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東漢襄鄉浮圖考

2016-08-08 09:52:51張鵬飛
文史哲 2016年4期

張鵬飛

?

東漢襄鄉浮圖考

張鵬飛

摘要:酈道元在為《水經》作注的過程中,地合南北,遍尋古跡,廣輯碑文,收錄諸多漢魏時期漢地佛教寺廟佛塔及碑刻,如《北魏永寧寺碑》、《洛陽瑤光寺碑》、《北魏祇洹碑》等,而《水經注》卷二十三《汳水注》還記載了我國傳世文獻所見最早漢地佛塔“襄鄉浮圖”。“襄鄉浮圖”及漢末笮融所起“浮圖祠”是傳統“仙人好樓居”漢式重樓向兼具漢印特色“上累金盤,下為重樓”的樓閣式佛塔的過渡性建筑,標志著漢地佛塔的真正產生,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而襄陽市樊城區出土“菜越墓陶樓”則是漢末重樓式浮圖祠的一件出土文物標準器。“襄鄉浮圖”早于笮融所起“浮圖祠”十余年,故“襄鄉浮圖”不僅是傳世文獻所見最早之墓塔,亦為我國傳世文獻所見最早之佛塔,而笮融于廣陵所起“浮圖祠”則為傳世文獻所見最早之寺塔。

關鍵詞:襄鄉浮圖;浮圖祠;《水經注》;熹平某君碑

酈道元在為《水經》作注的過程中,地合南北,遍尋古跡,廣輯碑文,于注中就行旅所知記載了漢魏時期各種金石文獻,其中收錄諸多漢魏時期漢地佛教寺廟佛塔及碑刻,如《北魏永寧寺碑》、《洛陽瑤光寺碑》、《北魏祇洹碑》等,而《水經注》卷二十三《汳水注》“汳水出陰溝于浚儀縣北”條還記載了我國傳世文獻所見最早漢地佛塔“襄鄉浮圖”,對于研究漢地佛教早期發展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獻價值。本文試以《水經注》著錄文獻為本,并結合相關傳世文獻及新出土文獻,通過對佛教初傳階段漢地早期“浮圖”及漢末“浮圖祠”之分析,以厘清漢地佛塔之源起,從而明確“襄鄉浮圖”為我國傳世文獻所載最早之佛塔,并對“襄鄉浮圖”之側“熹平某君碑”*施蟄存:《水經注碑錄》卷六《漢某君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26頁。然施氏考論簡略,本文姑妄補其缺漏。予以考辨。

一、漢地早期“浮圖”考

“浮圖”,梵文Stupa,漢譯“窣堵坡”、“嘿堵波”、“塔婆”、“休屠”、“佛圖”等,原為印度吠舍時代以窣堵坡埋葬逝者之用,婆羅門教、佛教皆有以浮圖埋葬僧侶舍利、骨灰,用以頂禮膜拜供養之俗,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以佛教為國教,推行佛法,于印度各地及域外造八萬四千塔以供養佛舍利,如《水經注》卷一《河水注》“屈從其東南流,入于渤海”條記載了古印度“阿育王大塔石柱”及“泥犁城石柱”*酈道元撰,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卷一《河水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7頁。,即為其例。在佛像未創以前,窣堵坡,即佛塔是佛教主要的禮敬供養對象。漢地佛教所謂“浮圖”者,初與“浮屠”同,又譯為“佛陀”*魏收:《魏書》卷一一四《釋老志》:“浮屠正號曰佛陀,佛陀與浮圖聲相近,皆西方言,其來轉為二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026頁)“浮屠”者即為“佛陀”之義。,后專指“佛塔”之意。關于漢地佛塔之起源,學界歷來有以漢明帝時洛陽“白馬寺浮圖”、楚王劉英所尚“浮屠仁祠”為漢地佛塔源起之兩說。

