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文
?
6寫成9 ,感知覺惹的禍
?王天文

咨詢案例:
小娟媽媽最近很著急,女兒上一年級了,在學習上有些不適應,跟她千叮嚀萬囑咐的事總是做不好。這天晚上,媽媽打開小娟的作業本,發現老師批改的作業本上有一處打了叉,并在旁邊畫出來訂正框。原來小娟把“太”寫成了“犬”。媽媽問小娟:“你上課為什么不認真聽講?怎么這么粗心?前天把6寫成了9,跟你說過了要仔細,你說知道了,你到底知不知道?”小娟既難過又委屈地說:“我真的知道了,可是不知道為什么會寫錯。”
小娟上學后,晚上經常出現這樣的場景:媽媽一邊講一邊指著書讓小娟看,小娟表情嚴肅而緊張,但明顯跟不上媽媽的速度。媽媽發現她跟不上的時候會慢下來,但心里卻很著急,覺得這么簡單的知識怎么學起來這么慢。
媽媽在家里常說這樣一句話:“我已經講了多少遍啦,每次問你都說知道了,今天怎么還是默不出來?”小娟聽到這樣的批評有時候很害怕,有時候很茫然,還有幾次哭了起來。媽媽和爸爸都很心痛,他們想讓小娟快樂起來。后來,小娟媽媽把自己的煩惱發在班級微信群中,沒想到許多家長都有類似的感受和困擾。
小娟媽媽覺得,女兒上學后,自己比她更關注新環境適應的問題,也很想了解到底怎么樣才能更好地幫到女兒,特別是解決女兒“知道”但“做不到”的現狀。
小娟媽媽的煩惱表面上看起來是環境變化帶來的問題,其實蘊含了一個心理發展的規律:兒童感知覺的發展從混淆性、籠統性和無意性到發展成熟,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練習。感知覺是人類最早出現的認知活動,需要視覺、聽覺和觸覺的共同參與。知覺的混淆性表現為不精確,如寫字時把偏旁寫顛倒;籠統性表現在注意大輪廓,遺漏細節;無意性表現在難以按任務系統地進行知覺,如常常容易受到外界事件干擾轉移注意力。
這一心理發展規律體現在小學一年級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常常給他們帶來困擾,最具有概括性的就是“知道”而“做不到”的情況。他們知道要主動認真寫作業,但心里卻常把玩放在首位;知道上課要認真聽,但卻常常會走神,注意力難以集中;知道要跟同學友好相處,卻總是鬧矛盾;知道要聽老師的話,不違反紀律,卻常常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所以這些情況是兒童成長過程的自然現象,不要把它看作是孩子的錯誤、缺點。只要家長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他們的感知覺就會穩定和平衡地發展。
分析與建議:
1.幫助兒童尋找知識特征,提升聽、看和練的精準性
小娟把“太”寫成了“犬”,很多情況下并非因為她上課不注意聽講,或者是粗心,而是處在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在看一個文字、符號或者數字時,難以精準和清晰地把握其特征。媽媽在指導小娟分清太和犬這兩個字時,可以幫助她找出每個字的獨特特征,例如“、”的位置不同,同時還要形象化地解說,才能更好地幫助小娟加以區分。
2.講、看和練習要分開
人的注意有集中也有分配,這些對學習都很重要。一年級孩子注意范圍狹窄,注意集中時間較短,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同時做幾件事。基于這種特點,小娟媽媽在家輔導女兒的時候,時間上最好以15—20分鐘為一個小單元,跟她講一個知識點時就不要讓她看著書,或者還同時做練習。簡言之就是要把聽、講和練分開,這樣的學習方法才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
3.講解和指導,既要多次反復也要具體形象
兒童的記憶力需要不斷發展,形象思維和具體思維占據他們學習的主導地位,因此不僅需要家長反復講授,還需要用具體形象呈現知識。例如小娟難以分清數字6和9,媽媽可以增加一些形象的東西來幫助她區分:9像小蝌蚪,每一個小蝌蚪都有尾巴,所以圓圈加一個尾巴就是9;再例如犬的這個“、”很像小狗耷拉的耳朵。這樣,小娟的記憶就增加了具體形象的鏈接,不容易混淆。
如果在媽媽反復耐心的指導下,小娟學習態度認真,但還常出現類似錯誤的話,媽媽可以考慮帶小娟多做一些體育運動,比如游泳和跳繩等對稱性的運動,每天保持一定的時間,一年級可以考慮每天不少于一個小時,這樣的運動有利于促進兒童感覺統合的平衡發展,堅持下去可以看到學習績效的提升!
家長的耐心對孩子學習能力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如果家長難以調節自己的情緒,經常批評他們適應中有困難的行為,很容易導致兒童低自我評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卑,影響兒童的心理發展。那么,什么形式的對話可以幫助兒童面對困難,促進其發展呢?我們以小娟和媽媽為例:
媽媽:上個月你學習進步很大,字寫的很認真,比以前好看,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小娟:我上課認真聽講,老師講的筆順和頓筆我都記住了,而且寫字時很認真。
媽媽:嗯,很多同學做不到的,你卻可以做好。
小娟:(沉默)我今天又犯錯誤了,把“太”寫成了“犬”。
媽媽:我知道,把一件事情做好是很不容易的,你需要我幫忙嗎?搞清楚它們的區別?
小娟:好的,謝謝媽媽。
(作者系南京市心理學科帶頭人,江蘇省心理學會首批“江蘇省心理教育名師”。)
編輯 朱璐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