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可寶
(南寧市興寧區昆侖初級中學 廣西南寧 530214)
物理新課教學中慎用中考試題
陸可寶
(南寧市興寧區昆侖初級中學 廣西南寧 530214)
針對課堂教學中普遍使用中考試題作為例題、練習題現象,分析新課教學中以中考試題為例題、練習題時存在的弊端,說明對中考試題要謹慎選擇、變式使用。
中考試題;新課教學
歷年各地中考物理試題對日常教學具有風向標作用,被公認為“好題”。于是,中考試題不僅是中考總復習課中例題、習題的不二之選,也是單元復習課的常客,就連新授課也被大量用作例題、習題,有些專家、領導認為用中考試題作為課堂例題講解、讓學生以中考試題作為練習題是“務實”,甚至把它作為衡量課堂教學好壞的一個內容。然而,中考試題不僅涉及的內容幾乎涵蓋初中所有學過的物理知識,而且本著“注意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展”的新課程理念,還常糅合了多學科知識,有時看似簡單的一道選擇題、填空題,也需要綜合多個知識點、多學科知識才能解答。這樣的試題,無論是學業性還是升學性考試,對初中畢業生來說,確實是好題。但在物理新課教學中選擇例題、練習題時,若只側重關注題目本身的“好”與“壞”,而忽略題目是否符合學情、是否契合本節課所學內容,盲目選用中考試題作為例題、習題,其教學效果常與選題的初衷相距甚遠。
物理新課教學中,用中考試題作例題、練習題,常會出現如下一些弊端。
1.1 數學知識的滯后
由于數學語言中的符號語言比文字語言易于理解,圖像語言比文字語言直觀,使得數學作為物理研究的輔助工具,在解決物理問題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用數學語言來敘述物理概念、描述物理定律,有利于學生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規律,所以學生數學知識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他們對物理知識的學習、物理問題的解決。
案例1、甲、乙兩位同學進行百米賽跑,發令后經過一段時間,他們位置如圖1所示。如果把他們的運動看作勻速直線運動.分別作出的在這段時間內兩人運動路程s、速度v與時間t的關系圖象如圖2,其中正確的是( )。

圖1

圖2
這是一位教師在講授新人教版《物理.八.上》(本文所指的教材均為人教版,2012年6月版)第一章“機械運動”第3節“運動的快慢”內容時給出的練習題。當時全班絕大多數學生閱題之后一臉茫然,不知所云;少數學生猜答案,能作出正確選擇的幾乎沒有。為什么?因為學生尚未學習一次函數(正比例函數)及其圖像、性質(該知識編排在配套的人教版《數學.八.下》2012.6),沒有數學知識支撐,導致學生無法作出正確判斷。
1.2 物理知識的先學后知
教師在新授課第三章“物態變化”第3節“汽化和液化”中,當學生完成“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實驗后,設計如下變式練習:
案例2、生活中常把碗放在大鍋內的水中煮食物,碗與鍋底不接觸,如圖3所示。當鍋里的水沸騰以后,碗中的湯將( )。

圖3
A.同時沸騰
B.不會沸騰,湯的溫度總是低于水的溫度
C.稍后沸騰
D.不會沸騰,湯的溫度能夠達到水的沸點
幾乎所有學生都選A。其中原因,除了學生對沸騰的條件考慮不周外,更主要的原因是能發生熱量傳遞的條件(有溫度差)的知識在第十四章(九年級)才學習,此時的學生并不知道為什么碗中的湯不能(從鍋中的水)再吸熱,答錯也就“理所當然”。
1.3 化學知識的欠缺
初中《化學》課直到九年級才開設,八年級學生對化學知識所知甚少,而教師在《物.八.上》第六章“質量與密度”第1節“質量”教學中,給出的練習題之一為:
案例3、用生銹的砝碼測量物體的質量,所得的讀數將______。
(選填“偏大”或“偏小”)
兩種選擇的學生自然形成兩大陣營,爭論的焦點是“生銹的砝碼本身質量是減少了,還是增大了”。如果是中考學生,從已學的化學知識中自然知道“金屬生銹是金屬與氧發生氧化反應,氧化反應過程中金屬捕捉了氧,本身質量變大”,用增大了的砝碼來測量,讀數是“偏小”,作為八年級學生,因為欠缺化學知識而對此爭論不休是不足為奇。
中考試題受賦分、考試時間、選拔性需要等限制,一個較復雜情境中往往只設置一兩個關于最終結論的問題,如:

