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王歡

偶得瓷壺一把,壺身高12厘米,壺身直徑13厘米,白瓷溫潤,制作良正,完整無殘。正面為手工畫粉彩山水,背面偏右四個大字:萬里青山。偏左小字:子欣鑒賞小弟葉恭綽于江西。壺底紅圈款字三行:江西省景德鎮五□□ (二字不清)工藝生產合作社出品。
葉恭綽(1880-1968年),廣東番禺人,字譽虎、玉甫等。畢業于京師大學仕學館,歷任湖北農學堂教習、兩湖總師范學堂教習。中華民國成立后,曾任交通部次長、總長兼交通銀行經理。1922年任廣東政府財政部長。1924年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1927年南京國民黨政府成立后,曾任鐵道部部長、國學館館長。1950年從香港回到北京,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常委、文史館副館長、北京畫院院長、全國政協常委。“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68年8月6日去世。1980年全國政協為其舉行追悼會。著有《遐思匯稿》、《交通救國論》、《歷代藏經考略》等。
葉恭綽是這樣的名人,送壺贈人又自稱小弟,可見其被贈人在他心中的位置。然子欣為何人,還是一時難解。子欣年齡必大于葉恭綽,且受葉敬重。經數日查證得知:陸徵祥正是子欣。陸徵祥(1871-1949年),字子欣,上海人。幼年入基督教,早年在北京同文館精學法文。1906年任清政府駐荷蘭公使,1911年轉任駐俄公使,是年入天主教。1912年任北洋軍閥政府國務總理、外交總長。1915年在袁世凱指使下,再任外交總長時和曹汝霖與日本公使會談,被迫承認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1919年以外交總長的身份出席巴黎和會首席代表,在國內人民及旅法僑民的壓力下,拒簽對德和約。1922年任駐瑞士公使。1927年辭去官職,入比利時天主教為修士。1935年任司鐸。1946年被羅馬教皇授予修道院院長。1949年病故比利時。
中國有合作社名稱的各種民眾組織,最早產生于1918年的北京大學。此壺底款為生產合作社,當為1918年后所燒制。陸徵祥1922年駐瑞士公使,1927年辭職入比利時天主教。筆者推測此壺的燒制時間不早于1922年,不晚于1927年,更傾向于陸公辭職離國去比利時之前。葉恭綽、陸徵祥同為政界名人,葉特意為陸在景德鎮瓷場燒制此壺,可見二人平日之交,陸辭去官職,就要離開祖國,離別之際,贈送此壺,雖不珍貴,卻見真情。
此壺正面遠山蔥綠,近水無痕,二葉扁舟相依,古塔高聳,綠林環繞,不知為何處景觀。一老者端坐在巖崖邊,遙望青山,凝思遐想。葉公曾任北京畫院院長,筆者猜想,此壺背面文字是否為葉公所書,“萬里青山”擋不住思念之情。此畫面是否為葉公所畫,筆者不敢臆斷,請明人指教。此畫面老者是否寓意為葉公本人?老友離別,天各一方,萬里青山,無際江河,見壺如面,相聚無期。
此壺歷經八十余載,壺背面小字顯有被故意磨損、掩蓋后復明的印跡。筆者想,這應是在特定時期不得已而為之。風風雨雨,世道多變,不知何年何故出家離手,流落他鄉,個中情由,無法知曉,葉公、陸公后人如看到此文,或許能憶起當年的情景。不然,只有壺話壺說了。
正是:故人已去黃鶴樓,一段壺話寫風流。葉公陸公情意重,留給后人敘春秋。
(責編:辛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