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在畢業典禮上穿學位服,最早可以追溯到12世紀,當時歐洲多數學者是神職人員或者希望成為神職人員。求學者在學校的穿著和神職人員的日常著裝非常相似,只是顏色不同。
此外,這樣的袍子很實用。在大學還沒有校園時,授課都在附近的教堂進行。學生們穿著長袍可以幫助他們在空曠的教堂中保暖,學位袍后面的兜帽則能為他們遮風擋雨。
13世紀,牛津大學率先對學位服做出標準化的規定,所有教職人員都在袍子外面套上斗篷。當時神職人員的著裝已經改變了風格,這樣的著裝逐漸成為學者的專利。1321年,葡萄牙的科英布拉大學規定了本科生和博士生的標準服裝。到了都鐸王朝時期,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采用了同樣的著裝標準。19世紀,各個國家紛紛對學位服進行改良,并且用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學科。如今,在校期間學生不必一直穿著學位服,但在畢業典禮這樣的“大日子”仍然要回歸傳統,來增強儀式感。
學位帽在14世紀初,是牧師的標準帽。到了15世紀,學位帽成為大學中學術大師和博士的標準著裝,目的是讓他們區別于學校中的普通學生。這個時期的學位帽因為稀少而尊貴,通常帶有精致的刺繡和裝飾。法國歷史學家雅克·勒高夫就這樣描述過他從博士生變為博士,正式在大學授課的過程:“我坐在充滿象征意義的教授椅上,獲得了一本打開的書、一枚金戒指和一頂學位帽。”
隨著時間流逝,戴上學位帽的門檻在逐漸降低。現在,大學里各個階段的畢業生都有權戴上這樣的帽子。
扔帽子的傳統始于學位帽普及之后。1912年,美國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的畢業生首次將帽子扔上天。當時學校決定讓畢業生戴著軍官帽參加畢業典禮,因此學生們將學位帽扔上天,騰出腦袋戴軍官帽。
(姜 華摘自《青年參考》2016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