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市容督查處

為全面推動首都環境建設,大力提升首都環境建設水平,打造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首都環境建設辦成立后,建立了統籌協調和考核評價等工作機制,自2013年4月起組織實施“月檢查、月曝光、月排名”工作,至今歷時三年整。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這項工作,檢查結果每月上市政府常務會議通報,王安順市長批示“精細化管理見的是內功,從一個角度折射出各區縣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堅持數年讓其養成一種習慣、文化”。
首都環境建設辦以問題為導向,通過曝光環境問題,公示成績排名,督促各區加大環境整治力度。三年來共開展現場檢查36次,現場抽檢點位3718個,整治達標3006處,居民身邊環境面貌不斷改善,首都環境建設水平大幅提升。
一、檢查的組織模式和內容
按照首都環境建設委的工作部署,首都環境建設辦聯合市政府督查室、市城管執法協調辦,負責具體組織實施“月檢查、月曝光、月排名”工作。首都環境建設委員會成員單位領導帶隊,檢查組成員主要由市公安局、市環保局、市規劃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市政市容委、市交通委、市農委、市水務局、市商務委、市旅游委、市社會辦、市工商局、市食品藥品監督局、市園林綠化局、市城管執法局、首都綜治辦、首都文明辦等部門組成。采取“暗查”(即由首都環境建設辦獨立檢查)和“明查”(即會同各區共同檢查)相結合的方式,每月分四個組分別對首都功能核心區、城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生態涵養發展區四個功能區進行環境建設月檢查。
檢查內容為16區的環境建設工作,包括市級環境問題治理、建筑垃圾綜合管理、門前三包責任制、街面秩序管控等四個類別,主要有:環境曝光亂點、領導批示、主次道路(不含天橋和地下通道)及兩側環境、街巷胡同環境、公交場站地鐵等交通集散地及周邊環境、天橋地下通道、居民小區及周邊環境、建筑工地及周邊環境、集貿市場、學校、廣場、醫院等公共場所及周邊環境、高快速路、鐵路等沿線及周邊、城鄉結合部環境、農村環境等。檢查涵蓋市容環境、生態環境、設施環境、秩序環境四大方面,并將群眾身邊環境問題治理、市級重點工作組織落實情況、環境基礎管理落實情況、街面秩序管控和中央單位、駐京部隊、新聞媒體反映的環境問題納入重點檢查內容。
實際工作中將月檢查與大型活動環境布置、建筑工地及周邊環境檢查、城市道路公共服務設施檢查、戶外廣告牌匾標識檢查等相結合,實現了檢查內容和檢查資源的整合,增強了對各區現場檢查指導,減少了檢查頻次,提高了效率;同時參照首都功能區定位劃分,安排了差異化點位,即:首都功能核心區重點檢查市容環境衛生,城市功能拓展區重點檢查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城市發展新區重點檢查街面秩序,生態涵養發展區重點檢查生態涵養和保護;針對季節不同特征,分時期重點檢查季節性突出的焚燒垃圾、堆物堆料、白色污染、露天燒烤、露天大排檔、非法一日游、黑車黑摩的等環境問題。
二、檢查的工作機制和方式
(一)工作機制
為了做好檢查工作,首都環境建設辦制定了檢查工作方案,規定檢查流程,細化檢查標準,選取第三方檢查隊伍,建立了 “月檢查、月曝光、月排名”工作機制。
“月檢查”:形成了“三堅持、三固定、六遵守”的檢查模式。“三堅持”即檢查問題點位堅持問題性質或類型基本一致、問題難易程度基本一致、點位所處區域特征基本一致;“三固定”,即檢查時間固定,每月15日下發臺賬,當月最后一個完整周實施檢查,下月初發布檢查通報;“六遵守”,即檢查過程遵守檢查標準統一、參檢人員固定、檢查程序一致、檢查點位保密、現場集中講評、背對背計分六個基本標準。
“月曝光”:首都環境建設辦將城市管理熱線、市長熱線、暗查、網格、微博、微信、網站、便民信箱、政民互動平臺、網格化城市管理、月檢查、小衛星監測、信訪、滿意度調查、政風行風熱線、新聞媒體、領導批示等多種渠道來源的問題形成環境建設臺賬。在市市政市容委外網網站,環境建設問題月臺賬采取“實時動態”的方式公開;首都環境建設“月檢查、月曝光、月排名”排名結果、小衛星監測的大型垃圾渣土堆放情況、公眾滿意度調查得分和排名結果采取“靜態顯示”的形式定期公開。“月檢查、月曝光、月排名”結果每月上市政府常務會,并在北京日報等主流媒體、市政府大屏幕和市市政市容委外網網站進行公示。
“月排名”:檢查分市級環境問題治理、建筑垃圾綜合管理、門前三包責任制、街面秩序管控等四個方面進行打分,按照首都功能核心區、城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生態涵養區四類功能區,對全市16個區分別進行排名。
(二)檢查方式
