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錦宏
(湖北省宣恩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湖北宣恩 445500)
馬鈴薯晚疫病防治農藥篩選試驗小結
楊錦宏
(湖北省宣恩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湖北宣恩 445500)
馬鈴薯是我縣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15萬畝左右,由于馬鈴薯晚疫病連年發生,且呈逐年加重的發生趨勢,嚴重制約我縣馬鈴薯生產的發展。為了給生產上防治馬鈴薯晚疫病提供有效藥劑,我們2014年在宣恩縣珠山鎮東門關村進行了8種藥劑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的田間藥效試驗,現將結果小結如下。
馬鈴薯;晚疫病防治;農藥篩選;試驗小結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設在宣恩縣珠山鎮東門關村、早熟馬鈴薯種繁基地內,海拔1450m,年均降水量1700mm,土壤類型為壤土,肥力一般。
1.2 供試材料
供試藥劑為:
(1)52.5%抑快凈水分散粒劑,有效成分22.5%噁唑菌酮+30%霜脲氰,美國杜邦公司生產;
(2)72%克露可濕性粉劑,有效成分8%霜脲氰+64%代森錳鋅,上海杜邦農化有限公司生產;
(3)50%安克可濕性粉劑,有效成分50%烯酰嗎啉,德國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4)25%綠沐可濕性粉劑,有效成分12.5%霜脲氰+12.5%甲霜靈,江蘇寶靈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5)60%百泰水分散粒劑,有效成分5%吡唑醚菌酯+55%代森聯,德國巴斯夫股份有限生產;
(6)68.75%銀法利懸浮劑,有效成分6.25氟吡菌胺+62.5霜酶威鹽酸鹽,德國拜耳作物科學公司生產;
(7)15%寶靈乳油,有效成分15%氯啶菌酯,江蘇寶靈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
(8)40%王銅·霜脲氰可濕性粉劑,有效成分30%王銅+10%霜脲氰,浙江禾益農化有限公司生產。
供試馬鈴薯為:易感病早熟品種“中薯5號”。
1.3 試驗設計及方法
試驗共設九個處理。①52.5%抑快凈水分散粒劑1670倍液;②72%克露可濕性粉劑440倍液;③50%安克可濕性粉劑750倍液;④25%綠沐可濕性粉劑440倍液;⑤60%百泰水分散粒劑940倍液;⑥68.75%銀法利懸浮劑600倍液;⑦15%寶靈乳油440倍液;⑧40%王銅·霜脲氰可濕性粉劑300倍液;⑨噴清水(CK)。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小區面積22.2m2,每小區10行(5個雙行),行長6m,每行播種30穴,穴距20cm,寬窄行種植,小區間寬行70cm,小區內寬行50cm,窄行20cm,密度9500穴/畝。
在晚疫病發病期用背負式手動噴霧器均勻噴藥,每隔10d噴1次,連噴2次。共計調查4次,分別于兩次噴藥前各調查1次,第2次施藥后7d、13d各調查1次。采取定點調查,每個重復每個處理的第一大行的第二小行的第6穴起連續20穴,記載各發病級別株數,計算發病程度(按病葉5級分級法標準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
晚疫病單株分級標準為:0級,無病斑;1級,病斑較少,每株只有5~10個病斑;2級,病斑較多,葉發病率不超過25%;3級,植株中度發病,50%葉片感病;4級,植株嚴重落葉,但未枯死;5級,植株枯死。
病情指數(%)=∑(各級病株數×相對病級數值)/(調查總株數×最高病級數值)×100。
防治效果(%)=[(對照區病情指數-處理區病情指數)/對照區病情指數]×100。
2.1 栽培管理
采用育芽帶薯移栽,大田畝施復合肥30kg、鉀肥10kg、牛欄糞2000kg作底肥,苗肥畝追尿素20kg,結合追苗肥進行中耕培土一次。
2.2 物候期
3月8日播種育芽,3月26日移栽,5月2日出苗,6月9日現蕾,6月15日開花,6月25日左右全部死亡,7月10日收獲。出苗到植株枯死共計54d。5月20日第一次施藥,5月30日第二次施藥。
3.1 不同處理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

表1 不同藥劑對馬鈴薯晚疫病防治效果表
由于“中薯5號”早熟品種易感晚疫病,再加上今年5月份持續近一個月的連陰雨,因此晚疫病嚴重爆發,且藥劑防治效果差。從表1可以看出,藥后3次調查的平均防治效果,以處理③50%安克的防治效果最好,平均防效達49.17%;其次是處理⑥68.75%銀法利,平均防效為41.58%;再其次是處理②72%克露、處理①52.5%抑快凈、處理⑦15%寶靈,平均防治效果分別為35.34%、32.24%、31.29%;防治效果最差的是處理⑧40%王銅·霜脲氰、處理⑤60%百泰、處理④25%綠淋,平均防治效果均在25%以下,分別為 23.04%、15.64%、8.93%。
同時進行統計分析,以進一步了解各藥劑處理間的差異是否顯著。經方差分析,區組間差異顯著,藥劑間差異達極顯著。再經新復極差測驗,達極顯著水平的有:處理③與處理④、⑤、⑧、⑦,處理⑥與處理④、⑤、⑧,處理②與處理④、⑤,處理①、⑦與處理④;達顯著水平的有:處理③與處理①、②,處理①、⑦與處理⑤,處理⑧與處理④(如表2~4)。

表2 方差分析表

表3 馬鈴薯晚疫病不同藥劑防治試驗不同K數的LSR(sx=3.8432)
3.2 不同處理對馬鈴薯的增產效果
從表5看出,各處理均較對照大幅度增產,增產幅度為34.57~883.23%。其中50%安克(處理③)產量最高,折合畝產767.9kg,較對照增產883.23%;其次是68.75%銀法利(處理⑥),折合畝產684.7kg,較對照增產776.70%;再其次是52.5%抑快凈(處理①),比對照增產658.64%。其他處理產量由高到低排序為:②72%克露、⑧40%王銅·霜脲氰、⑦15%寶靈、⑤60%百泰、④25%綠沐。各處理的平均產量與平均防治效果從位次排列來看,基本成正比例關系。
3.3 不同處理的馬鈴薯結薯情況
從表6可以看出,除處理④25%綠沐的結薯數量與對照的相近外,其他處理的結薯數量均較對照明顯增多。處理③50%安克的結薯數量最多,小區總薯塊892.3個,是對照的2.8倍。各處理的結薯數與防治效果、產量有一定的正比例趨勢,但沒有明顯的規律。

表4 不同藥劑平均數防治效果差異表(新復極差法)

表5 不同藥劑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單位:kg)

表6 不同處理小區馬鈴薯結薯數量表(單位:個,大薯塊≥50g,小薯塊<50g)
試驗結果表明,從防治效果和產量結果來看,排第一位的是50%安克(處理③),第二位的是68.75銀法利(處理⑥),第三、四位的是52.5%抑快凈(處理①)、72%克露(處理②),第五、六位的是15%寶靈(處理⑦)、40%王銅·霜脲氰(處理⑧),第七位的是60%百泰(處理⑤),第八位的是25%綠沐(處理④)。根據試驗結果,建議在生產上使用首選50%安克、68.75%銀法利,其次是52.5%抑快凈、72%克露,以上幾種藥劑最好交替使用,其余藥劑慎用。
S435.32
A
1004-7344(2016)11-0187-02
2016-3-26
楊錦宏(1973-),男,農藝師,本科,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