(一)白馬寺浮圖說

考《魏書·釋老志》:“自洛中構白馬寺,盛飾佛圖,畫跡甚妙,為四方式。凡宮塔制度,猶依天竺舊狀而重構之,從一級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謂之‘浮圖’,或云‘佛圖’。晉世,洛中佛圖有四十二所矣。”*魏收:《魏書》卷一一四《釋老志》,第3029頁。其中所稱“浮圖”者,即漢地樓閣式佛塔,有一級至三、五、七、九級多重,為四方式,其形制仿天竺覆缽窣堵坡舊狀,并結合漢地重樓高閣而重構形成,至西晉時,洛陽城中有浮圖塔者達四十二所,可見佛教自漢明帝永平十一年(68)洛陽建白馬寺后,至晉世發展之盛況。然《魏書》未明言永平構建白馬寺時即有漢地佛塔建造,一些學者遂誤以為永平時白馬寺建有浮圖為漢地佛塔之最早者。如孫福劍認為:“我國第一座樓閣式塔是東漢永平十一年在河南洛陽所建的白馬寺浮圖。”*孫福劍:《淺談中國古塔的演變》,《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吳慶洲、李玉珉亦認同此說*吳慶洲:《佛塔的源流及中國塔剎形制研究》,《華中建筑》2000年第1期;李玉珉:《中國早期佛塔溯源》,《故宮學術季刊》1989年第3期。。然《魏書》所言者,實為永平求法之后,至北魏之世,漢地漸有興建“浮圖”之說,并未明確指出永平十一年白馬寺即建有“浮圖”。又考《洛陽伽藍記》卷四:“白馬寺,漢明帝所立也。佛教入中國之始……浮屠前柰林、蒲萄異于余處,枝葉繁衍,子實甚大。”*楊衒之著,周振甫譯注:《〈洛陽伽藍記〉譯注》卷四,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46頁。楊衒之所言白馬寺之“浮屠”者,實為佛寺,而非佛塔之“浮圖”。《洛陽伽藍記》記載洛陽名寺眾多,言其寺中有“浮圖”者,皆言其層數,如卷一永寧寺“九層浮圖”、長秋寺“三層浮圖”、瑤光寺“五層浮圖”;卷二靈應寺“三層浮圖”、秦太上君寺“五層浮圖”;卷三景明寺“七層浮圖”,雙女寺各有“五層浮圖一所”;卷四寶光寺“三層浮圖”,沖覺寺、融覺寺皆有“五層浮圖”等。唯言及白馬寺者,未有幾級浮圖之說,可見洛陽白馬寺,漢魏之世并未立有佛塔,而關于漢明帝時洛陽白馬寺為中國最早佛寺之說,學術界亦存有爭議,故以漢明帝時洛陽“白馬寺浮圖”為漢地佛塔之源,實乃學者之誤判。

(二)楚王劉英尚“浮屠仁祠”說

楚王劉英,漢光武帝劉秀第十一子,許美人生,生平事跡見《后漢書》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列傳·楚王英傳》。劉英于建武十五年(39)封為楚公,建武十七年(41)進爵為王,建武二十八年(52)就國,永平十四年(71)以謀反罪國除自殺。劉英于建武二十八年就國后,于“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永平八年(65)明帝詔報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絜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列傳·楚王英傳》,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428頁。其中所言楚王劉英“學為浮屠齋戒祭祀”者及“尚浮屠之仁祠”,似乎劉英為漢地最早之佛教徒,其所“尚浮屠之仁祠”,一些學者以為是漢地最早之佛寺塔廟,如陳亞萍認為楚王劉英是中國最早的佛教信徒,其建造的浮屠仁祠為“中國最早的一座佛寺”*陳亞萍:《中國最早的佛寺是東漢楚國的“浮屠仁祠”》,《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94年第4期。,依此說,則漢地最早之佛寺當為劉英之“浮屠仁祠”,建于明帝永平八年(65),早于白馬寺(永平十年)二年。

然楚王劉英晚年所好者實為黃老神仙之說,所稱“浮屠”者為佛陀、佛教之義。劉英學習佛教齋戒祭祀之儀,僅僅是將佛教作為一種普通的神仙方術之說以求長生久視。日人鐮田茂雄認為:“漢明帝的異母弟楚王英,以黃老與浮圖并祀……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這充分顯示佛教與后漢時代流行的神仙術和黃老信仰同時被容納,與其說后漢的佛教,勿寧說是道教的佛教。”*[日]鐮田茂雄:《中國佛教通史》第一卷,關世謙譯,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第32頁。此說甚是。楚王劉英所信奉之浮屠,實際上是將佛教作為道教之一種求仙之說看待,即道教的佛教,故楚王劉英并非真正意義上的佛教徒。

