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其中特別提到要監管“家庭廚房”。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滕佳材在談到“家庭廚房外賣”時表示,由于沒有法律界定,目前不支持這種網絡訂餐方式。
然而,家庭廚房、私人料理、手工定制等字樣,早已成為淘寶、微店、朋友圈食品銷售的時尚,此類食品全憑客戶主觀評價,幾乎沒有標準可言,食品安全究竟如何保障?
通過大數據
對家庭廚房“追根溯源”
丁道師(速途研究院院長)
涉及“食”的共享經濟模式歷來受到業界和消費者的廣泛關注,一方面其帶來了足不出戶的吃食便利,另一方面又因為監管缺失屢屢發生食品安全相關問題。
網絡約車等共享經濟模式,不管從車輛管理還是運營服務,都有一套標準化的準入、審核、監管流程,但家庭廚房、小作坊外賣等模式的食品共享,因為其非標準化的特性,加上往往隱蔽的空間生產,難以出臺明確的審核、監管體系。進入2016年以來,全國各地經常出現通過外賣、共享廚房等平臺訂餐導致食物中毒的事件。前不久,上海曙光醫院收治了19名食物中毒的大學生,原因是這些學生分別通過手機APP訂購了一家名叫“張姐烤肉拌飯”的外賣。
餐飲外賣、共享廚房等平臺的出現,為中國線下餐飲店乃至家庭廚房帶來了新的收益,然而行業的發展利弊共存,我們需要通過行政手段、技術手段、行業自律手段來實現“良幣驅逐劣幣”。
服務平臺提供方需要重點做好準入的審核和監管的責任。近幾年興起的大數據和征信結合就能發揮重要作用,行業主流平臺可以在一些特定數據層面進行合作、互通,一家平臺發現問題家廚經營者,就要斷絕它出現在其他平臺的通道。同時幾家平臺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手段,比對和研判用戶對經營者的評論、打分是否真假,進而客觀評價這個家廚的信譽,讓信譽缺失的家廚難以入駐。
當然,即便采用各種綜合手段仍然可能會發生問題,我一直呼吁市場主要平臺和保險公司合作,推出相關保險產品,比如每配送一單餐食,附帶0.5元的保險費用,一旦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平臺方就可以先行給消費者進行賠付,然后再進行后續追責,通過保險理賠來解決消費者的后顧之憂。
重視網售“家廚”食品的雙重特性
劉新武(食品安全領域專職律師)
家庭廚房這種網絡訂餐模式的出現,在“法律缺位”的現實下,帶來的食品安全風險很多,包括但不限于:從業人員具有傳染性疾病的傳播隱患;食品原輔料不符合標準、家庭廚房生產場地環境不衛生、生產工具及包裝材料和儲運不安全可能導致的食品安全隱患;不同體質消費群體對食材特殊要求的隱患等。
網售家庭廚房食品作為新生事物直接進入市場經營,與中國食品生產經營許可制度是相矛盾的,目前還沒有相關法規予以規范,存在很大漏洞,所以亟需制定法規。目前參照餐飲,取得健康證、餐飲許可證和衛生許可證就可以辦家庭廚房嗎?無法律依據,也不利于全面管理,更與家庭廚房食品的網售特點不符。
消費者通過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購買食品,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入網食品經營者或食品生產者要求賠償。第三方平臺不能提供入網食品經營者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由第三方平臺提供者負責賠償。平臺提供者賠償后,有權向入網食品經營者或者食品生產者追償。需要注意的是,第三方平臺并非行政機關,不能制定懲罰機制,它與經營者是平等的合作關系。
如何對網售家庭廚房食品進行規范?我的建議是,首先要認清這種食品具有即食性與儲存期的兩種特性:一方面,它的工藝與餐館食品的生產工藝相似,可以參考適用餐館食品的相關管理要求及辦法。另一方面,它的銷售與食品企業產品相似,具有包裝、標識、保質期、針對不特定的消費客戶等,所以銷售階段可以參照食品企業法規。比如,要有具體生產時間、食用期間、生產者信息、食用產品注意事項等。可以據此兩條,迅速制定相關法規以補齊法規短板。
利用互聯網技術,建可視化系統
姚國艷(中國法學會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員)
在立法條件尚不具備的情況下,暫不將家庭廚房納入法律調整范圍,是合理的。但是從長遠看,家庭廚房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積極意義,不能因為監管難度大就一禁了之,應當遵循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確立的社會共治原則,予以合理引導和依法規制。
第一,盡快制定出臺有關網絡餐飲服務的規范性文件,在其中對家庭廚房餐飲服務提供者的健康狀況、廚房設施設備和衛生條件、食品原料來源和儲存條件、餐飲配送等相關問題予以規范。
家庭廚房規模小、成本低,抗風險能力也很低。建議在制定相關規范性文件時強制家庭廚房經營者參加食品安全責任保險,以提高經營者的風險應對能力和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效果。
第二,強化和落實網絡平臺提供者的責任,使網絡平臺提供者切實履行監督管理責任。網絡家庭廚房的審核機制不嚴,是其引發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原因。多數網絡平臺提供者都只是在家庭廚房入網時作檢查,在經營期間很少再監督檢查。平臺提供者既是食品安全的被監管者,也是監管者,要切實履行好監管責任,加強對網絡家庭廚房供應端的安全把控。
第三,充分利用好網絡技術。網絡家庭廚房是“互聯網+”模式下的新的餐飲服務形式,對其規制也要充分利用好互聯網技術。例如,可以建立對網絡家庭廚房的全程可視化系統,監管者、網絡平臺提供者和消費者可以隨時直觀地了解家庭廚房里的餐飲制作過程、廚房衛生條件、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物使用等相關情況,便于對家庭廚房形成監督,也便于消費者根據其觀察和了解作出透明、理性的選擇。
網絡“家廚”的未來
存在不確定性
肖平輝(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高級研修學院博士后)
共享經濟,是指公眾將閑置資源通過社會化平臺與他人分享,進而獲得收入的經濟現象。餐飲領域正是當中極具特色的一個典型,主要表現為共享廚房模式。共享經濟定義的缺陷在于,它只有經濟價值判斷,缺乏社會價值向度。而無論收入高低,平臺和“家廚”都要面對的食品安全這個社會價值向度的考量。
按《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的設計,網絡食品安全被查處的對象主要包括兩大類: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和入網食品生產經營者,后者又可細分為通過平臺交易的生產經營者和通過自建網站交易的生產經營者。相應地,《辦法》主要規范兩種網絡業態模式:自建網站的自營模式和通過第三方平臺的平臺模式。
網絡家廚多為個人,一般只能通過平臺,不太可能自建網站來經營。因此,平臺和介于平臺兩端的入網家廚、消費者加上政府主管部門,四方之間形成的較為復雜的法律關系。食品安全的要求會帶來成本,合規成本雖然最終會轉嫁到消費者,但它是以中間態的形式存在于入網“家廚”身上,對其形成成本和心理壓力。一旦平臺和政府部門開始嚴格監管入網“家廚”的各項標準,就可能導致其成本壓力的上漲,目前這種處于探索期的網絡“家廚”如何存在下去,就有很大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