都可以利尿、除濕,對水腫的人尤其有效。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方法都有利尿的作用,不適宜尿多的人食用。
保健篇:你身上自帶的祛濕開關
1.泡腳祛濕效果好
很多人都知道冬天用溫水泡腳有利于健康,其實,夏天用溫水泡腳對養生也有重要的作用,對脾胃功能不好的人來說更是如此。因為脾胃功能不好,容易被濕邪侵犯,用藿香煎汁泡腳,是夏季祛除濕氣、消解暑熱的好方法。
具體方法:取藿香30~50克,加水2000毫升用大火煎煮至沸后改用小火煮至1000毫升左右,濾出汁液,藥渣再加水2000毫升煮至1000毫升,混合兩次汁液倒入盆中,待水溫40℃左右時浸泡雙腳,時間以15~20分鐘為宜。
2.傳統艾灸祛除體內濕氣
傳統艾灸具有開郁、祛濕、補陽氣的作用,對祛除體內濕氣效果很好。體內濕氣較重的人可以艾灸中脘穴(臍上4寸處)10~15分鐘,具有補中氣、行氣活血的功效,可有效緩解胃部不適。另外,豐隆穴(人體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穴外,距脛骨前緣兩橫指處)、曲池穴(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處)也具有較好的祛濕作用,平時可常灸。
3.夏天刮痧正當時
一遇到感冒、發熱或中暑,人們通常都喜歡用刮痧的方式來祛濕排毒。夏季正是暑、濕、熱三邪當道,刮痧就變得更受歡迎。但刮痧講求方式方法。
刮痧除了能排毒,也可起到“補”的作用,中醫術語分別稱為“瀉法”與“補法”?!把a法”壓力小、刮拭速度慢、刺激時間較長,這種手法適用于年老、體弱、久病、重病或體形瘦弱者;“瀉法”壓力大、刮拭速度快、刺激時間較短,適用于年輕體壯、新病、急病、形體壯實者。
刮痧時,要求手腕均勻用力,以感覺舒服為原則,調整刮動的力量;一般可輕輕向下順刮,或從內向外反復刮動,逐漸加重,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刮痧時要沿同一方向刮,一般刮10至20次;刮痧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不超過30分鐘,以出痧為度,3至5天刮一次。
如用于保健,可每天刮一次。夏季刮痧重在保養心陽、脾陽。刮拭膝關節內側的陰陵泉及膝眼外下三指處的足三里,可養心安神、健脾益氣。值得提醒的是,體質虛弱或虛癥的人群不適合刮痧,出現微紅或紫紅色痧后應迅速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