楚王劉英所尚“浮屠仁祠”亦非佛寺塔廟,實為兩漢之世貴族求仙常用之“仙人好樓居”式重樓。考《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公孫卿曰:‘仙人可見……且仙人好樓居。’于是上令長安則作蜚廉桂觀,甘泉則作益延壽觀,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莖臺,置祠具其下,將招來仙神人之屬。”*司馬遷撰,裴骃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400頁。此公孫卿者為武帝時齊地之方士,可知西漢時,中原即有建重閣高樓并置祠樓下,以招仙神之風俗,劉英所尚“浮屠仁祠”,亦當為“仙人好樓居”漢式重樓,用于登高求仙,而與佛寺塔廟無關。除楚王劉英外,漢末桓帝亦于宮中立“浮屠祠”,《后漢書》卷八十八《西域傳》:“漢自楚英始盛齋戒之祀,桓帝又修華蓋之飾”*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八十八《西域傳》,第2932頁。,又卷三十下《襄楷傳》:“又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三十下《襄楷傳》,第1082頁。,桓帝所立“黃老、浮屠之祠”者,與楚王劉英所尚“浮屠仁祠”相類,皆為黃老之漢式重樓神祠,非佛寺塔廟也。故以楚王劉英“浮圖祠”為漢地最早之佛寺塔廟者,亦為誤也。

由此可見,“白馬寺浮圖”及“楚王劉英所尚浮屠仁祠”兩說皆有誤,皆非最初的漢地佛塔。東漢明帝時,雖然永平求法,使佛教初傳中土,并于皇室貴族中流傳,然于民間影響甚微,中原地區尚未有大量的佛寺及佛教徒產生,而作為佛寺建筑之核心的佛塔一直沒有真正出現。直至漢末桓靈之世重樓式“浮圖祠”的產生,作為傳統漢地“仙人好樓居”式重樓向樓閣式佛塔的過渡性建筑,才真正形成中原地區特有的樓閣式佛塔,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

二、漢末浮圖祠考

《后漢書》卷八十八《西域傳》:“世傳明帝夢見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問佛道法,遂于中國圖畫形像焉。”*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八十八《西域傳》,第2922頁。佛教自漢明帝時,作為一種神仙之說于帝胄之中流行,楚王劉英、漢桓帝皆信其術,然皆以黃老之附說為求仙,直至東漢末年,佛教逐漸從貴胄帝室傳入普通士人民眾,洛陽至徐州一帶逐漸產生早期的漢地佛寺塔廟。學術界關于漢地佛塔最初造型起源主要有重樓式(或稱樓閣式)佛塔和密檐式佛塔兩說,其中“重樓式”占主流。漢地佛塔之主要形制——樓閣式佛塔,亦在漢末三國時出現,故黃文昆認為:“塔寺之舉起于東漢靈帝時,以洛陽周圍至徐州一帶較早。”*黃文昆:《佛教初傳與早期中國佛教藝術》,《敦煌研究》1995年第1期。而漢末洛陽至徐州一帶,民眾所起重樓式浮圖祠正是漢地樓閣式佛塔之淵源。

(一)“笮融大起浮圖祠”——傳世文獻所見漢末浮圖祠

“浮圖祠”者,最初見于東漢初楚王劉英所尚“浮屠仁祠”,然劉英所尚“浮屠仁祠”是兩漢之世貴族常用之“仙人好樓居”重樓,用于道教之致神,并非真正意義上的佛教“浮圖祠”。迄至桓靈之世,隨著佛教在民間流傳,洛陽至徐州一帶逐漸有興建“浮圖祠”之風,而傳世文獻所見漢末丹陽人笮融于廣陵大起“浮圖祠”,即為此典范者。

笮融,漢末丹陽(今安徽宣城)人,《后漢書》無傳,為漢末建安年間徐州牧陶謙之僚佐,為下邳相,并督廣陵、彭城、下邳三郡漕運,曾于任內擅斷三郡錢糧,用于廣陵起“浮圖祠”,后為揚州刺史劉繇所破,走入山中,為人所殺,其生平事跡散見于《后漢書·陶謙傳》、《三國志·吳書·劉繇傳》及《三國志·吳書·孫策傳》。《后漢書·陶謙傳》所載簡略,而《三國志·吳書·劉繇傳》則詳細地記載了笮融于廣陵大起“浮圖祠”之事:

