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文 朱虹遇
生態智慧的思想范式
——評《生態文明十五講》
周國文 朱虹遇

書名:生態文明十五講
作者:錢易,何建坤,盧風 著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出版時間:2016年4月
在工業文明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趨向飽和的今天,生態日漸規范著人們的日常思維導向和行為方式。人們更傾向于吃“生態”的果蔬,住相對“生態”的房子,選擇較為“生態”的出行方式。生態不僅是一個名詞,更是一個包含著健康、可持續、與自然和諧之意的形容詞。生態一詞的漸入人心,不僅得益于不同地域的人們對全球生態環境惡化的反思,也得益于對悠久而豐富的生態思想智慧的挖掘與弘揚。尤其在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愿景從古至今流淌于人們的血脈之中。面對今天嚴峻的生態環境形勢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推進,生態思想智慧的總結與傳播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
《生態文明十五講》是一本跨學科著作,以專題的形式探討經濟學、社會學、哲學、環境科學等學科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角色與功能,描繪出了生態文明全方位融入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宏偉藍圖。該書通過對能源革命、建筑節能、環境材料、綠色制造和工業園區生態化的研究,探討了建設生態文明所需要的技術;通過對生態經濟和環境法學的研究,探討了建設生態文明所必須的制度變革;通過對生態學、生態藝術設計、環境史和生態哲學的研究,探討了建設生態文明所必須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生態文明是一個文明形態,一個文明的出現必然涉及到了整個人類社會的變革,同時也就涉及到了所有關乎人類發展的學科。它必然是一張大網,想要全面了解就需要各個學科穿插交融,辨證討論。該書把各學科的理論與生態文明的實踐關系進行了系統地梳理分析,并根據“研究關系-分析現狀-探討未來”的脈絡來思考生態文明的內涵與特征,多元包容,深刻厚重。
生態文明反映了對現代工業社會的整體性反思,它既離不開建立在物質條件上的人類自身生存狀況的改善,也更需要人類以和諧的方式更深度地融入自然。在該書第一講中,錢易院士認為:“工業發展所帶來的資源、生態和環境問題,是人類在歡慶科學技術進步和經濟飛速發展所帶來的好生活受到的當頭一棒,它使人類驚醒,激發了人類的思考,經過長期反復的爭論和工作,終于催生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生態文明。”錢院士討論了生態文明的由來與實質,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傳統發展戰略兩者的差異,同時也概括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國際現狀和我國的政策安排。“根據生態文明的原理和經濟發展、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的需要,生態文明建設應該在不同領域通過多種途徑進行”,錢院士主要從六個領域對生態文明進行了宏觀的分析,最后也描述了我國社會全面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努力與方向。
能源問題與低碳環保成為時下熱點,由何建坤教授執筆的第二講圍繞能源革命展開論述,闡述了我國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所需要的前瞻性戰略部署。“能源革命”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而氣候變化又是21世紀的人類面對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就提出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氣候變化治理中,通過外交協商談判途徑來共同解決氣候問題也使得氣候外交逐漸凸顯出來。“氣候外交是各類國際行為主體解決全球變化問題所采取的一種全球治理行動”。在全球環境治理的大趨勢下,中美發表了《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制訂了2020年的減排目標。“應對氣候變化必須各國共同努力,少數國家難以獨當大任,只有合作才能共贏”“氣候變化談判不應是零和博弈,更不是囚徒困境”,故氣候變化問題應該是所有國家共同來解決的問題。然而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人民生活的幸福度不應下降,注意避免經濟增長一提速,環境質量降下來的狀況,使生態文明建設有序地走上快車道。
畢竟在保持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的情況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才是明智之舉,生態文明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務必要制定短期與長期目標并交錯實行。倪維斗教授在第三講“煤炭清潔高效低碳發展之路”中提出實現煤炭的清潔高效低碳轉化是重中之重。這就是我們目前制定的短期目標之一:在尋找新型的清潔能源周期過長的前提下,將現有的綠色科技發展進一步深化落實到生態文明建設層面的確是明智的選擇。當然,如此“雙管齊下”并非是“二十四般武藝樣樣疏松”,這就好比感冒發燒,首先得用緊急措施吃退燒藥將體溫降下來,再去針對根本的流感病毒問題去加以治療,只有從實際出發開出短期和長期目標交錯并行的藥方最為科學。
《易經》中提出“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無論是第二講的能源革命,還是第五講與第六講所分別提出的建筑節能、環境材料等,均為建設生態文明所必須的技術,也即“器”。該書的后半部分則側重于對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觀念進行闡釋,從而進入“道”的層次。盧風教授執筆的第十五講中提到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問題,“人們已經習慣于大量生產條件下的大量消費和隨意拋棄”。而到了工業文明,情況就大不相同了。以英國為例,英國發生的工業革命,究其最根本原因還在于“迅速增加的人口始終對英國的經濟和生態環境形成了巨大壓力。通過技術創新,以應付有限的資源以及舊的生產方式已無法滿足過快增加的人口壓力”。人類找到了石油煤炭這種礦產資源,如果像一個中了彩票頭獎的窮小子,滿足于自身吃飽喝足的需求,那是非常短視的。
人類的目光只有放到可持續發展上才是正路,無節制的發展畢竟只是權宜之計,生態文明是人類可持續發展不可動搖的大趨勢。這其中當然也穿插著對人類中心主義道德觀、非生態主義價值論等等哲學上的反思,主要體現在物質層面上的還是以奢侈浪費觀念所導致的人與自然的矛盾。盧風教授認為:“長期以來,正統哲學堅決拒斥不可知論,堅持世界可知論。但完全可知論只是現代人的獨斷信念。”完全可知論把理性推向頂峰,帶有強烈的西方特色。中國儒家哲學所說的天人合一,和諧共處的概念也許更適合成為生態文明新時代的主流觀念,一味追求速度而不追求內涵的發展正是現階段要解決的問題。中國正在逐步向內涵式發展轉型,在經濟新常態的格局下致力于綠色發展,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大為有利。在全書的最后,在哲學層面對生態文明進行思辨,體現了編者對人類家園的人文關懷。
這本書濃縮了人類文明發展的生態智慧精華,從技術到制度再到哲學與藝術,面面觀照,層層遞進,展現了整個人類社會的精神面貌。回憶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每一個進行總結歸納的節點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生態文明十五講》從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交叉的角度梳理了生態文明的知識與觀念,站在生態社會進步的前沿展示了豐富的思想圖譜,對于培養生態公民,深入探索生態文明的進步具有指導意義。生態智慧作為思想范式的出現也是生態文明發展的成果,因此不可動搖地發現闡釋與有效傳播生態智慧已經是中國乃至世界實現生態文明的根本趨向。
(周國文系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朱虹遇系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學生。本文受北京林業大學2015年研究生課程建設項目資助,項目編號為:HXKC15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