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樂
(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技術中心)
環評基礎數據庫應用與環評機構動態管理
庾樂
(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技術中心)
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開展需要以大量的數據分析作為支撐,環評本身的標準水平和環境對基礎數據的影響息息相關。本文著重介紹環評基礎數據庫系統體系框架,分析其在環評機構動態管理中的應用,并提出未來發展的方向和建設方向。
環評;基礎數據庫應用;環評機構;動態管理
當前,環評基礎數據庫的研究已取得一定進展,各項技術標準要求及相關體系基本符合環境影響評價及環境保護管理現階段的發展要求,在此基礎上通過整合水文、地質、氣象、海洋等多方面數據并加以完善,從而促進環保部門的管理工作,相關的應用已在部分省份開展。

圖1
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數據庫是指:在整個環境影響評價的過程中對其中產生的數據(包括支撐數據、業務數據、管理數據三方面的數據)進行整合及分析。其建設過程主要分為“橫向”支撐數據庫群、“縱向”業務數據庫群及管理數據庫這三方面:
1.1 “橫向”支撐數據庫群
“橫向”支撐數據庫群主要由審批管理、監督評價、技術評估等組成。在支撐的過程中需要以明確的法律法規、國家政策、技術的指導、環境評價監測系統、各地區的環境數據等作為數據庫制定和分析的標準。
1.2 “縱向”業務數據庫群
“縱向”業務數據庫群包括:環境影響評價全過程中所有的數據資源(包括規劃環評、項目環評等),其中還需要對環評報告書及相應的規范標準提出了明確的規定(包括項目標準、工程實施標準、技術研究分析、審批文件等)。
1.3 管理數據庫群
管理數據庫群主要以環境影響評價提供的基礎數據為支撐,包括:環境影響評價管理數據、環評從業人員數據、技術評估產生的數據等。
由于數據庫含有大量的數據信息,其工程的復雜性可想而知??梢圆扇 敖y一規劃、分步建設、邊建邊用”的建設計劃。①在建設前需要完成基礎結構框架的設計;②建立相應的標準體系,接著搭建工作交流平臺;③實現數據的共享利用。其中建設的內容包括:標準規范的建設、數據中心的建設及應用平臺的建設這三部分。
2.1 規范標準的建設
環境影響評價基礎數據庫的規范標準是根據現有的規范標準體系,建立新的數據庫,整合信息并覆蓋原有信息,從而實現數據庫的管理及數據的交流,并為數據庫長期正常穩定的運行提供有效地保障。因而,其規范標準的建設對象包括:①數據層面。通過對基礎數據的采集、分類、編碼、整合、控制等,實現數據資源類的規范標準。②數據庫建設層面。通過對環境影響評價基礎數據庫的分析和指導,實現數據庫的設計、建設及信息交流,從而規范標準的建設。③數據共享的建設層面。通過對環境影響評價基礎數據庫共享環節的指導,實現數據的交換與管理。④數據庫的應用層面。通過應用服務類的規范標準制定環境影響評價基礎數據庫在使用資源方面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2.2 數據中心建設
數據中心的建設根據統一的標準,整合所需要的資源、信息,建立相對統一、科學合理、查詢簡便的環境影響評價基礎數據中心,并針對相應的政策及制度開展數據的評估與共享。數據中心建設的內容包括:通過各項環評指標體系的指導,建立三大數據庫群——業務數據庫群、支撐數據庫群、管理數據庫群,接著針對不同類型的數據庫群實行不同的管理方案,并建立相應的管理系統用以整合數據資源。
2.3 應用平臺的建設
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數據庫建設對象為:輔助決策商會平臺、基礎數據共享平臺及其他各項業務應用系統。環境影響評價的輔助決策會商平臺以支撐數據、業務數據、管理數據為中心,結合相應的技術(遙感控制、虛擬現實、GIS等),實現數據的整合、處理、查詢、可視化、對比、挖掘、分析、共享等,并根據各地的氣象、氣候、地形等狀況,以圖標的形式直觀的呈現出來。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數據庫的共享平臺是一個為環境管理、環境評估人員等提供數據的交換和共享的平臺。因此,共享平臺必須保證基礎數據能夠得到及時的更新,從而促進數據的有效利用。
3.1 指導思想
環評機構管理以客觀、科學、公正、公開為指導思想,利用數據資源為基礎,用較為先進的體制和管理模式實現數據庫的智能化、自動化、可視化及系統化,不斷推動環評機構管理的科學性和規范性。
3.2 動態管理
數據庫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數據庫的建立、調整、重組、重構、安全控制、完整性控制、技術支持等方面。