笮融者,丹楊人,初聚眾數百,往依徐州牧陶謙。謙使督廣陵、彭城運漕,遂放縱擅殺,坐斷三郡委輸以自入。乃大起浮圖祠,以銅為人,黃金涂身,衣以錦采,垂銅槃九重,下為重樓閣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課讀佛經,令界內及旁郡人有好佛者聽受道,復其他役以招致之,由此遠近前后至者五千余人戶。每浴佛,多設酒飯,布席于路,經數十里,民人來觀及就食且萬人,費以巨億計。*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四十九《吳書·劉繇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185頁。

笮融所起“浮圖祠”,《三國志·吳書·劉繇傳》記載:“垂銅盤九重,下為重樓閣道,可容三千余人。”*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四十九《吳書·劉繇傳》,第1185頁。《后漢書·陶謙傳》則記載為:“上累金盤,下為重樓,又堂閣周回,可容三千許人。”*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七十三《陶謙傳》,第2368頁。依此兩文獻記載,此“浮圖祠”其下有重樓閣道,規模之大可容三千多人,其上有九重銅盤(相輪、寶剎),為古印度覆缽式浮圖形制。由此可見,笮融所起“浮圖祠”已不同于漢初劉英所尚漢地傳統之“仙人好樓居”式“浮屠仁祠”,而是在傳承漢地高閣重樓之形制外,又具備印度原始佛教窣堵坡式建筑特色,這種兼具漢印特色的重樓式“浮圖祠”,可謂漢地樓閣式佛塔之淵源。對此,梁思成在《中國的佛教建筑》一文中明確指出笮融所起“浮圖祠”:“這是中國歷史的文字記載中比較具體地敘述一個佛寺的最早的文獻……完全可以肯定的是,所謂‘上累金盤’,就是用金屬做的剎;它本身就是印度窣堵波(塔)的縮影或模型。所謂‘重樓’,就是……漢武帝建造來迎接神仙的,那種多層的木構高樓。在原來中國的一種宗教用的高樓之上,根據當時從概念上對于印度窣堵波的理解,加上一個剎,最早的中國式的佛塔就這樣誕生了。”*梁思成:《中國的佛教建筑》,《清華大學學報》1961年第2期。

(二)襄陽“菜越墓陶樓”——出土文獻所見漢末浮圖祠

漢末之“浮圖祠”,除正史記載笮融所起廣陵“浮圖祠”外,近年來在一些楚地出土的漢墓陶樓及江南吳晉墓葬出土堆塑佛像重樓的魂瓶中皆有體現,其中尤其是襄陽出土的“菜越墓陶樓”,可以說是漢末重樓式“浮圖祠”的出土文物典范。

2008年湖北省襄陽市樊城區菜越墓地M1出土一陪葬品“菜越墓陶樓”(M1:128)*襄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襄樊樊城菜越三國墓發掘簡報》,《文物》2010年第9期。襄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認為此墓為東漢至三國時一將軍夫婦合葬墓。,為一黃褐釉重樓式陶樓,由門樓、長方形院落和二層重樓閣組成,其頂部裝飾一印度式立柱覆缽七層寶剎(相輪),帶有印度覆缽式窣堵坡建筑特色,陶樓位于院落中央,體現了早期佛寺以佛塔為中心的建筑格局特點。襄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人員認為此墓為東漢至三國時一董姓將軍夫婦合葬墓,然發掘出土一銅盤(M1:137)底部銘刻“永初二年八月八日”*襄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襄樊樊城菜越三國墓發掘簡報》,《文物》2010年第9期。,即漢順帝永初二年(108)秋,則此墓葬年代當上推至東漢中晚期,此陶樓也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最早的漢地佛塔模型,年代早于笮融所起“浮圖祠”,其建造結構(重樓、相輪銅盤等)與傳統漢墓出土“仙人好樓居”式陶樓形制有較大差別,與笮融所起“浮圖祠”極為相似,可以說是漢末重樓式浮圖祠的一件出土文物標準器。

“襄陽菜越墓陶樓”雖是一件陪葬明器,但引起學界廣泛關注,羅世平、何志國皆認為其形制與笮融所起“浮圖祠”略同*羅世平:《仙人好樓居:襄陽新出相輪陶樓與中國浮圖祠類證》,《故宮博物院院刊》2012年第4期。,基本代表了東漢重樓式浮圖祠之特色,是一件難得的重樓式浮圖祠出土文物。

