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新陽 王閃
簡析紅外監測技術在電纜運行中的運用
謝新陽 王閃
(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南陽供電公司 河南南陽 473000)
紅外監測技術的應用,可以實時對電纜運行情況進行在線監測、診斷,以免因電纜發生故障而造成大面積停電或者其他安全事故。本文將對紅外檢測技術特點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就如何在電纜運行過程中采用紅外監測技術,談一下個人的觀點和認識,僅供參考。
電纜;紅外監測;技術應用;研究
在電纜運行過程中,溫度出現異常多因故障問題所造成的,電力電纜絕緣處劣化造成介質嚴重損耗,進而影響絕緣效果,甚至在運行電壓下會出現發熱擊穿現象。實踐中可以看到,部分電氣設備可能會因故障問題的發生而導致電壓分布改變,該種情況下依然會造成設備運行溫度分布出現異常現象。無論哪種故障問題,都是根據具體部位溫度征兆做出的判斷,通過對設備狀態變化進行監測,可以有效診斷出設備故障,這是紅外監測技術應用的基礎。
實踐中,采用紅外技術對電力電纜進行非接觸式監測,并且利用紅外圖譜對溫度分布情況進行反映,然后利用專業的軟件顯示和分析任一點或者一線溫度數值,診斷其內外缺陷。需要強調的是,紅外圖譜無法對低值絕緣紙進行測試,對外殼被金屬所包裹部位,比如電纜接頭、GIS終端等,不起作用。對于紅外測溫技術而言,較之于傳統測溫方式,可在一定距離范圍內定量、實時以及在線監測發熱位置的溫度,掃描后繪制溫度梯度熱像圖。紅外監測技術和方法,注意有以下幾種,即表面溫判法、相對溫差法、同類比較法以及熱譜圖和檔案分析法。其中,第一種監測方法是利用儀器設備,直接測量值對交流高壓電器在長期工作時的發熱標準,并且根據最高溫升值規定做出判斷;其他幾種方法和技術手段,均為基于比較的措施。對電纜運行情況采取紅外測溫措施,主要是采用比較法進行判斷,比較對象可為同張圖譜內的溫度正常相或者檔案圖譜溫度記錄。在比較歷史數據時,主要是參考對象有環境溫度、拍攝條件以及負荷數據等。
2.1 電流致熱
根據焦耳定律,電流經過電阻會產生一定的熱能,即因電流效應而發熱,其功率表達式:

式中:P、I、R以及Kf分別代表的是發熱功率、電流強度以及直流電阻和附加損耗數。
對于發熱功率而言,通過上式可知,它與電流平方之間是正比例關系。若電纜樁頭與連接點之間的連接不緊密,則發熱量會隨輸送電流的不斷增大而增加,其紅外圖譜中所顯示的發熱現象主要表現為點狀溫升,如圖1所示。

圖1 電流致熱示意圖
如圖1所示,經長期服役,電纜樁頭與其他設備連接點可能會出現接觸不良,進而出現過熱現象,紅外圖譜中所顯示的電纜樁頭連接位置溫度升高比較明顯,而且長時間的運行會導致接觸電阻不斷增大,進而出現連接位置碳化現象。
2.2 電壓致熱
在電壓作用下,導致電力設備發熱。值得一提的是,介質損耗也是一種可以造成電纜線路發熱的誘因,介質損耗、電壓平方之間成正比例關系。在高壓以及超高壓連接松動造成發熱運行電纜線路中,這種缺陷最為典型。電纜終端以及接頭位置,若局部介質損耗角正切偏大,則會造成局部溫度升高。絕緣介質因交變電場影響,導致其極化方向發生變化,進行造成電能消耗、發熱,如圖2所示。

圖2 電壓致熱示意圖
從實踐來看,電壓致熱的隱蔽性非常的強,而且危害后果也比較嚴重。較之于電流致熱,電壓致熱的發熱點溫度升高可能并不明顯,但其潛在危害性不可小覷。比如,絕緣內部缺陷非常嚴重,如果系統允許,則建議立即停電,消除之。
3.1 表面溫判法
以監測的溫度值為基礎,對比《帶電設備紅外診斷技術應用導則》,如果溫度超標,則可根據超標程度進行判斷。比如,某電纜線路桿上的B相樁頭過熱,表面溫度達到了120℃。
此電纜線路的終端手槍夾頭連接位置,長時間的裸露在空氣中,金屬表面因嚴重的氧化而導致接觸電阻增加,進而造成樁頭發熱。
3.2 相對溫差法
針對電流致熱型問題,如果發現電纜導流熱態出現異常,則對其準確測溫,并且按照[(T1-T2)÷(T1-T0)]×100%這一公式,對相對溫差值進行計算。其中,T1、T2以及T0,分別代表發熱點溫度、正常相溫度以及環境參照體溫度。若可以改變負荷率,則在負荷電流相對較大時復測之,以此來確定電纜缺陷;無法復測時,暫定為普通缺陷,注意監測和監視。比如,某C相樁頭發熱終端的A相、B相以及C相和環境溫度分別為22.3℃、22.2℃以及114℃和21.3℃,按照[(T1-T2)÷(T1-T0)]×100%計算,相對溫差99.0%,大于95%。次電纜全長共計86.6m,而且端設備線夾、本體線芯之間的連接位置難以緊密接觸,因松動而導致接觸電阻增大、樁頭發熱。
3.3 同比法
在相同的電氣回路之中,如果三相電流對稱設備一致,則比較兩相或者三相電流致熱裝置的溫度,以此來判斷設備是否正常。若三相設備出現同時異常現象,則可與同類設備進行對比。如果三相負荷電流不對稱,則建議考慮是否負荷電流對其產生了影響。如果電壓致熱設備的型號相同,則可根據對應位置的溫升值差異對設備運行情況進行判斷。電壓致熱設備,可用同類允許溫差的確定依據進行判斷。通常情況下,同類溫度超標30%,就可視為重大缺陷。如果三相電壓不對稱,則建議考慮電壓影響。比如,某線路全長共計6068m,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中間位置的3M繞包接頭出現發熱現象,此時的環境溫度、A相接頭位置的溫度以及B相和C相接頭的溫度分別為30℃、36℃以及35℃和32℃。該線路的主要缺陷在于電壓發熱,即中間接頭位置的屏蔽線接觸有問題,而且存在著電位差,以致于該連接位置出現發熱現象。
除以上三種常用的技術方法,還有熱譜圖和檔案分析等方法。其中,前者是根據同類裝置在正常、異常兩種狀態下的熱譜圖對其進行判斷;檔案分析法,則主要是根據不同時期設備運行狀態下的數據、熱圖進行分析,從中找出設備運行的參數變化速率、趨勢,進而做出判斷。
總而言之,基于電纜熱像圖的分析,可以使測試、檢修人員更加清晰的看出溫度分布情況、具體發熱位置,從而更加準確的判斷出電纜運行故障問題。實踐中,我們可以采用紅外監測技術手段,對電纜線路運行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從而為檢修人員提供參考依據。采用該種先進的技術手段,有效確保了電纜安全運行,并且大幅度減少了故障發生率,這對保證電纜運行安全可靠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戴 鋒.35kV電纜紅外測溫故障分析及防范措施[J].技術與市場,2016(07).
[2]許磊磊.電纜設備發熱分析及紅外技術的應用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5(01).
TM755
A
1004-7344(2016)31-0053-02
201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