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宋
人口從農業大省流向經濟發達地區是自古以來人口流動的必然規律。一線發達地區勞務需求量大,工作機會多,城市發展迅速,自然吸引大批有志青年以及進城務工人員。
近日,識局微信公號關于人口流動的系列文章引起了各方關注。比如,上海市副市長周波近日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說,“現在新上海人,來自安徽的超過30%。”而就在上周,識局微信公號剛剛獨家發表了一篇文章,里面提到新上海人中30%來自安徽,并分析了原因。
分析人口流動,絕非是地域歧視或者挑起地域之爭。人口流動的背后是經濟發展的變化,這是個觀察地方發展和區域特色的小切口,管中窺豹很有意思,非常值得關注。
在幾個輸出地的分析過后,我們來看下人口流向地的一些情況。
在北上廣高房價、高工作壓力、高擁堵率、蟻族蝸居的強壓下,近年來“逃離北上廣”的呼聲持續不斷。然而年輕人真的紛紛逃離北上廣了嗎?北上廣外來人口還有多少?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廣東有2149.8萬外來流動人口,占到全部跨省流動人口的25.03%,也就是說全國有四分之一的跨省流動人口去了廣東,從而使廣東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流動人口大省。上海排名第三,有897.7萬人,占全部跨省流動人口的10.45%;北京排名第五。
雖然上海流動人口規模“僅排第三”,但從外來流動人口與本地常住人口的關系來看,上海跨省外來人口所占比例最高,占到39%;北京第二,占到35.92%;廣東第五,占20.61%。
數據顯示,廣東省2150萬流動人口中,有21.4%來自湖南,16.5%來自廣西,12.1%來自四川,10.9%來自湖北,8.7%來自江西,8.2%來自河南。
上海的流動人口主要來自安徽(29%)和江蘇(16.8%)兩個省,二者之和占了全部流動人口的45.8%;除此之外,來自河南的流動人口占了8.7%,來自四川的流動人口占了7%。
北京市的流動人口也主要集中在兩個省份,一個是離北京最近的河北省,由此來北京的流動人口占到北京全部流動人口的22.1%,另一個是河南,來北京的流動人口占全部流動人口的13.9%;除此之外,還有來自山東(8.5%)、安徽(6.1%)、和黑龍江(5.7%)的外來人口比例也比較高。
簡單直白一點說來就是,廣東對湖南吸引力最大,上海對安徽吸引力最大,北京最吸引河北。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廣東、上海、北京分別是離湖南、安徽、河北最近的一線發達地區。人口從農業大省流向經濟發達地區是自古以來人口流動的必然規律。一線發達地區勞務需求量大,工作機會多,城市發展迅速,自然吸引大批有志青年以及進城務工人員。
其次,湖南人往廣東跑、安徽人往上海跑、河北人往北京跑也是有歷史淵源的。
安徽和上海的歷史淵源之前已經說過。湖南和廣東、河北和北京同樣有淵源。在元朝,湖南大部以及廣東雷州半島都屬于湖廣行中書省;1930年,北平曾被降格成為省轄市,并隨之成為河北省省會。
歷史原因決定這幾個地方自古便交流頻繁,最初前往這些一線地區奮斗的人衣錦還鄉,帶動一代又一代人繼續前來打拼,由此形成固定的人口流動趨勢。
拿安徽人的例子來說,七大姑八大姨總有幾個在上海的,想去別的城市時,首選當然是上海,畢竟有親人照顧嘛。
再者,地域包容性也是個重要因素。前幾天和湖南朋友談到這個問題時,他給出了另外的答案,“因為聽說廣東不排外”。不知道聽到這句話的安徽人河北人是不是也一樣這么想?
河北人向北京、安徽人向上海、湖南人向廣東,那北上廣“土著”怎么看?總體而言,還是和諧共生,共同建設國際大都市,盡管有部分地區部分人士有排外情緒,但這只是個體概率,而非群體選擇。
本人自己和朋友們都有在北上廣努力討生活的,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線城市給出更多的選擇希望,而人應該因希望而選擇。
最后發表三點感想:
1.經濟是地區的命脈
前幾天看到一句話:“財富的多寡和品性無關,但經濟落后總容易成為大眾心中不道德的代名詞”。
我始終以為,不管是人口流動問題,還是看起來不那么友好的“地圖炮”問題,最本質的原因還在于經濟。
經濟落后地區向經濟發達地區流動總是占多數,發達地區人民向不發達地區人民開“地圖炮”時,總是多了那么幾分理直氣壯——但是這仍然很不應該。
2.努力做一個高素質的人
中國地大物博,因為城鄉二元體制,常有本地人外地人、城里人農村人的爭論。
本人作為90后想說的是,貼標簽很容易,但撕標簽并不簡單。當地“土著”也好,外來流動人口也罷,努力做一個高素質的人,于人于己都是好的。
雖然一個人無法代表一個地區,難憑一己之力扭轉別人對一個地域的標簽(如果必須要貼的話),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我絕對不是要開“地圖炮”!請別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