從以上傳世文獻及出土文獻雙重證據可以證明,我國早期漢地佛塔,是從“仙人好樓居”漢式重樓漸變為帶有印度相輪塔剎建筑特點的“上累金盤,下為重樓”的樓閣式漢地佛塔,即漢末重樓式“浮圖祠”,亦即何志國所言“中國最早的佛塔形制是中國樓閣式建筑與印度相輪塔剎的結合體”*何志國:《從襄樊出土東漢佛塔模型談中國樓閣式佛塔起源》,《民族藝術》2012年第2期。,浮圖祠是其初期的標志,而后世漢地寺廟的建造亦如“浮圖祠”,多以重樓即佛塔為中心,這在楊衒之《洛陽珈藍記》所記載洛陽永寧寺、白馬寺、瑤光寺等佛寺塔廟中得以體現。

三、“襄鄉浮圖”及熹平某君碑考

(一)漢地佛塔之祖:“襄鄉浮圖”

《水經注》卷二十三《汳水注》“汳水出陰溝于浚儀縣北”條:

(汳水)又東逕夏侯長塢。《續述征記》曰:夏侯塢至周塢,各相距五里。汳水又東逕梁國睢陽縣故城北,而東歷襄鄉塢南。《續述征記》曰:西去夏侯塢二十里,東一里,即襄鄉浮圖也。汳水逕其南,漢熹平中某君所立。死因葬之,其弟刻石樹碑,以旌厥德。隧前有獅子、天鹿,累磚作百達柱八所,荒蕪頹毀,彫落略盡矣。*酈道元撰,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卷二十三《汳水注》,第557頁。

“某君”姓氏不可考,或為當地信佛之鄉吏,“襄鄉浮圖”為某君于生前所立,故言“死因葬之”,浮圖立于墓上。依《續述征記》記載,熹平某君墓及“襄鄉浮圖”于東晉尚存遺跡,然已“荒蕪頹毀,彫落略盡”,唯墓上浮圖及墓隧前獅子、天鹿尚存。“隧”為墓之神道,其前立有獅子、天鹿等石獸(“天鹿”疑為“天祿”之訛,這是我國傳世文獻所見最早石雕獅子記載),而言“累磚作百達柱八所”者當為“襄鄉浮圖”之形狀,文或有脫字,“百達”當為“達百口”,內有“柱八”,則塔身或達百尺,塔內以八柱架構,其建造形制當與同時代笮融所起“浮圖祠”相似,亦為重樓式佛塔,塔頂亦當有佛教相輪(寶剎)。惜《水經注》傳抄日久,其文或遺漏對“襄鄉浮圖”具體建造情況之記載。

“襄鄉浮圖”為佛教信徒熹平某君仿天竺佛教之俗,生前為己修墓所,以浮圖為往生之徑,造佛塔于其墓上,此為漢末民間葬俗受佛教影響之表現。浮圖于古印度本為埋葬僧人之窣堵坡,一般建于墓上,故在漢地佛教初傳時期,受印度佛教葬俗影響,漢地佛塔會遵從墓上建造之舊制,一般建于陵墓,以為紀念奉祀亡者之用。《洛陽伽藍記》卷四“白馬寺”條言:“(漢)明帝崩,起祇洹于陵上。自此以后,百姓冢上或作浮圖焉。”*楊衒之著,周振甫譯注:《〈洛陽伽藍記〉譯注》卷四,第146頁。“祇洹”,亦稱“祇洹精舍”(Jetavana)、“祇園精舍”,為“祇樹給孤獨園”之簡稱,位于古印度佛教圣地王舍城,與王舍城外“竹林精舍”為印度早期佛教最重要的二座寺廟。《洛陽伽藍記》卷一“景林寺”條亦言:“寺西有園,多饒奇果。春鳥秋蟬,鳴聲相續。中有禪房一所,內置祇洹精舍,形制雖小,巧構難比。”*楊衒之著,周振甫譯注:《〈洛陽伽藍記〉譯注》卷一,第41頁。范祥雍先生注曰:“祇洹,梵名,亦譯作祇陀,即祇樹給孤獨園……指禪房內修法處所。”*楊衒之撰,范祥雍校注:《洛陽伽藍記校注》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63頁。此“祇洹”即佛教寺廟之義,此為傳世文獻所載建佛寺于陵上最早者,然未言有浮圖。“自此以后,百姓冢上或作浮圖”,依此推之,則明帝以后,東漢中原民眾逐漸有立浮圖于冢上,《水經注》所載“襄鄉浮圖”則為傳世文獻所見最早立浮圖于冢墓上者。

