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教育類期刊的主要投稿人是高職院校教師,這一群體一方面對于成果發表有著日益增長的需求,另一方面卻對相關的學術道德規范疏于了解,導致高職教育類期刊稿源質量不高甚至屢遭學術不端問題的困擾。對此,該類期刊的編輯人員應從與作者共情的視角出發,秉持愛護作者、培育作者、提高作者學術素養的宗旨,樹立服務意識和品牌理念,提出有效處理相關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高職教育類期刊;學術不端;共情
【作者單位】袁源,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廣州職業教育論壇》編輯部。
【基金項目】全國高職院校學報研究會2015年度一般課題:編輯角色在學術不端若干問題中的作用與應對(GZXB2015F02)。
目前,高職院校已占據全國高等院校的半壁江山,對高職教育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然而,目前僅有《中國職業技術教育》《教育與職業》《職業技術教育》《職教論壇》4本職業教育類期刊進入了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的行列,其他刊發高職教育類文章的主要載體則多為各高職院校的學報。學界人士認為,大多數高職教育類期刊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稿源質量差強人意,以及投稿者屢闖學術不端的禁地。據不完全統計,具有國內公開出版物號的高職教育類期刊在收稿階段有四分之一以上的稿件重合比(含自我重復率)在30%以上。與此同時,一稿多投、抄襲、篡改數據、任意增減署名作者等學術不端行為頻繁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高職教育類期刊的健康發展。我們只有正視現實,尋找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才能從根本上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相關研究回顧
在國外,學術不端問題的界定與研判開始得較早,標準也較為嚴格。例如在出版界,國際出版倫理委員會(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 COPE)專門制定了學術期刊編輯指南(Code of Conduct and Best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Journal Editors),以及供其旗下出版企業在遇到學術不端行為時應遵循的工作流程(COPE: Flowcharts),這些標準被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出版從業者視為重要的參考[1]。
從國內既有研究來看,與學術期刊相關的學術不端問題研究成果主要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對現象提出總體的應對策略,如于春生的《專業期刊如何防范學術不端》,李明的《高??萍计诳绾畏婪秾W術不端行為》,汪勤儉等人的《84 篇因學術不端退稿稿件追蹤分析與思考》等。第二類研究是針對期刊編輯的具體工作提出的意見與建議,如張敏的《學術不端行為:學術期刊編輯的認識誤區與防范策略》,李殷等人的《芻議防范科技期刊學術不端中編輯的作為——增強編輯主觀能動性,實行工作規范化》,李新根等人的《學術期刊編輯如何防范學術不端行為》等,此類研究與第一類研究有一定交集,但內容與視角更趨于微觀方向。第三類研究則集中在對近年來編輯部所采用的學術不端檢索系統的分析上,如張旻浩等人的《國內外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平臺的比較研究》,譚華等人的《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的使用建議》,江霞等人的《醫學科技期刊應用〈科技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判斷抄襲時應慎重對待的幾種情況》等,對于如何靈活運用排查學術不端問題的工具提出了實用性的建議。
由于職業教育類期刊發展的時間比較短,因此,學界對這類期刊的研究成果尚不豐碩,關于這類期刊學術不端的問題討論得也很少。筆者調查發現,目前相關研究僅有何靜的《抵制學術不端行為是高職學報義不容辭的責任》及金欣的《學報編輯在高職院校學術風氣建設中的作用》這2篇文獻。既有研究主要從辦刊者角度出發,表明立場態度,未能深入探討該類刊物為何遭遇學術不端問題,也未能從作者層面去區分該類刊物與其他學術期刊(包括本科院校學報)有何差異。
二、造成高職教育類期刊學術不端問題頻發的原因
