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裝在紐約
因為過于顧忌少數族群的敏感心理,美國人建立了一整套復雜笨拙的話語體系和行為邏輯,最終演變成讓所有人都不堪重負、人人自危的過度政治正確。
來到美國,最常聽到的一個詞就是“mainstream”,意思是“主流社會”。而與主流相對應的,當然是“minority”,少數族群,既指所有非白人的少數族裔,也指其他任何在人口統計學意義上的少數群體,比如同性戀者和殘障者。
無論是在家長里短的閑聊里,還是專家學者的嚴肅討論中,“主流社會”和“少數族群”的提法都隨處可見,這樣的兩分法是美國人的世界觀里最重要的一部分。之所以做這樣的區分,當然不是為了歧視起來比較方便;恰恰相反,是為了強調少數群體勢單力孤,生活在占社會大多數的主流人群的陰影之下,常常遭遇被忽視乃至被歧視的不公正待遇,因此有必要對他們給予額外的尊重和照顧。
這樣的概念區分,的確喚醒了很多人的平等意識,提高了少數群體的社會地位。而少數群體自身也在這面大旗之下不斷地為自己爭取平等和權利。但隨之而來的一個不好的后果是,因為過于顧忌少數族群的敏感心理,美國人建立了一整套復雜笨拙的話語體系和行為邏輯,看起來給少數族群劃出了一片安全的保護區,但最終卻演變成讓所有人都不堪重負、人人自危的過度政治正確。
關心今年美國總統大選的人或多或少都了解到,原本不為精英媒體看好、甚至被共和黨高層集體抵制的共和黨參選人唐納德·特朗普之所以在黨內初選中意氣風發所向披靡,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口無遮攔,對準一切開炮,完全打破了一切政治不正確的禁忌,讓很多美國人感到松了一口氣。
這個月,科幻片《星際迷航》系列的最新一集上線,片中蘇魯這個角色的扮演者、韓裔演員約翰·趙(John Cho)在影片公映前透露,編劇在新一集里把蘇魯寫成了同性戀者,并且安排他在片中“出柜”。
把某個角色定為少數群體、以符合政治正確潮流的做法,在美國影視圈已經行之多年。影片編劇和主創做出這樣的安排,原意是為了向同志群體示好,同時也是為了平衡外界對“影視劇中缺少正面同性戀者形象、不符合社會現實”的批評。
蘇魯這個角色當初被設定為亞裔,如今又被設定為同性戀者,說起來也是一樁佳話。不過有意思的是,蘇魯的上一位飾演者、本身就是一位出柜同性戀者的日裔演員武井穂鄉(George Takei)對此卻并不領情,他認為這個安排過于刻意,扭曲了原作者塑造蘇魯這個人物的初衷。
武井穂鄉的話代表了一部分少數族群人士的想法,那就是他們對于“過度的政治正確”同樣也不買單。在他們看來,過分刻意的尊重,恰恰體現了主流社會對他們的區別對待,更像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同情與施舍,而不是真正平等的體現。
上個月佛羅里達州奧蘭多的槍擊案,因為發生在一家同志夜店,因此被認為是針對同志人群的襲擊,很多美國人高喊著“愛無罪”的口號走上街頭抗議恐同仇恨犯罪。然而諷刺的是,很多同性戀者在槍案發生后趕到血站,卻被告知他們無法獻血,因為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明文禁止近期有性行為的同性戀者獻血。
對于少數族群來說,他們需要的可能都和武井穂鄉一樣,并不是被接受、被照顧之類的過度政治正確,他們需要的只是不被區別對待,在獻血時不因為自己和誰上過床而被拒絕,在取得成績時不因為自己的身體狀況而被當成特別的勵志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