數據庫的建立工作需要針對提供的數據類型、邏輯關系和相應的約束條件等,設置規定的參數(可以系統設置也可以用戶個人設置),利用系統提供的命令,合理的定義數據庫的類型、數據模式和檢索引擎。在數據的輸入和重組中,可以在原有的數據庫框架中輸入新的數據并刪除錯誤的信息并在符合各項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采用必要的技術手段和政策保護,完善數據并保證數據的正確性。
在實際應用中,可由系統隨機抽取某時段的環評文件,經過系統自評、專家評議、初步評議意見反饋、聽取環評機構解釋后,確定考核結果;也可以跟蹤環評機構資質情況對應的持證人員變化,發現是否存在“借掛證”行為,并通過系統自動檢索項目負責人,將某環評文件的質量考核結果匹配到該項目負責人,對不合格的環評機構及項目負責人可一并通報給環保主管部門,做到既管單位也管人,雙管齊下。
4.1 信息的輸入與查詢
基礎數據庫需要及時更新,以保證數據的及時性。通過建立功能多樣、全面的數據輸入接口,并加以自動驗證,從而有效地降低人工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并保證數據庫信息的有效性。信息的輸入與查詢是數據庫的基本工作,查找人員輸入需要查找的信息(包括任意字段、詞語等),通過系統的自動篩選,縮小需要查找的范圍或實現項目信息的顯示。而在環境評價中,可以利用這一方法可以及時觀測各個地區環境污染狀況等。
4.2 實現項目信息的統計
通過整合基礎數據庫各項目和GIS系統,可以較快的實現項目信息的統計。就目前來說,在環境評價的基礎上可以實現的項目統計如:某一行業在不同時期建設項目的分布情況。以水泥行業來說,利用基礎數據庫可以及時了解某企業水泥的生產狀況、不同時期的水、煤礦、電、石灰石等消耗情況及污染排放情況。從而使得企業有針對性的調整水泥的工業制造工藝;根據數據的變化調整生產規模及投資額;采用必要的手段防止污染的進一步增加。另外,利用數據庫可以看到相關水泥行業的發展狀況,從而提高競爭力,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4.3 地理信息系統與圖形化顯示
在AroGIS地理信息系統的數據庫中,可以進行實時監測并及時發現污染分布情況,并通過圖像成形較直觀的觀測,從而方便用戶瀏覽、分析并做出決定。由于數據具有容量大的特點,因而可以搜集任意年份、任意時間段及任意空間的數據。這些數據被輸入系統中,借助GIS圖形顯示和圖像分析,從而能較快的實現環境質量的實時監測。另外,通過數據共享,這些數據還可以作為其他監測系統的參考資料。在污染物排放結果的統計中,容易得出污染物的總排放量、各個企業排放量的多少等,從而便于相關部門的決策工作并安排下一階段的企業計劃。
4.4 建設成果
經過多年的建設和不斷的完善工作,環評基礎數據庫已經獲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以對每個錄入系統的項目展開深入的調查和分析,包括:水文、天氣、氣候、地形、法律法規建設、自然保護區建設等,其包含項目運行周期的全部數據,可以對每個錄入系統的環評單位進入動態管理,包括:資質、人員、辦公場所、業績數據、質量控制、檔案管理等,并通過與其他數據庫對接實現數據的整合,從而提高了數據的利用率。另外,在數據整合的基礎上,展開了法律法規數據庫的建設、敏感區建設、重點行業指標建設、污染監測建設等必要的數據庫檢索、業務查詢、數據比對等功能,從而便于用戶的使用。
綜上,本文對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數據庫進行大致的定義,詳細地闡述了其建設內容、指導思想及基本原則,并針對其在環評機構動態管理方面的應用進行了分析,數據庫的建設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艱巨的工程,它涉及環境的方方面面,需不斷地根據環境發展的需求調整和完善,才能真正發揮出它的價值,并為環境保護起到支撐作用。
[1]趙曉宏,丁峰,李時蓓,等.環評基礎數據庫建設與展望[J].環境影響評價,2014(4):33~35.
[2]廖嘉玲,劉政,王紅磊,等.制約建設項目通過環評技術審查的因素及案例分析——以四川省為例[J].四川環境,2014,33(4):109~113.
[3]李濤,李卓.環評與信息管理——監測數據庫的建立[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4(36):1076.
TP311.1
A
1004-7344(2016)20-0281-02
2016-7-1
庾樂(1981-),男,高級工程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環境影響評估,污染防治技術研究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