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
(湖南省長沙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湖南長沙 410000)
不同面雨量計算方法的產匯流計算
吳丹
(湖南省長沙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湖南長沙 410000)
中小流域一般屬于實測水文資料缺乏地區,河流水文站點不僅稀少,觀測方法通常也比較簡陋,資料的可靠性也比較差,不能很好地掌握流域的水情特性。但是中小流域一般都有較長降雨觀測資料。為了解決無(缺)水文資料地區的中小流域設計洪水的問題,從暴雨推求洪水的思路出發,探討比較了不同面雨量推求方法在中小流域洪水設計中的適用性。
黃金洞河流域;面雨量;設計暴雨;產流;匯流
論文針對平江縣地形特點、水文特性和資料條件,以缺乏實測流量資料的黃金洞河流域為研究對象,選取流域中僅有的2個具有較長雨量資料的金塘站、長壽站,收集兩個站30年單站雨量資料,統計逐年最大1h、3h、6h、24h雨量,分別采用算術平均法和點面折算法求得面雨量,再采用《湖南省暴雨圖集》中的初損法進行產匯流計算分析,并對兩種方法的計算結果進行了分析驗證。
通過計算分析,得到金塘站雨量頻率曲線。查《湖南省暴雨洪水圖集》短歷時暴雨點面關系曲線,最大1h、3h、6h、24h雨量點面折算系數分別為0.870、0.874、0.901,內插而得最大3h雨量點面折算系數為0.872,因此流域50年一遇最大1h、3h、6h、24h設計面雨量分別為59.3mm、87.3mm、126.4mm、208.0mm。流域除了上游金塘站,還有出流斷面上的長壽站,采用算術平均法求得其面雨量。通過計算分析,得到雨量頻率曲線,流域50年一遇最大1h、3h、6h、24h設計面雨量分別為63.1mm、113.1mm、145.5mm、216.7mm。兩種方法的參數取值及設計值見表1。

表1 暴雨頻率計算結果
對黃金洞河流域洪澇災害較嚴重的歷史暴雨分析表明,2010年主汛期峰高、量大、陡漲陡落,降雨特性應較為接近設計暴雨的條件。因此,選擇了2010年6月19日汛期降雨作為典型暴雨過程。分別用兩組設計暴雨數值進行同頻率法的時程分配。雨型及放大倍比系數、計算過程及結果見表2。
本研究中設計暴雨產流量的計算采用《湖南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冊》中的初損法推求。初損法是湖南省水文局在編制《湖南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冊》時,對全省實測較大洪水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的一種產流計算方法。
根據對全省較大實測洪水分析統計,80%的頻次Pa為Im的3/4,即全省每個產流分區的初損值基本為一個定值,因此,將全省各產流分區的初損值制成圖刊印成《湖南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冊》,通過查算《湖南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冊》即可求得各小流域的產流量。黃金洞河流域位于湖南省產流分區一區,即I。=30mm。降雨量減去初損量等于產流量,然后按公式對產流量進行水源劃分。
黃金洞河流域上游植被良好,查《湖南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冊》表十一,P=2%和5%時,Ψ=0.7。

表2 黃金洞河流域50年一遇設計暴雨時程分配
由流域上實測點雨量估算的面平均雨量是水文研究的基本要求,它直接關系到洪水設計及預報的精度。黃金洞河流域面雨量的推求分別采用點面折算法和直線平均法。現將用不同推算方法設計的頻率為2%的產匯流參數、設計洪水的洪峰流量、洪水總量進行對比分析,見表3。

表3 產匯流參數計算結果和設計洪水結果對比表
從整體上看,兩種方法的計算結果,50年一遇的設計洪水過程差異顯著,20年一遇的差異性不大。但不同方法所得最大1h、3h、6h、24h面雨量的差異有的還是相當明顯的,采用算術平均法求的面雨量,其設計的最大1h雨量明顯高于點面折算法,其設計暴雨過程整體偏大,從而導致凈雨歷時偏長,其設計洪水的洪峰流量、洪水總量都偏大。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1)采用點面折算法推求面雨量時,金塘站是否位于暴雨中心區不能得知。加之《湖南省暴雨洪水查算手冊》為1984年9月編制,資料系列過短,且歷史久遠。參閱相關研究發現,在由暴雨資料間接推求設計洪水計算中,暴雨資料系列中有無大暴雨加入,對設計值影響很大。未進行歷史暴雨調查,并將其加入資料系列,導致雨量資料的代表性不夠。
(2)采用算術平均法推求面雨量時,未合理考慮2個雨量站的面積權重,只是簡單平均。參閱相關研究發現,計算面雨量的誤差與流域內站點密度關系大,算術平均法面雨量計算誤差與站點密度成反比,即站點密度越大,計算誤差越小。本文只有2個站點。
(3)論文沒有對2個站1979-2014年雨量資料中缺測或誤測的資料進行插補,得到相對完整的雨量資料,再用于面雨量的計算。
(4)20年一遇的設計暴雨過程,采用兩種方法誤差不大。由于所選的資料長度只有30年,故在設計20年一遇的洪水過程時,算術平均法與點面折算法適用性一致。
[1]林益冬,孫保沐,林麗蓉.工程水文學(第2版)[M].河海大學出版社,2003.
[2]岳華,劉發明,顏真梅.用暴雨資料推求中小河流洪峰流量的方法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2012.
[3]李科華.無資料地區設計暴雨計算研究[J].水文,2010.
[4]劉光文.水文分析與計算[M].北京水利水電出版社,1989.
[5]陳釗陽.流域設計暴雨計算方法研究[J].水利水電技術,2003.
[6]唐繼業.吳俊秀,李百福.大暴雨對無資料地區設計暴雨洪水的影響分析[J].水文.2006.
[7]陳志愷.論中小流域設計暴雨分析計算方法[J].水利水電技術,1963.
[8]程曉紅.面雨量計算方法及其對水文模擬影響的探討.河海大學,2005.
[9]陳元芳.《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指南》[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0.
[10]芮孝芳.產匯流計算[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5.
[11]湖南省水文總站.湖南省暴雨圖集[Z].
P426.616
A
1004-7344(2016)20-0106-02
2016-7-1
吳丹(1988-),女,助理工程師,本科,主要從事水文測驗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