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冠琳 趙鳳華
【摘要】河北省作為文化大省,具有豐富的休閑文化資源,對河北媒體來說,如何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更好地宣傳和促進河北省文化休閑產業協同發展,既是職責,也是機遇。本文從媒體報道手段的多種組合、跨區域媒體業務融合、多種媒體形態融合、媒體報道促進多產業融合四個方面分析了河北媒體在報道休閑產業中的實踐與創新。媒體只有做好相關報道、有效引導輿論,并提出對策建議,才能充分發揮媒介功能,并使其得到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媒介融合;休閑產業;京津冀;媒體功能
【作者單位】尹冠琳,河北科技大學;趙鳳華,河北科技大學。
【基金項目】2016年度河北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專項“河北省搭建承接京津休閑產業轉移平臺研究”,項目編碼:16450903D。
2015年《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正式下發后,各大媒體再度掀起京津冀協同發展報道的新一輪熱潮。同時,媒體轉型、報道創新與融合發展成為熱門話題。河北省有著豐富的自然文化資源,休閑產業早已成為河北省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并呈不斷上升的趨勢。研究休閑產業中的媒介表現,可以為媒體提供有效報道休閑產業的建設性意見,有利于休閑產業的發展與品牌樹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以河北休閑產業為背景的主題報道,不僅是媒體向公眾展示河北保護生態環境的成果和人文歷史價值的主戰場,也是感召河北人民熱愛美麗家鄉、建設美麗家園的精神引擎。媒體相繼推出的這些主題報道,在報道手段創新和媒介多層次融合方面開展了可喜的探索與實踐。
一、報道手段的多種融合,加強了傳播效果
1.在制作手段上最大化利用不同媒體的傳播特點
不同類型的媒體有各自的傳播特點,而媒體的自身資源又是有限的。因此,媒體在進行主題宣傳時,應盡可能地揚長避短,發揮不同類型媒體各自的優勢。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只要充分利用好自己的傳播特點和優勢,甚至形成媒體組合,就能為加強傳播效果帶來積極推動作用。
例如,河北電臺的“走兩環 看發展”系列報道,非常注重廣播節目以聲音傳播的特點,較多地使用了音效。在《白洋淀人的生態擔當》報道中,聽眾能夠聽到清脆的鳥叫、船槳劃水的聲音,這讓人們對白洋淀獨特的濕地生態、宜人的水鄉風光心生向往。在《張北的風》中,聽眾可以通過風吹過紙的沙沙聲、風中的哨鳴來直觀感受張北風大的特點[1]。同期聲的大量使用既親切又有吸引力,增加了報道的可聽性。
河北電視臺在《大美河北古村行——于家石頭村:石頭王國 別樣魅力》一集中運用了高清攝像機、四懸翼無人機、斯坦尼康等先進設備,保證了畫質的清晰度和流暢性。特別是無人機航拍,直觀反映了古村落全貌。大氣磅礴的畫面與地面鏡頭相比,更有沖擊力,為觀眾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視角。這些方式的運用大大增強了報道的吸引力。
2.擴大報道范圍,形成輿論強勢
主題報道通常有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內涵,需要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加以闡釋,方能形成強大的主流輿論場。擴大報道范圍融合了多種內容、多種角度的報道,增強了主題系列報道的系統性和全面性。
為了展現河北之美,從2016年3月開始,“美麗河北”的主題宣傳活動陸續推出“最美人物”11項和“最美景物”10項展示。“最美人物”包括了評選“最美志愿者”“最美交警”“最美創業者”“最美公交司機”“最美環衛工人”等,推選對象面向基層一線,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這些人員來自各行各業,展現了愛崗敬業和誠信友善之風,體現了中國夢和個人夢的有機統一。10項“最美景物”展示則包括“最美旅游景區”“最美自然風光”“最美古村鎮”“最美特色建筑”等,重點是體現河北的歷史、自然、人文之美,以期達到發現美、展示美、傳播美的效果。
河北電視臺2016年推出的“大美河北古村行”系列報道,分別介紹了河北省10個極具建筑藝術特色和民族文化內涵的古村落。河北電臺新聞頻道大型走基層采訪活動“走兩環 看發展”,則給聽眾展現了河北各地一批有特色的休閑旅游生態產業。這些系列主題報道,每一期的內容都不長,但選取了最有代表性的內容來展現河北的休閑資源,以點滴變化為由頭來詮釋政策帶來的實惠,以真誠樸實的語言反映老百姓的切實感受。小切口的報道反映了京津冀協同發展框架下的大戰略,具有強烈的新聞性和貼近性。當然,最主要的還是通過這種系統、多側面、有深度的傳播方式為公眾展示了河北的美麗景色、人文歷史,形成了很好的輿論導向。
二、跨區域媒體業務融合,實現多方共贏