首都環境建設檢查工作主要采取暗查和市、區現場評議明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隨著工作的開展,首都環境建設辦總結經驗,在保證“力度不減、節奏不變、尺度不松”的前提下,不斷創新檢查方式。
2013年4月-8月,采取市級環境問題點位法,實施“一個區縣、綜合百分”排名方式。
2013年9月-2015年12月,進一步完善檢查內容,突出市級重點任務和區域環境短板改進,實施“一分四”精細考評方式,按照市級環境問題治理、建筑垃圾綜合管理、門前三包責任制、街面秩序管控四個專項,分別計分排名(城市核心區、城市功能拓展區的建筑垃圾綜合管理得分由現場檢查占20%、專業檢查占80%加權形成),區縣最終得分由上述四項加權平均得出。
2016年1月起,檢查采取“2+1”模式,即每個季度的前兩個月采取“暗查”、第三個月采取“明查”的方式,“一分四”精細考評打分不變,各區陪檢減少,檢查通報內容增加,從實施情況來看,得到了首都環境建設成員單位和各區的一致認可。
三、檢查的組織實施
(一)年初制定檢查計劃,每月制定專項檢查方案
為了確保檢查有序推進,首都環境建設辦年初制定首都城市環境建設綜合檢查工作計劃,提前與首都環境建設委成員單位溝通,確定每月檢查的重點內容和檢查組成員;每月制定專項檢查方案,結合環境建設階段性工作重點和季節性環境特點,確定檢查點位和路線、帶隊領導和檢查組成員,細化專項檢查評分標準,確保檢查順利實施。
(二)合理選取檢查點位,確定檢查路線
為了更全面、真實地了解全市環境問題分布,首都環境建設辦委托第三方,按月對全市環境進行暗查。此外,每月從市級環境建設臺賬中隨機抽取七個點位,以點串線,形成檢查路線。
(三)現場打分評議,書面通報首都環境建設委成員單位
現場檢查人員按照指定的月檢查現場評分標準表,對檢查點位整治情況和沿途發現的問題進行現場評議打分,并與被檢查人員現場溝通反饋,對于整治不達標和沿途發現的新問題,要求所在區加大整治力度。首都環境建設辦根據現場打分匯總形成檢查排名和成績,檢查結果每月上報市政府常務會,同時書面通報首都環境建設委成員單位。
四、檢查的主要成效
一是環境檢查以問題為導向,重點解決了一批居民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公眾對環境建設的滿意度和認可度逐年提升。
三年來,首都環境建設辦摸排環境建設薄弱點,檢查組走進居民小區、背街小巷和城鄉結合部,現場檢查36次,行駛里程9萬余公里;現場抽檢點位3718個,整治達標3006處,達標率80.85%。環境問題整改達標率環比水平不斷提高,尤其是同比水平增長較大(圖1)。問題改善較為明顯的是門前三包責任制落實、小廣告治理等。三年來,納入市級臺賬問題29470處,當月處置完成25384處,處置率86.29%(圖2),當月未處置完成問題滾動納入下月臺賬。參照市級“月檢查、月曝光、月排名”檢查模式,各區建立了自查機制。三年來,各區開展自查1.2萬多次,解決了60多萬個問題,大大改善了背街小巷、老舊小區、城鄉結合部、農村等薄弱地區的環境面貌,提升了城市的環境品質,公眾對環境建設的滿意度和認可度逐年提升。2011年上半年,公眾對環境建設滿意度為72.1分,到2015年年底,公眾對環境建設滿意度為77.16分,提升了5.06分,表明“月檢查”機制發揮了有效的督促和激勵作用。
二是充分發揮檢查的激勵引導作用,鞏固門前三包責任制等經驗做法,積極推廣社會治理模式。三年來,各區在環境建設中積累了很多好的經驗做法,比如門前三包責任制,就是社會治理的一個很好的模式。為了使其重煥新機,我們將其列入“月檢查”的重要內容,每個月在每個區抽取兩條街巷胡同、十家商鋪的門前三包落實情況進行檢查,從2013年9月起,全市共檢查了5400多家商鋪。在檢查中,積極推廣密云掛牌公示門前三包責任制等經驗做法。截止到目前,門前三包責任書簽訂工作已基本覆蓋16區的建成區,有的區還將其制度化、規范化,如海淀區出臺了落實“門前三包”責任制管理辦法的意見,豐臺區建立了“群眾參與、全民管理、執法保障”的“門前三包連片制”新模式,引導商戶積極參與城市管理工作。
三是以環境檢查為抓手,強化環境建設的組織領導體系,不斷探索環境建設精細管理的新模式和長效管理機制。自開展環境檢查以來,各區環境建設和整治工作重視程度有了明顯提高,自上而下建立了市、區兩級檢查機制,市、區、街道(鄉鎮)三級管理體系逐步完善,16區的主要領導協調解決重大環境建設事項的組織領導體系不斷強化,建立“1+1+N”工作制度(即區政府每月至少召開一次環境建設工作協調督辦會,每月在區政府常務會上播放一次環境建設問題曝光片,每月區領導帶隊拉練檢查不少于一次)。各區圍繞管理短板和年度重點任務,立足總體規劃和疏解非首都功能,以重大活動為契機,打造亮點工程,把人口規模調控與環境治理、產業轉型升級、城市管理服務等緊密結合起來,整體規劃,協同推進,逐步從末端治理向解決深層次問題轉變,不斷探索、創新環境建設和管理的新模式。
下一步,首都環境建設辦將繼續做好“月檢查、月曝光、月排名”工作,健全體制,創新機制,理順關系,理清責任,培養引導全民參與環境治理意識,形成一種習慣、形成一種文化,進一步提高首都環境建設管理水平,真正實現環境治理人人參與,美麗環境你我共享。
(責任編輯: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