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可學
?
情緒ABC,對孩子另眼相看
?林可學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總會有不順心的事讓我們心煩頭疼。比如,孩子做作業(yè)磨蹭讓你很焦慮,考試沒考好讓你很失望,孩子撒謊了讓你很惱火,打了孩子讓你很后悔。
那么,這些焦慮、失望、惱火、后悔是什么呢?其實就是情緒,而且是負性的情緒。這些情緒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我們先看一個案例。
【案例】
上小學二年級的迪迪,在一次月考中,語文考了81分。他回家對媽媽撒謊說:“媽媽,考了95分。”媽媽聽了很高興,但很快又半信半疑,于是悄悄打電話向老師核實。
媽媽知道迪迪撒謊后,非常惱火和生氣,狠狠地把迪迪訓斥了一頓。
案例中,媽媽開始不知道孩子說謊時,情緒是好的,是高興的;知道真相后,心情是糟糕的,開始生氣發(fā)火、訓斥孩子。
這個負性的情緒以及訓斥的行為是由什么引發(fā)的呢?我們大多數(shù)人會簡單地以為,是孩子的撒謊行為引起的。真實情況是這樣嗎?
人的情緒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認為,情緒的產(chǎn)生有一個被叫做ABC的過程。
A——是指誘發(fā)事件;
B——是指人們在遇到誘發(fā)性事件后產(chǎn)生的信念,也就是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
C——是人們的情緒和行為后果。
情緒ABC理論的應用范圍很廣,普遍用于人們的生活中,矯正人們的不合理信念、不正確的認知,使人們的情緒變得理性、積極、健康,使人們的行為變得合理,生活變得更和諧,幸福。家庭教育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也同樣適用于家庭教育。
【解讀】
家庭教育中的情緒ABC理論運用:
(1)A導致了B,B導致C
我們用ABC理論對照一下前文的例子:
A:孩子撒謊。
C:我很惱火,很生氣。
分析:我們通常認為,是孩子的行為A導致了我們的情緒和行為C。但艾利斯認為,引起我們的情緒和行為的,并不是事件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我們的不合理信念或認知造成的。他說:人不是被事情困擾著,而是被對這件事的看法困擾著。也就是說,不是A導致了C,而是A導致了B,再由B導致了C。中間這個B,就是不合理信念或認知。
(2)怎樣的B,導致怎樣的C
案例中迪迪媽認為的B是什么呢?是孩子撒謊,撒謊是不好的,是不誠實的,是道德品質問題。品質問題從小不教育好,長大更不好辦。于是導致了迪迪媽的C是:惱火生氣,訓斥孩子。
以上迪迪媽的B,是不合理的B,不合理的信念。那么,合理的B是什么呢?合理的信念是什么呢?
B1:媽媽認為,孩子撒謊,可能是有難處,他覺得不好向父母交代。說明孩子還是有內(nèi)疚感的,在乎父母的,是想學好的。
由此導致的媽媽C是:情緒是平靜的,自然的,會同情和理解孩子。
B2:媽媽認為,孩子撒謊,可能是在保護他自己,為了避免受到父母的打罵。
由此導致的媽媽C是:情緒是平靜的,內(nèi)疚的,會去反思自己。
所以,有怎樣的B,就有怎樣的C,不同的B導致不同的C。也就是說,不同的信念和認知導致不同的情緒和行為結果。一般來說,不合理的信念、認知,導致負面的情緒和不當?shù)男袨椋缓侠淼男拍睢⒄J知,才導致積極的情緒和恰當?shù)男袨椤?/p>
(3)想要怎樣的B,是你的選擇
比如迪迪媽經(jīng)常用挑剔的眼光看孩子,那么孩子就滿身缺點,這會讓她失去教育的信心;反過來,迪迪媽經(jīng)常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那么,孩子就有很多優(yōu)點,這會增強她的信心。再比如,你認為孩子說謊、搗亂行為背后肯定存在一個正面的動機,那么你就會更加理解孩子;反過來,你認為孩子說謊、搗亂行為是故意的,那么你就會更加厭惡孩子。而你怎么看待,都是你的選擇。
【練習】
學習了情緒ABC理論,這對我們今后改變認知,調節(jié)情緒,正確引導和教育孩子大有益處。現(xiàn)在讓我們來做個小練習鞏固一下——
練習:孩子不聽話,老是頂撞你,你很生氣。
(1)請問:A是什么?C是什么?
答案:A——孩子不聽話,頂撞人。C——生氣。
(2)請問:我們知道了不是A導致C,而應該是B導致C,那么B是什么?也就是你的信念是什么?
答案:大家的認為:B——我是大人,你是小孩子,小孩子必須聽話,不能頂撞大人。
現(xiàn)在,我們設法改變B,也就是改變我們的信念,去掉不合理的信念,換成合理的信念,看看我們還會不會生氣。改變成怎樣的合理信念呢?
答案:B1:孩子不聽話,頂撞我,一定有背后的原因。我先找找原因。
B2:孩子再小也是人,盡管我是家長,他是孩子,但人和人之間是平等的,為什么一定都得聽我的?
編輯 劉建淑3146063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