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華友
吉州窯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吉安地區,吉州窯遺址大多位于現吉安縣永和鎮,始于唐末五代,興于北宋,南宋、元初達到鼎盛,元末衰落。考古發現其遺存物有內底褐彩寫“公”字款碗殘片、“舒家記”瓷片、“吉”字款執壺殘片、褐彩“本覺”字碗瓷片、“陳家號記”瓷枕片等等。說明宋代已經形成以姓氏家族為單位的窯場或產品。明代曹昭《格古要論》記載吉州窯“宋時有五窯,書公者最佳”。
吉州窯陶瓷種類繁多,以碗、盞、杯、碟、盤、缽、盆、罐、壺、瓶等為大宗,也生產玩具、文具、冥器、禮器以及建筑裝飾瓷等。吉州窯粗細瓷兼燒,因當地瓷土含沙量較高,所以胎質粗松,“似陶非陶”為其重要特征。其中以黑釉為主的窯變花釉瓷、剪紙貼花瓷和釉下彩繪瓷等最富特色。
黑釉瓷是其代表性產品,產量最大,燒造時間最長。受宋代品茶、斗茶風氣影響,吉州窯瓷器順應時代潮流,吸取成功經驗,將色調單一的黑釉瓷制成了釉面變幻無窮、絢麗多彩的優質產品。因當地釉料含鐵量較低,鉀、鈣、鎂等礦物元素含量相對較高,加之施釉較薄,燒成后,很少見如“建盞”因釉厚下垂而形成的“流淚”現象。釉色多見黑中泛褐、泛紫、泛紅者,釉面沉靜無浮光,自然典雅是其特色。兔毫、玳瑁、鷓鴣、虎皮等品種是工匠們巧妙利用釉中所含不同金屬礦物元素,在燒制過程中呈現的不同色階、色差、釉斑等,通過熟練地掌控釉料所含金屬礦物成分受熱后的變化、火候的掌握、冷卻時間等微妙的制作技巧,使燒成后的器物呈現出美麗而變化多端的釉面和斑紋。如夜空繁星,如兔毫虎紋,如升騰之焰火,如玳瑁、鷓鴣之斑點,從而使單調沉悶的黑釉瓷獲得了奇妙的釉面裝飾效果。黑釉白花、剪紙漏花、剪紙帖花、木葉紋等是吉州窯的匠師們從大自然中信手拈來的廢棄物用于釉面裝飾,妙趣橫生,巧奪天工,體現出一種樸素的自然美。這種裝飾技法在中國古陶瓷史上可謂獨樹一幟。
釉下白地彩繪瓷是吉州窯受宋磁州窯釉下白地黑花瓷的影響。不同的是,吉州窯產品不在坯胎上施白色化妝土,而是直接于坯胎上用含鐵量較高的彩料繪畫,然后施一層透明薄釉,入窯焙燒而成。燒成后胎色呈黃褐色,紋樣又呈醬褐色或紅褐色,亦稱釉下褐彩。彩繪紋樣多為民間喜聞樂見、極富吉祥寓意的題材。
如果把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代表統治階層精神追求的高雅美玉,那么,吉州窯黑釉器就是代表民間階層情感流露的憂傷詩。木葉紋盞:當盞內盛滿茶水時,葉影飄動,宛如一片帶著晨光雨露的葉子,在黑夜中搖曳;卻又像一片孤影落葉在水面漂浮,啟發人感悟生命的美好與脆弱,幻若瞬間與永恒的轉化。具有生命靈性的葉子,牽動著人的屢屢思緒。鷓鴣斑盞,像無邊的黑夜閃耀著無數瞬間劃過的流星,每個人就像一個流星,即閃而過,令人感慨。虎皮、玳瑁盞如瞬息萬變的夜空,如夢如幻,美好而難以把握。剪紙梅花,猶如在萬籟寂靜、寒氣逼人、漆黑幽暗的背景下傲視一切的怒放。
吉州窯雖沒有漢代裝飾藝術熟練掌握運動、速度來表現力量氣勢的美感,也沒有唐代裝飾藝術以雍容華貴表現豪放與寬容,而它卻將宋代憂傷與感嘆的裝飾藝術風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吉州窯是在學習和繼承了南北方制瓷技術的基礎上,發展成為一處綜合性的江南名窯。其獨特的燒造技術,巧妙的裝飾風格,再合理采用南北各窯場工藝技巧,創造出自己獨特的設計制作理念和審美標準,使其在名窯林立、審美孤傲的大宋天下扎下根。是吉州窯不斷完善自我、努力進取的結果,也為其產品立足社會、名揚四海開創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