近年來,各類學術不端現象在學術界頻發,呈現數量多、范圍廣、形式多樣、缺乏監管的特點。不少作者發表論文是出于評職稱、結題與畢業的硬性要求,因此,抄襲、剽竊、篡改和偽造數據、對他人或自己的文章的低水平重復以及一稿多投行為不在少數。正是因為過分逐利和追求“短平快”,相當數量的投稿人道德失范,對學術不端現象見怪不怪、麻木不仁。這不是高職教育類期刊獨有的現象,而是整個學術期刊界普遍存在的問題。
高職教育類期刊之所以是受學術不端行為影響的重災區,筆者分析,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1.作者群的整體學術素養有待提高
高職教育類期刊的作者稿件之所以學術不端問題突出,首要原因是作者群體的學術素養有限。職業教育類刊物的主要作者群體是職業院校的教師以及部分教育類專業的研究生,前者相比后者,整體學術水平與素養還存在一定差距。不少職業院校的教師沒有經過正規研究生階段的學術訓練,有的來自企業,有的來自升格前的中專,科研能力較弱。有些作者主觀意愿上并不希望在學術道德問題上明知故犯,卻因為接受科研與論文寫作方面的訓練太少,因此在學術領域里誤闖學術不端的雷區。
2.客觀因素對作者的不利影響
與普通高校教師相比,高職院校教師的教學及專業建設任務較重,科研時間被嚴重擠壓;與中小學教師相比,高職院校教師科研成果與職稱材料的評判條件又高出許多。因此,高職教育類期刊的主流作者——高職院校教師的基數較大,發表論文的需求較旺盛,但是整體學術水平偏低,用于科研的時間較少,容易制造“學術垃圾”與“學術泡沫”,以致在發表環節產生版權與知識產權糾紛的概率也較高。
3.編輯人員未能扮演積極的干預角色
高職教育類期刊除了進入北大中文核心的四種刊物,大多數是由高職院校主辦的。這類刊物在辦刊之初最簡單最直接的宗旨便是成為本校教師發表論文的平臺,而甚少考慮刊物質量與作者群體水平的提高。同時,高職教育類期刊編輯大多數長期處于體制內,易受職業倦怠與學術異化的影響,加上缺少審稿人優勝劣汰機制[2],不少編輯認為自身從事的僅僅是單一的文字加工工作,無法從人情稿、關系稿中抽身。這樣的工作態度往往導致編輯在選稿環節把關不嚴,對各種學術不端行為后知后覺,對濫用署名、大比例低水平自我重復等現象熟視無睹,真正遇到棘手問題時則消極地采取作者“文責自負”的處理方式。
可見,高職教育類期刊存在的學術不端問題已成為制約該類學術刊物發展的瓶頸,與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欣欣向榮的景象相去甚遠,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職院校整體科研實力提升的進程。
三、高職教育類期刊學術不端問題的破解之道
高職教育類期刊作為展示科研成果、為科研服務的平臺,其影響力日益彰顯。如何切實提高稿源的整體水平和期刊的整體質量等問題,已經提上了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建設的日程。對于頻發的學術不端現象,編輯如果僅僅一味降低標準或是消極抵制,不利于刊物的長遠發展,也不利于作者群的培育。在充分了解學術不端問題的成因后,編輯人員不妨以共情視角看待上述問題,以更積極的思維方式制訂解決方案。
共情屬于心理學概念,也稱為神入、同理心,又譯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行為[3]。在對編輯和作者關系的研究中引入共情的概念,有助于編輯人員擺脫高高在上的裁決者角色或簡單加工的“裁縫”角色,真正從作者的角度出發,解決共同面臨的問題。
1.以共情視角體察作者困難
高職教育類期刊的作者大多數來自高職院校,從學歷結構來講,普遍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對論文寫作、投稿及發表等基本學術規范不甚了解的人為數不少。與此同時,在高職教育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一方面,高職教師的教學壓力加重,科研時間減少;另一方面,科研與職稱評審等方面的要求卻與日俱增。這導致一稿多投,剽竊抄襲、高比例自我重復、篡改數據、署名混亂、偽造注釋等學術不端行為在這個群體中頻繁出現。但同時,我們應考慮許多作者并非出于主觀意愿而跨越學術道德底線,更多是源于缺乏基本認知。編輯應從幫助他們的角度出發,在編輯出版的流程中設計有效手段防范學術不端行為。
具體來說,通過共情視角,預先進行干預的方法可以是多樣的。(1)利用OA(Open Access)系統在電子版權頁醒目位置加載對學術不端問題的說明,在電子投稿系統設置知識產權方面的聲明,作者閱讀并按“同意”按鈕后才能進入投稿頁面。(2)編輯除了在收稿時運用學術不端檢索系統進行比對,在出版付印前還應該重新檢測,以防因時間段間隔而造成重合比急劇上升的情況出現。(3)對于一些學術不端檢測提示比例稍高,但是總體學術水平較高的稿件,應考慮作者的實際情況,主動聯系問清楚一些事項,然后選擇是否進入下一個審稿環節。(4)可以仿效國內外一些高水平刊物的做法,向每一位署名作者發送版權轉讓書與學術不端聲明,作者只有在線提交確認函之后才可以進入公開發表流程。
