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
李培斌,一個“時代楷?!?,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他的模范事跡已經聲名遠播,各大媒體密集報道,廣為傳頌。作為生活最為敏感神經的文學,自然不可缺席,重要的是,如何表現和怎樣塑造英模人物。
塑造英雄模范形象,向來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好多情況是難免落入窠臼,或者跟在新聞媒體后邊人云亦云,至多添加一些文學色彩而已。
誠然,那些反映模范英雄的報告文學里,確有無限生命力的優秀作品。讀者自然會聯想起20世紀60年代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當年大眾閱讀焦裕祿,滿懷崇敬,熱淚奔流,唏噓哽咽,難以自已……
聶還貴的新作《忠魂》沒有循沿過去的老路,卻是另辟蹊徑,獨樹一幟,以豪放的浪漫主義情懷,以濃烈的詩情畫意,在藍天白云之下,在鋪滿杏花的原野上,演奏了一曲英雄贊歌!
“秋日的桑干河,像一把深沉蒼郁的大提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在紫塞高原,唱響一支杜鵑啼血喚忠魂的歌……”這是第一章題目下一段詩情畫意的文字。在每一章的題目下邊,都有一段綺麗美妙的文字,既有畫龍點睛的妙用,又有提綱挈領的意圖。
生活底蘊越厚樸,詩意便越濃郁。作品通篇雖然飽含著豪放的浪漫主義情懷,卻以扎實的現實主義作為堅實基礎。雖然以枯燥的統計數字宏觀概括主人公的事跡,卻也擷取了若干生動的細節,綿密入微地刻畫了主人公的形象。諸如,李培斌“工作30年,租房28年,先后搬家6次,最后一次4個紙箱裝著全部‘家產,除去生活必需品,就是68本紅光閃閃的榮譽證”“30年來,他調解了數以千計的民事糾紛,制止了數十次群眾性械斗,使50多個瀕臨破裂的家庭和好如初,使30多位遭受遺棄的老人得以安度晚年,讓16位失足青年改邪歸正,讓56名刑釋解教人員、52名社區矯正人員痛改前非、迷途知返。”
僅僅有這種具象把握當然不夠,以上的統計數字是模范事跡的文字材料。作品批量擷取了動人心弦的生活細節,令人過目難忘!比如,勞教人員王建國改邪歸正之后,無以報答李培斌的恩情,有一次把手中的一個西紅柿硬塞進他的口袋:“我有個西紅柿,你吃了吧!”作家對這個不值一文錢的西紅柿加以激情的禮贊之后,寫道:“每每想到王建國的西紅柿,李培斌就忍不住想哭,他說,這是群眾對自己的認可和鼓勵:‘這就夠了!就為這,我也要把民調工作一直干下去?!?/p>
有一次,李培斌給他的部屬做思想工作,向一位女同志要了一根頭發,打一個死結,問大家:“誰能把這個疙瘩解開?”“人們先是面面相覷,后來輪番嘗試,都沒能解開。”大伙兒說,頭發系的死疙瘩,魔術師也解不開。李培斌往頭發疙瘩上淋點兒水,放在手心,輕輕地搓揉,搓了將近一個時辰,那個死疙瘩終于松動,“在一雙雙瞪得大大的眼睛聚焦下,李培斌用手輕輕慢慢地去解,那個死結神奇地打開了?!?/p>
還用得著說什么嗎?不用了。一言以蔽之曰:民調工作就是解疙瘩……
“面朝太陽開一扇門
讓陽光像鮮花
開滿每個客廳和臥室
面向藍天啟一扇窗
讓清風像火焰吹燃心中的激情與渴望
……”
作品章與章之間都銜著一首清風明月般的詩歌,讓讀者在欣賞主人公感天動地的模范事跡的間隙,生發遙遠的遐想。
《忠魂》沒有如同以往的此類報告文學,營造一種陰霾沉重的氛圍,秋風習習,冷雨綿綿,極盡催人淚下之能事,令讀者唏噓哽咽,淚水奔涌。閱讀這類作品,讀者心情壓抑沉悶,慨嘆不已。
《忠魂》在書寫此類文字的時候,比較節制,多處地方使讀者熱淚盈眶之時便轉換場景,跟著作者跳躍的思維,一路前行。特別是作者以文化和哲學的多維觀照來凸顯人物,既使作品活色生香,又升華了人物形象,也讓讀者在欣賞模范事跡的同時,領略到人生的若干哲理。
總之,《忠魂》裁剪下一方藍天作為英雄的背景,撕下片片白云,擦亮模范的英姿。在杏花的海洋中,李培斌向讀者走來……
作者是一位善于探索創新的優秀作家,有“雅文學作家”稱譽,涉獵小說、散文、詩歌、文藝理論多個門類,且都有高峰之作。其開學術散文先河的《雕刻在石頭上的王朝》獲趙樹理文學獎,發城市傳記文學先聲的《中國,有一座古都叫大同》獲徐遲報告文學獎,短篇小說《野狼》和散文《解讀落葉的八種視角》入選國家教材《語文》課本,并有多篇作品廣泛應用于中學語文試卷。正如閻晶明先生所評價:“能夠像他這樣把知識、學問、熱情以及寫作才能集納于一身的,恐怕很難找出替代者?!薄吨一辍窡o疑是作者又一部探索力作,在報告文學的田園里,為我們提供了別開生面的新文體,這是作品在文本方面對文學的一種新貢獻。
閱讀《忠魂》,您定有多種收獲……
(作者系原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大同市文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