京津冀休閑產業協同發展,需要京津冀三地政府、企業和民眾打破行政區劃的阻隔,消除市場的藩籬,促進休閑產品、服務、人員及信息在區域間自由流動,實現區域內休閑資源的合理配置。京津冀三地媒體也應實現跨區域的深化合作,特別是主流媒體的協同作戰,通過整合各方面的宣傳力量、內容和方式,使大眾能夠對京津冀休閑產業形成整體清晰的印象和評價。這種能夠減少區域差距,強化傳播效果,實現多方共贏的區域媒體合作是三地媒體的共同責任,也是發揮媒介功能,助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必然要求。
作為黨報,《河北日報》在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與《北京日報》《天津日報》同步推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專欄。2016年猴年春節,三家報紙又共同推出了“新春走基層 年味京津冀”的聯合報道,目的是從三地相近的歷史文化出發,讓讀者感受京津冀濃濃的家鄉味道。例如,2月9日,三家報紙推出了以滑雪為主題的報道《京城歡樂滑雪年》《天塔下的冰球老炮兒》和《崇禮:讓冰雪夢想飛翔》,從不同角度展現新時代下京津冀市民的休閑娛樂生活。2月10日,三家報紙選取了獨具特色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井陘拉花”“楊柳青年畫”“吳橋雜技”進行報道,展現了京津冀特有的民間藝術表演,推動了京津冀三地文脈相融相通。2月12日,三家報紙又刊登了《龍慶峽賞冰燈 京冀游客占三成》《泡溫泉品美食 過津味大年》《金山嶺:登長城迎新春》三篇報道,聯手介紹京津冀三處春節假日的出游圣地[2]。三家報紙“抱團”的報道,形成了單一報紙難以形成的輿論強勢,既彰顯了黨報權威、服務大局的特質,又營造了有利于休閑理念傳播的社會語境,還能及時傳遞休閑資訊,增強了媒體引導健康休閑方式的輿論效果。
作為地方電視臺的承德電視臺也在積極探索京津冀媒體之間的合作,它聯合了北京電視臺、河北電視臺等京津冀20家電視臺參加“聚焦承德”的易地采訪活動。參加活動的電視臺推出了《品味承德》《滿鄉剪紙話民俗》《“華夏一絕”——滕氏布糊畫》等一系列宣傳承德休閑文化的好作品。這個活動不僅開創了京津冀電視媒體協作的先河,還通過新聞和專題片聚焦京津冀的地域關系和一脈相承的文化淵源,有效地推動了承德當地的休閑旅游產業發展。
在展現河北“人文之美”的“科技財神”李保國的報道中,除了河北省媒體的大量報道,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等中央新聞媒體也分別在重要版面、重要時段做了集中報道。如《人民日報》刊出的《百姓心中的“科技財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報的《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教授李保國:把更多的農民變成我》,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節目中播出的《李教授和他的蘋果園》,《新聞聯播》節目中播出的《李保國:行走在太行山區的博導》……此外,中央媒體還在新聞網站和“兩微一端”及時轉載、推送相關報道。
接下來,河北媒體還將繼續加強與京津媒體的合作,并不斷拓展合作的深度、廣度,定期交流、共同策劃京津冀協同發展報道,完善聯合報道長效機制,以期取得交通一體化、生態環保、產業轉移的豐碩成果,全面展示三地經濟、生活的新機遇與新發展。
三、多種媒體形態融合,營造濃厚輿論氛圍
“媒體融合”一詞最早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教授浦爾提出。目前,其含義大體上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包含一切與之相關的要素,如技術、內容、文化、體制等;狹義上指不同的媒體形態融為一體,從而誕生一種全新的媒體[3]。
各家媒體的聯動報道因為媒體特色不同,所以其報道的內容、形式和風格也截然不同。這種精準化的傳播,不但擴大了信息的立體化覆蓋面,還為受眾提供了差異化的信息服務,實現傳播效果倍增的目標[4]。在全新的媒體環境下,想要更有效地宣傳、推動河北省的休閑產業發展,必須利用各種媒體手段,在媒體融合上下功夫。
例如,河北電視臺《大美河北古村行》系列節目每次播出前,《河北新聞聯播》的官方微博都會精心地推介預告,河北省旅游局及各市旅游局、河北電視臺、《中華好詩詞》節目、新浪河北等官方微博,以及優酷、樂視、央視網等重點網絡媒體會在第一時間轉發。河北網絡電視臺開辟了專題網頁宣傳節目。除了每期節目的視頻集錦、播出花絮,專題網頁還專門刊登對每個古村具體情況的介紹、詳細的線路規劃、百度地圖坐標和當地美食等文字和照片。河北電臺的“走兩環,看發展”系列報道除了在新聞頻道播出,每天還在其他頻道特定時段的節目中播出記者的采訪花絮來豐富節目內容。河北廣電網開辟了專題網頁,集納節目的稿件和圖片;《河北廣播電視報》刊發了大量的文字稿件和圖片,對此進行宣傳。
這樣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元素于一體的大量密集的各渠道傳播,融合了報紙、網絡的優勢,還集聚并充分利用了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客戶端、手機報等不同媒體平臺。這種“融媒體”的傳播體系,不但增強了節目的傳播效果,更擴大了宣傳河北省休閑資源報道的覆蓋面,提升了到達率和吸引力,為推動河北省休閑產業的發展營造了濃厚的輿論氛圍。