圖4
案例4、如圖4所示,標有“6V 6W”的小燈L1和“6V 3W”的小燈L2串聯在電源兩端,為保證小燈泡不被燒毀,電源電壓不得高于
中考生對學過的知識較熟悉,綜合分析能力較強,容易跨過較大難度臺階直擊問題焦點,故這道題在中考試題中只屬于中等難度。一位教師在進行第十八章第2節“電功率”教學時,把該題作為練習題,顯然沒有考慮到,對新課教學中的初學者,因為只有一個問題,跨度太大,超出他們的理解范圍,故學生無法在課堂有限時間內得出答案,不僅課堂上出現“冷場”現象,也打擊了學生學習的信心.教師備課時若能準確把握學生的“已知區”和“最近發展區”,在知識的“增長點”上,利用該中考試題的情景,把原題的一個問題設置成如下系列問題:
(1)串聯電路的特點是__________;
(2)由已知的L1“6V6W”、L2“6V3W”,你能求出的物理量有______;
(3)據(1)(2)可知,“為保證小燈泡不被燒毀”,該電路中的電流I需滿足的條件是______;
(4)該電路電源電壓應滿足U≤______V;
(5)該條件下,你還能求出哪些物理量?或得出哪些結論?說說你的想法?
這些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環環相扣的問題串,讓學生的思維沿著一定的方向和梯度發展,使學生“跳一跳,摘得到”,既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又有助于初學者將原有認知結構與新知識進行同化,擴建知識體系。
新課標要求“以學生終身發展為本,以提高全體學生科學素養為目標”,把科學探究作為培養、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主要方法之一,強調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感受。探究中常常需進行測量,凡測量必有誤差。中考命題時,為降低考生從實驗數據歸納結論的難度,一般都將實驗數據進行理想化處理(甚至由理論倒推出“數據”),給出的實驗數據是毫無誤差的。如:
案例5、小紅和小華討論盛有液體的容器在放入物體前、后容器底部所受液體壓強的增加量△p液與哪些因素有關時,有了兩種不同的猜想,并分別進行了實驗。
(1)小紅猜想:△p液與放入的物體所受重力有關,于是選擇所受重力不同、體積相同的三個物體A、B、C,先后放入盛有某種液體的同一容器中,并測得p液。實驗示意圖及相應數據見表1。

表1
分析比較表1中△p液和相關條件,可得:△p液與G_____(選填“有關”或“無關”)。
(2)小華猜想:△p液與放入的物體所受浮力△p液有關,于是將物體D掛在測力計下,將其逐步浸入液體中,讀出相應的測力計示數F,經計算得出F浮,并測得△p液,實驗示意圖及相應數據見表2。

表2
根據表2的實驗示意圖和相關數據,_______驗證△p液與F浮相關的猜想(選填“可以”或“不可以”),依據是:同一物體浸入盛有某種液體的同一容器中,_________________。請填寫實驗序號9中的相關數據:F浮為_______牛、△p液為_______帕。
學生進行探究實驗時誤差是不可避免的,有時還比較大,使得探究實驗中收集到的實驗數據常常不能與物理規律“完美”契合,如果教師常將這種不可能存在的“實驗數據”呈現給學生,由于初學者的批判心理很弱,不能用評判的思維來看待問題,“權威”誤導之下,勢必導致學生懷疑自己能力、失去自信心;或者在探究中編湊數據,弄虛作假,嚴重違背了求實、探索的科學精神,又談何“提高科學素養”!
中考是對學生整個初中階段所學知識的綜合性考試,一道中考試題常常涉及多個知識點,而這些知識點分布在不同的章節內容中,作為新授課,每節課都有不同的、比較單一的教學目標,要達成該的目標,需緊緊圍繞該目標來設置例題、習題,如果不加選擇地用中考試題作為例題講解,容易分散學生注意力,不僅可能遺漏本節知識點,還可能造成對本節課重點、難點的把握不當,使學生產生知識的斷層,對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產生障礙。如在《物.九.全》第十四章第2節“熱機及其效率”教學中,教師選擇的例題為:

圖5
案例6、在城鄉建設中,推土機發揮著巨大作用。圖5為某型號履帶式推土機,額定功率為2.O×105W。請回答并計算:
(1)推土機安裝履帶,是為了在松軟的土地上作業時___________;當推土機在濕滑的土地上作業時,履帶上凸出的棱則起到__________的作用。
(2)當推土機在平直場地上以額定功率進行推土作業時,在1min內勻速前進了120m,求推土機受到的阻力。
(3)若推土機發動機的效率為40%,工作一段時間消耗柴油50L,求此過程中推土機做的功。(已知柴油的密度為0.8×103kg/m3,熱值為4.0× 107J/kg)
該題涉及的知識點主要有:影響壓強大小的因素、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功(功率)的定義W=Pt=Fs、二力平衡條件、密度質量體積的關系m=ρv、燃料燃燒放出的熱量與燃料熱值的關系Q=mq熱機效率η=W/Q等,內容從第六章“質量與密度”《物.八.上》,到《物.九.全》第十四章,不可謂不大,而其中只有后兩個與本節課內容有關,把這一系列復雜問題集中在一起來講解,思維跳躍太快,勢必會增加初學者的負擔,導致學生精力分散,抓不住重點,造成了解困難、知識混淆,學習效果低下。
物理新課教學課堂上,常常要經歷感知、分析、歸納、概括和抽象等過程,才能形成正確的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的探究更是要經由“發現并提出問題、作出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實施實驗收集證據、分析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1](有時還要改進方法、調整實驗步驟重做實驗),當總結出規律時,幾近下課,能用于講解例題、達標練習的時間很少,這就要求教師備課時既要多學科鉆研教材一把握其系統性;又要充分了解學情,明確學生的知識貯備,以學生的能力為出發點,結合本節課重點、難點,在中考試題這個現成資源中,精心選擇問題,改編、設計成例題、練習題.所選講的例題要突出本節課的重點目標,著力解決與難點相關的問題;達標練習的設置要低起點、小跨步、有梯度,既要有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題、簡單應用題,又要給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一些綜合性問題,才能在短時間內使學生夯實基礎、形成能力.只有有針對性地使用中考試題,同時要做好符合學情的變式,才能真正達到利用中考試題訓練思維、提高能力的良好愿望。
[1]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8.
G633.34
A
1004-7344(2016)20-0030-02
2016-7-1
陸可寶(1965-),男,壯族,廣西南寧人,中學一級教師,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物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