2.以服務意識培育道德養成
基于共情視角,高職教育類期刊的編輯可以在充分了解主要作者群短板的前提下,為作者群體提供更多有利于他們學術道德養成、學術素養提高的幫助。值得注意的是,服務意識與防范意識不同,它更多在于雙向交流,而非單向的被動抵制。高職教育類期刊的編輯應多對高職院校教師開展一些關于知識產權及學術不端問題的主題培訓,切實消除作者易陷入的誤區,為他們的科研成果順利發表提供有參考價值的意見與建議。如《廣州職業教育論壇》編輯部針對職業院校教師科研能力培養,為多所高中職學院(校)教師安排了學術論文寫作的“送課上門”培訓。在系列培訓講座中,學術不端問題是重要的講解內容。編輯部人員在講座中對各類學術不端檢索系統進行了介紹與對比,主要解決對稿件重合比例要求、自我抄襲程度、有詳細的引文出處是否算作抄襲、抄襲比例與重合比有何不同,以及目前學術期刊界對于學位論文再出版的主要爭議等疑難問題。通過這種方式,《廣州職業教育論壇》揭開了學術不端檢測的神秘面紗,使投稿人摒棄僥幸心理,以嚴謹的態度完成論文寫作,避免了過多學術不端行為的出現。
此外,不當署名、將外文翻譯后直接作為原創、修改文辭低水平重復、拆分發表、利用權威給編輯人員施壓等做法往往較為隱蔽,但同樣隱患極大。編輯除了在培訓期間宣講其危害,還可以在期刊補白處嵌入文字說明。遇到此類問題時,編輯不應將稿件一退了之,更重要的是和作者正面溝通,告知其所觸及的學術道德底線。如果沒有正式發表,不涉及行政處罰和承擔違約責任,應以教育和引導為主,懲戒與警示為輔,可在一定期限內不再接受該作者投稿。
3.以品牌理念保障出版質量
期刊質量的評價體系日臻完善,然而學術不端問題出現的概率仍然較高。因此,高職教育類期刊辦刊人員應及時融入職業教育發展的洪流,抓住機遇,樹立品牌。只有編輯真正樹立了品牌理念,樹立了責任意識和質量至上的信條,才能調動主觀能動性從多方面減少這類問題的發生。
第一,在選稿和檢測環節,編輯應比以前更加細致。目前,大多數編輯部已經采用了中國知網的學術不端檢索系統(AMLC),同時,萬方公司、維普公司及超星公司的系統也可以配合使用,如Turnitin, CrossCheck, Plagiarism Finder系統對英文文獻的查重能力不容小覷[4]。編輯可使用兩到三種學術不端檢索系統進行比對。第二,對于那些原創性不強的稿件,編輯應閱讀相關文獻以及作者曾經發表的文獻,避免低水平重復。由于軟件可能出現誤測誤查,編輯不能武斷地將超過一兩個百分點的優質文章拒之門外,應審慎甄別每一篇稿件,充分尊重投稿者的勞動。第三,在稿件外審階段,編輯應注意審稿專家的更替,建立激勵與淘汰機制,及時將優秀的核心作者聘為審稿專家。編輯可通過開展定期的交流座談,提高審稿工作質量[5]。第四,編輯應制訂刊物出版后發現學術不端相關問題的處理辦法。例如將相關論文立即從電子數據庫中刪除,定期公布違反學術道德的往期作者信息,將屢次一稿多投者拉入投稿黑名單并與同行刊物定期交換此類人員名單等。同時,應根據《著作權行政處罰實施辦法》,對剽竊行為責令其改正,包括改正署名錯誤,或者加上必要的注釋;剽竊行為造成不良影響的,責令剽竊者采取措施,包括登報(刊)、發表聲明等,停止侵害,消除影響等[6]。
稿源質量、評審質量、編輯水平以及傳播速度、傳播方式等決定著刊物的核心競爭力。當前,要提升期刊的核心競爭力,各高職教育類期刊社應解決學術不端問題,建立品牌戰略,開展質量保障工程。同時,高職教育類期刊的發展方向不是單打獨斗而是集約化發展,做大做強產業是高職教育類期刊人的共同目標。如何解決當前棘手的學術不端問題,則是對期刊人的一場考驗,引入共情視角,有助于編輯全面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期刊全面提升質量。
[1] 王晶,鐘紫紅. 全球出版倫理委員會流程圖對期刊編輯應對學術不端的啟示[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1):11-15.
[2] 李殷,錢俊龍. 芻議防范科技期刊學術不端中編輯的作為——增強編輯主觀能動性,實行工作規范化[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6):853-859.
[3] 陳晶,史占彪,張建新. 共情概念的演變[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6):664-667.
[4] 張敏. 學術不端行為:學術期刊編輯的認識誤區與防范策略[J]. 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81-83.
[5] 韓蕾. 新時期下電力科技期刊發展的思考與探索[N].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5-12-30.
[6] 王坤. 反剽竊法律制度研究[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