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達中南海的內參,怎樣影響中國
除公開發行的報刊外,一些諸如“簡報”“參閱”之類的內部報告往往可以直達“天庭”,送到最高領導人的辦公室。領導人則幾乎每天都會圈閱、批示、轉發一些報告。

在中國新聞傳播體制中,“內參”是獨特的信息傳播現象,指一種具有參考性質的內部信息傳播載體及其工作機制。決策者通過閱讀內參,了解民意和實際。因而,內參也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手段。
按照2004年頒布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新聞媒體被要求在公開報道之外,通過內部反映方式,發揮輿論監督作用。所謂的內部反映,即指內參。事實上,多年來,在高層肯定下,從中央到省級媒體,到中央和國家機關都創辦了內參。內參大都被定為國家秘密,有多種秘密等級,只供相應級別的官員閱讀,為他們的決策提供參考。有些內參是“絕密”的,連部委領導人都不容易看到;有些內參保密期為“半年”,只要“處級”就能看到。
《人民日報》、新華社每天都要發若干條內參,《人民日報內參》和新華社《國內動態清樣附頁》專門提供給中央政治局常委或委員參閱,一般反映極為重大和緊急的事態。其次是《國內動態清樣》和國際《參考清樣》,供省部級以上領導參閱,主要反映重要動態、敏感問題和重要建議。此外面向地市級和司局級的是《內部參考》,反映問題的敏感度要弱許多。而最低一級的是《內參選編》,主要從《內部參考》和中選出部分不太敏感的內容,每周一期,發至縣團級等基層干部閱讀。
毛澤東曾在一次談話中說:“現在的報紙我只看一些消息,但《參考資料》《內部參考》每天必看。”《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中披露,毛澤東看過的內參品種多達30多種,他批示過的內參至少200多件。
根據《鄧小平年譜》,鄧小平是閱讀和批示內參數量最多的領導人之一,批示的內參數量達220件左右。鄧小平當年最習慣參閱四種內參:一是新聞單位常規性報送的內部刊物,二是中央和國家機關、軍隊機關創辦的內部刊物,三是鄧小平辦公室收到并呈送的各界人士來信,四是中央領導人之間的相互轉閱。
除了毛澤東、鄧小平,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陳云等老一輩中央領導不僅閱讀“內參”,還通過批示“內參”來推動工作。領導人在看到內參后,會對一些問題作出批示,這些帶有領導人批示的影印件會通過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等機構,轉到相關省市或部委領導手中,逐步逐級傳達直到問題解決。
2013年,習近平曾就新華社一篇內參作出批示,要求嚴格落實各項節約措施,堅決杜絕公款浪費現象,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之后習近平的這一批示下發到地方省份,不少省份都在召開的省“兩會”上學習傳達這一批示。
因為許多內參反映的都是各地發生的具體問題,所以領導人通過對內參作批示的方式,對地方問題發表見解,實際上也是對地方處理問題的方式提出要求。
近年來,中國智庫在政府決策過程中逐漸發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2013年4月,習近平對建設中國特色智庫作出重要批示,把智庫發展提高到了國家戰略高度,并提出要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
官方智庫多以報告和內參的方式建言獻策,其影響常體現在黨代會報告、中央全會相關會議、五年規劃和政府工作報告的形式中,而這些文件往往是某段時間的綱領性文件。由于體制內的生存模式和其角色的重要性,官方智庫較高校智庫和民間智庫更具神秘色彩。
改革開放初期,舊有決策模式受到挑戰,中央需要制定很多改革方案,便搜集各部委人才,不定期到中南海討論研究,后逐漸成立研究機構。那時,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和體制改革研究所曾是官方智庫中的“絕代雙驕”。
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經濟活動越來越復雜,研究領域的專業分工也越來越精細。因此,中國科學院(如國情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如財貿經濟研究所、金融中心等)、各部委辦(如農業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統計局、中國人民銀行、各個國有商業銀行都設有自己的研究機構)、各重點高校屬下的研究機構開始越來越積極地卷入政策研究和政策咨詢工作。即使在以前被視為非常敏感的外交領域、兩岸關系領域,近年來也出現了幾十個大大小小的思想庫。除此之外,高級知識分子聚集的國務院參事室、各民主黨派也表現踴躍,紛紛利用其“直通車”的便利向政府高層建言、反映社情民意。與此同時,中央領導人還從各領域特選了一小批所謂“中央直管專家”,作為最高決策的咨詢對象。這些與中央保持直接聯系的智囊對中央決策的影響當然更大。
除公開發行的報刊外,上述思想庫一般都會出版諸如“簡報”“參閱”之類的內部報告。這些發行量很小的內參,往往可以直達“天庭”,送到最高領導人的辦公室。領導人則幾乎每天都會圈閱、批示、轉發一些報告。
1994年,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提出“特區不特”的主張,建議逐步取消針對特區的優惠政策,實行國民待遇,為縮小地區差距創造條件。此建議雖然受到深圳市委和《深圳特區報》的連續批判,但中央領導最終采納了他的大部分建議。另外,胡鞍鋼與合作者在90年代中期提出的開發西部、正稅養軍等建議也在90年代后期變為中央的政策。為此,他還多次應邀出席國家最高領導人召集的問策會、國家部委召開的長遠規劃咨詢會,成為高層決策圈的著名智囊。
(《人民周刊》201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