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進華
靈峰山上的紅燈籠
秦進華

矗立在廣西賀州市八步區(qū)的靈峰山,不僅是市民每天晨運和休閑的最佳去處,也是各地游客來八步的必游勝景,更是老八步人心中難以忘懷的標志性景物。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八步地區(qū)雖然未遭到日軍侵占,但在抗戰(zhàn)時期也并非世外桃源。如今80歲以上的老八步人,都還記得抗日時期的八步社會動蕩不安的狀況。
那時的八步只是賀縣的一個鎮(zhèn),但已是賀縣最繁榮的金融、商貿(mào)、工業(yè)和文化活動的中心,擁有當時桂東最高層建筑物“廣西銀行”大樓,豪華的“五洲大酒店”和園林式的“東方旅社”,富川、賀縣、鐘山三縣所有各礦業(yè)公司辦事處都設在八步。湘、粵、桂三省的商賈云集八步。廣東商人在八步興建的一座規(guī)模宏大、古香古色、富麗堂皇的“粵東會館”屹立在八步浮橋碼頭之上。
從1937年“七七事變”以后,八步地區(qū)也和全國各地一樣,受到日軍飛機轟炸。為了讓老百姓免遭日軍飛機空襲的傷害,當時的防空指揮部看中了靈峰山的自然條件——山下有多個巖洞,四周樹木蔥籠,十分隱蔽,因此,指定靈峰山為民眾防空避難所,并根據(jù)山洞大小劃分,把靈峰山北面最大的巖洞劃為民眾防空洞,在洞口外砌了一條十多米長、二米高、一米多厚的石墻,以防彈片濺入洞內(nèi),又在洞內(nèi)潮濕的地方鋪上木板,方便民眾長期躲藏,又可避免滑倒。
其次,是將大巖洞右側(cè)稍小的巖洞,定為特殊行業(yè)從業(yè)者專用防空洞(因為這些人大多有傳染病,所以將其隔離)。
朝東面離地十多米的一個巖洞,是防空指揮部專用,內(nèi)設有電臺,負責接收和傳送防空信息。靈峰山南面有數(shù)個小巖洞,屬于八步一些商家大戶私人專用,這些商戶防空洞的洞口都砌有磚墻遮擋,安裝有門鎖,還有專人看守。
另外,當時防空指揮部一項重要的任務,是要及時將日軍飛機來去的信息告知百姓,讓其迅速防避。在當時通訊方式落后的情況下,防空指揮部采用古代烽火臺傳遞信息的方法,在靈峰山頂最高處,架設一個丁字形的燈籠架,用升降燈籠的方式告示防空信息。
當靈峰山上的燈籠架升起一個燈籠時,即表示是敵機即將到來的預備警報,全城百姓立即向靈峰山跑去,當時叫做“走飛機”。如果升起兩個燈籠時,就是緊急警報,表示敵機就要飛臨上空了,這時若趕到靈峰山的人要趕快跑進巖洞里去,還在半途的人要立即就地躲藏,不讓敵機發(fā)現(xiàn)目標。有時晚間發(fā)生緊急警報,全八步街的燈火都得熄滅,一切勞作也得停止。待敵機飛走之后,兩個燈籠即降下,就是解除警報。
那時“走飛機”,真是苦不堪言。日本飛機每天不定時地飛來飛去,少則一天兩次,多則五六次。每次看到靈峰山上掛起預備警報的燈籠時,“走飛機”的人群便蜂擁朝靈峰山跑去,大家都拖兒帶女、扶老攜幼,還有那些放開包腳布不久的中年婦女,跌跌撞撞地艱難行走。大人的喊叫聲,小孩的啼哭聲匯成一片,令人心酸又悲憤。許多人放聲大罵“該死的日本鬼”、“該打靶的日本鬼”……
我當時還是七八歲的小學生,就讀于八步五街校,上述場景里就有養(yǎng)母帶著我“走飛機”的身影。因為每天“走飛機”的次數(shù)太多太累,養(yǎng)母惱怒地說:“這樣走下去,即使不被飛機炸死,也會跌死累死。”于是決定不管有沒有警報,每天早早起來做飯吃飽后,她就帶上草席、茶水及我的小學課本,牽住我的手,表情凝重地向靈峰山走去。當我們走進巖洞時,發(fā)現(xiàn)洞內(nèi)已經(jīng)有十多人比我們更早到達了,真是不謀而合。
這樣早出晚歸躲飛機,雖說比多次奔走輕松些,但是長時間呆在巖洞里,聞著那濕濁的氣味,還被蚊蟲無情地叮咬,讓人非常難受。盡管如此,為了生命安全,大家也只好忍著。這樣每天“走飛機”的生活狀況,折磨了八步百姓數(shù)年。
在這段時間里,幸好有靈峰山堅強、牢固、無私的庇護,八步基本上沒發(fā)生日軍飛機空襲造成的百姓傷亡事件。
責任編輯: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