四、多產業融合推動媒介功能的進一步提升
當今時代是一個多媒體交融的時代,新媒介與傳統媒介以及新媒介與新媒介的交融、滲透、衍生必然成為媒介發展的新趨勢。新的技術使得媒介影響力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得以延伸,同時也使得媒介功能得到進一步提升,并使傳統媒體具有了新的功能。
1.通過新媒體推動休閑消費方式的人性化與社會化
媒介是通過影響大眾的消費習慣和觀念來作用于大眾的消費模式的。新媒體除了具有傳遞信息、影響消費者等功能,還延伸出了其他功能,如網絡預訂或是客戶端支付等,使客戶的購買行為更方便快捷。就這樣,提供更方便快捷消費服務的新媒體改變了傳統休閑旅游的消費方式,利用交互方式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消費模式。
交通便利對于休閑產業發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高鐵是目前京津冀地區最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從石家莊到北京乘坐高鐵也就半個小時左右,比如津保高鐵的開通可以讓越來越多的河北人在周末去天津聽場相聲。《燕趙都市報》就緊抓這點,利用媒體的網絡平臺每日刊登列車時刻表,利用手機客戶端和微博即時推送列車時刻變化信息,并支持網絡訂票、移動支付[5]。同時,其還提供全省各市的天氣情況,交通即時信息,公交車乘坐等信息,給公眾城際往來、參觀旅游和自駕游帶來了方便。一些旅游景點開設的官方網站,除了進行旅游資源背景介紹、提供網絡訂票服務,還利用網絡平臺向旅客提供旅游互動體驗,售賣相關衍生商品。
2.媒介自身為休閑文化產業貢獻效益
媒介產業和休閑產業都屬于創意文化產業的范疇,媒介自身也為休閑文化產業貢獻效益。媒介不僅可以引導消費者選擇產品,還可以幫助休閑產品向受眾推銷自己。在生產與消費這一關系中,媒介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媒介的推廣下,原先并不為人知的休閑產品能夠很快就打開市場。
以騰訊公司打造的京津冀城市生活第一平臺——“大燕網”為例,作為京津冀的區域門戶網站,它充分利用新京報的內容、品牌、資源優勢和騰訊的技術、產品、平臺優勢,聚焦京津冀地區的本地化生活資訊需求;除了第一時間發布京津冀相關政策,還提供最及時的商業信息,在新聞、娛樂、健康、餐飲、旅游、教育、創業等多個方面為京津冀地區用戶提供全方位的互聯網服務。例如,在旅游子頻道里,除了向網民提供旅游資訊、旅游攻略和特價門票信息,網站還經常與企業合作,策劃一些公眾參與的線上、線下旅行休閑活動。通過活動,網站不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網民,也吸引了更多的休閑行業客戶群。媒介產業就這樣逐漸與地方經濟、旅游市場,甚至餐飲服務業產生相互作用。
與“大雁網”類似的京津冀協同發展信息服務平臺還有河北新聞網、北方網、長城網和鳳凰河北的“京津冀協同發展頻道”等。這些網絡平臺以移動化、社交化的傳播方式,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網絡媒體輿論傳播優勢,更好地將河北的優勢、特點、優惠政策等相關情況推介給京津冀各大企業單位,全面展示了在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過程中,河北省在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巨大優勢。只有通過區域內媒介功能的不斷提升,才能帶動更多行業之間的內容合作、人才合作與資金合作,才能在增強媒介自身競爭力的同時,服務于京津冀各行業的協同發展。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出臺,京津冀地區在交通、環境、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方面都將做出全面調整,以促進京津冀三地產業體系的整體協調[6]。媒介產業是極具活力和影響力的產業,它對相關產業的拉動能力非常強。看看《舌尖上的中國》所帶來的市場效應,我們就可以認識到媒介產業對一個地區的經濟、休閑產業能產生的作用。所以,我們必須利用好媒介自身以外的協同合作,發揮新媒介在休閑產業整合中的作用。
[1]孫欣榮,吳榮哲. 大型主題報道的創新路徑[J]. 青年記者,2014(12):34.
[2]戚會蕓. 京津冀三地黨報聯動報新年 打造新春文化盛宴[EB/OL]. http://www.hebnews.cn/,2016-02-14.
[3]何少華. “互聯網 +”時代傳媒業融合發展的哲學思考[J]. 出版廣角,2015 (10):8.
[4]李遙,孟瑞君. 內容與渠道并重 紙媒與網媒打通——從“車德報道”看《河北日報》的媒體融合實踐[J]. 傳媒,2015(8):33.
[5]張劭瑜,趙海江. 把握一體化發展新機遇搭建立體化信息服務平臺—— 《燕趙都市報》拓寬報道思路的若干思考[J]. 中國記者,2015(9):57.
[6]洪曄. 京津冀地區品牌會展發展現狀與發展策略[J]. 出版廣角,2015(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