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晨
改革開放以來,一個與混凝土為代表的經濟建設和一個以園林綠化為代表的生態建設同時前行,這兩條線無疑都是正確的。所有把園林綠化放在重要位置的城市,走到今天都會看到給城市帶來的巨大紅利,從而獲得城市發展的主動權。反之就可能是被動的。如果沒有園林綠化快速高質量的發展,設想現在的城市將會是什么樣子?
現代園林的生態、休憩、景觀、文化和減災避險的五大功能定位,已經得到全社會的普遍認同。其中,“生態優先”、“以人為本”和“生物多樣性”的基本理念,在這些功能中占據主導地位。
綠化是改善城市生態唯一的主動手段。世界三大生態體系包括森林、海洋和濕地草原。人對海洋更多的是使用:例如運輸、索取資源(漁業、油氣等),還會對海水造成污染。人類活動對濕地和草原的破壞更是有目共睹。而通過國土綠化和城市綠化所獲取的綠量,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的吐故納新,給地球帶來的生態支持幾乎成為改善生態的唯一手段。城市只有通過大綠量和好綠質才能有效地改善生態。這正是中國所有城市綠地率不能少于30%(現在大概都在35%以上)的基礎依據。
城市綠地的休憩功能顯而易見。它已經成為人們除了家庭、工作之外的第三種生活方式。過去,公園是城市的“奢侈品”,因為公園太少,大部分還要收費。今天,公園已經成為大眾健身和消遣的必需品、“消費品”。過去,城市人從家庭-上班-家庭的單一形態,在構建小康社會的過程中,綠地已經變成散步、健身、歌舞、戀愛和與孩子共享天倫的依戀空間,到綠地里休憩已經成為家庭工作之外的第三種生活方式。夏日傍晚的紫竹院,每天幾乎都有兩萬人出入,全國公園綠地都是一個樣。這正是讓人們享受改革開放成果最生動最有力的體現。讀這篇小文,請想一想,您是不是也參與到城市園林休憩這個微妙變化的人群中了呢?
1982年,胡耀邦同志走到剛建成的北京石景山區古城公園,他感慨地講: “把公園建在老百姓的家門口很重要。免得讓他們在周日帶上孩子擠公交車到有限的公園人擠人。我們要建設更多這樣的公園讓大家解決就近休息的問題,這才對頭?!边@樣的中小型公園綠地在全國應運而生,直至今天,遍地開花。
園林是展示和體現城市文化最重要的載體。城市文化的深厚是人們閱讀一個城市最好的體驗,它代表著城市的精神、身份和驕傲。歷史文化悠久的城市,不僅向人們展示著它的厚重,也是愛國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不管是發生在城市的歷史事件和對城市文化的審美體驗,不管是公園、廣場街頭體現城市文化的公共空間,都少不了園林環境對文化的烘托。有些園林本身就是城市文化。北京的天安門廣場、頤和園,杭州的西湖,長沙的橘子洲頭,還有屈原、魯迅、昭君,以及那美麗的珠海漁女,哪一個離得開園林?
景觀幾乎成為園林的代名詞,它與美麗、生機、深邃和自然緊密相連。城市行道樹郁郁蔥蔥,作為城市“綠色的裙衣”,占據了城市空間的主要視野,是城市景觀重要的主旋律。道路兩側,從地面上升到十五米左右的城市空間,幾乎完全被行道樹所“壟斷”,這不正是“綠色的裙衣”嗎?行道樹的上方,才由高廈、建筑露出城市美麗的天際線,而城市道路的凹凸線和紅線所占據的空間,則是那些高大深邃和體現城市景深的行道樹。具有城市名片之稱的綜合公園、廣場、河道和綠地不僅是解決百姓休憩的歸宿,同時把人們融化在綠色空間中,陶冶體驗著自然美。那些居住區、小游園和街頭綠地的植物,以春夏秋冬的季相變化提醒著人們年復一年的四季。這就是園林景觀帶給我們的愉悅與浪漫。
園林是城市避險的開敞空間,這一功能還沒有得到普遍認同,更加應該給予關注。唐山和阪神地震以及北京的非典,多種城市災害都向人們提示著園林空間的避險功能。不少大城市已經把它納入城市避險空間的規劃。建筑密度過大、樓層過高、交通擁堵等城市病已經為城市災害預埋了太多的潛在危險,城市綠地空間幾乎成為避險的唯一選擇,各類規劃都應拿出用綠地來解決城市避險的招數。
當然,園林綠化的城市功能還有不少,如科普(如識別植物等)、水土保持等海綿功能、植物降溫和升溫功能、增濕、殺菌、環保等功能。這些多是普世性的,也有些可以納入生態功能中。
新型的城市綠地系統不僅把綠量和綠質放在了首位,而且更加關注城市綠地的科學性和合理布局。近年來,城市綠化隔離帶、楔形綠地、綠廊、綠道、綠心等不僅形成了強勢的綠色空間,城市人因環境和生活質量的提升,也大大增強了文化自信,人的氣質風貌在新園林中變得豪邁、自律和熱愛家園。人的情感在不經意間得到升華,城市園林環境在改變著人,這種改變是悄悄的、不經意的,又是根本性的。
人活在地球上必須與自然與環境共存共生,而城市超負荷超強度的開發,則使我們離這個“本”漸行漸遠。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像一聲春雷,把城市生活環境質量提升為城市宜居的主題,園林綠化則是其主旋律。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應把城市園林建設得更好甚至躋身世界前列。
(責任編輯: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