漢末既有立浮圖于冢墓上者,亦有將浮圖微縮成明器用于墓葬陪葬品者,如“襄陽菜越墓陶樓”,這些反映了漢末三國之世,受佛教傳播的影響,中原地區漢族葬俗也隨之發生相應變化,一些佛教因素,如佛像、浮圖出現在墓葬之中。這種影響,至魏晉時期,進而從中原地域傳播到江南地區。近世江蘇、安徽、浙江等地一些孫吳至西晉時期墓葬出土大量佛飾魂瓶(谷倉罐),如江蘇金壇孫吳墓出土青瓷堆塑罐(1973年3月江蘇省金壇縣白塔鄉三國吳墓出土),其罐口頂蓋為六重高樓,樓閣鴟尾為佛教菩提葉之形態,這種重樓菩提鴟尾形態,為佛教在江南地區傳播之產物。

對于“襄鄉浮圖”在中國早期佛教發展史上之重要地位,歷代以來亦有學者明確評價,清人俞樾《茶香室叢鈔》卷十三《浮圖之始》按曰:“熹平為漢靈帝年號,中國之有浮圖當始見于此。惜‘某君’不傳其姓名,所云‘累磚作百達柱八所’,豈即浮圖之古制乎?”*俞樾撰,貞凡等點校:《茶香室叢鈔》卷十三《浮圖之始》,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一冊,第289頁。俞蔭甫明確肯定“襄鄉浮圖”為中國之有浮圖始見于此。施蟄存以為“興建浮圖,魏晉以后,始盛行之。漢末所建,僅見于此”*施蟄存:《水經注碑錄》卷六《漢某君碑》,第226頁。,施先生以為“襄鄉浮圖”為傳世文獻所知漢末浮圖之僅見者,或有誤,《后漢書》與《三國志》記載笮融于廣陵所起“浮圖祠”,亦為漢末之世,然其年代略晚于“襄鄉浮圖”。對此,當代著名酈學家陳橋驛《古建塔史與〈水經注〉的記載》一文進一步明確指出:

(二)“熹平某君碑”

“襄鄉浮圖”之側另立有“熹平某君碑”,為東漢熹平年間某君卒后,其弟所立,以旌某君之德。“襄鄉浮圖”立于熹平中,故此碑所立年代當在漢末熹平至中平之時。碑文當述某君之家世生平仕宦及建造浮圖之事,并作銘辭以贊其德,惜《水經注》未載此碑文。此碑除《水經注》以外,歐陽修《集古錄》、趙明誠《金石錄》等后世諸家金石文獻皆未載,唯洪適《隸釋》卷二十、顧藹吉《隸辨》卷八依《水經注》皆載有《熹平君碑》,其文同,可知碑早已亡佚。

四、結論

襄陽漢“菜越墓陶樓”

[責任編輯渭卿]

作者簡介:張鵬飛,廣東警官學院公共課部副教授(廣東廣州 510230)、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學院訪問學者。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水經注》金石文獻整理與文學研究”(15BZW058)的階段性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精品视频福利|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成人欧美日韩| 综合网久久| 日本人真淫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国产黑人在线|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看|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美女视频黄又黄又免费高清| 91在线视频福利|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19国产精品麻豆免费观看| 亚洲动漫h|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 午夜丁香婷婷|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av在线无码浏览| 欧美高清三区| 毛片一级在线| 免费a级毛片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在线|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综合色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一区| 免费播放毛片|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播放|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91网址在线播放| 天堂成人在线|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久久蜜芽|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九九香蕉视频|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免费无遮挡AV|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亚洲美女操| 人妻出轨无码中文一区二区|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图片专区第1页| 亚洲第一黄色网| 国产爽爽视频|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8| 亚洲一区国色天香| 国产精品七七在线播放|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九九久久99精品|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 国产jizz|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青青草原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