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應龍
生態景觀設計理念在土地整治項目中的實際應用
——以貴州威寧縣草海鎮土地整治項目為例
陳應龍
(貴州省第二測繪院 貴州貴陽 550004)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與進步,交通、工業、城鎮等各類建設占用土地數量急劇增加,保護土地尤其是保護耕地與建設占用土地之間矛盾突出。為了實現耕地數量和質量“占補平衡”,通過土地整治技術手段,將適宜開發的后備土地資源進行開發增加耕地數量,或在現有耕地數量不減少的情況下,完善交通、灌溉條件,提高單位耕地的產出能力。傳統土地整治項目修硬化路、渠、溝均只考慮其基本功能,未將生態、環保理念融入其中,造成項目結束后,項目區內到處是硬化工程,無美觀可言。本文結合實際案例,詳細的分析探討了生態景觀設計理念在土地整治項目中的實際應用,以期促進我國土地整治項目技術水平的提升。
生態景觀設計;土地整治;應用
近年來,土地整治項目設計理念已發生較大變化。從最初的以關注耕地數量的增加逐步過渡到注重數量與質量并舉,并再次過渡到土地整治項目不僅關注于土地本身,還提高到注重“山、田、水、路、林、村、人”的綜合集中整治。比如,規劃建設道路全部為硬化路,項目建設完工后,硬化路雖然為農民生產運輸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但硬化路將道路兩側融為一體的自然生態環境隔斷,打破了原有的生態平衡,同時破壞了生態環境的連續性,影響小動物的順利遷徙。又如,排水溝均修建為三面清光(指溝渠兩側抹面處理,溝渠底部硬化,故“三面清光”)的硬化溝渠,阻斷了原有自然溝渠中灌草叢和藤蔓的生長。在暴雨時,硬化溝渠雖然能滿足雨水的順暢排走,可也打破了生物棲息賴以生存的環境,破壞生態平衡,形成自然災害。為此,本文以生態景觀設計的思路入手,將生態景觀的設計思路融入設計理念中,提高項目設計完成后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在生態景觀中其最為基本的要素構成為:斑塊、廊道和基質。這三個部分構成了整個生態景觀。
斑塊:是在外觀上不同于周圍環境的非線性地表區域。其主要成因機制或起源包括干擾、環境異質性和人類種植,與之相對應的可以分為干擾斑塊、殘存斑塊、環境資源斑塊和引進斑塊等幾個類型。
廊道:是指不同于兩側基質的狹長地帶,它起著分割和聯系斑塊的作用,如道路、溝渠、河道等,可以說與周圍基質呈過渡性連續分布,也可以將其看作線狀或帶狀的斑塊,同時也是聯系各斑塊的橋梁。
基質:是景觀中面積最大、連接性最好的景觀要素類型。
3.1 項目區區位
項目區所在的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威寧縣)位于貴州省西部的烏蒙山區,地處黔北高原,是貴州省的西大門,全縣土地總面積6296km2,平均海拔2200m,森林覆蓋率33.6%。
項目區位于威寧縣下轄的雙龍鎮和草海鎮,距縣政府10km。
3.2 項目區自然條件
項目區海拔高度在2175.98~2405.39m,為典型的高原地貌類型,具有高原緩丘盆地景觀,總體地勢西南面最高,西面中部及東面最低。
項目區內及周邊森林覆蓋率較低,主要為疏林地、灌木林地和華山松林地,區內林地僅占11%。
3.3 政府規劃發展思路
項目區緊鄰草海自然保護區,與草海西岸僅隔3km,位于草海鎮的人飲水源楊灣橋水庫大壩下游,緊鄰鎖黃倉國家級濕地公園。項目區既擁有農業示范、觀光旅游觀光功能的有利性,又具有生態安全屏障的特殊性,有利性與特殊性成為本項目土地整治與生態建設的有力結合點。因此,在規劃時,將土地整治與景觀生態結合起來,在保證項目設計融入生態景觀理念,采用生態景觀工程技術,在改善生產生條件的同時,改善項目區生態景觀建設,構建景觀生態效應,提升區域生態服務功能和景觀價值,促進區域休閑旅游發展,提升農田的利用價值,打造高規格發展“三品(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農業。
4.1 工程建設連接原有分散的自然植被,構建景觀生態廊道
項目區自然植被分布分散不連續,破碎程度高,生態廊道喪失,生物棲息地遭受破壞,水土流失加劇,如圖1。
在規劃時,通過采用栽種防護林、護路林草、生物護坎、溝岸種植喬灌草等多種形式連接已有不連續、破碎的植被,使整個區域內的自然植被形成相互連接、環狀的農田景觀,構成生物遷徙的生態廊道。栽種后如圖2所示。
圖1 圖中灰色圈所示區域,原有自然植被相互之間不連續,景觀效果差
圖2 通過多種形式的工程建設將原有破碎不連續的自然植被連接起來,構成生物遷徙的生態廊道
通過景觀生態建設,將區域內分散、破碎的自然植被連接成一個復雜多樣的生態系統,這樣一方面不僅能夠起到保護農田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效的提升了生態環境質量,并且防護林的栽種還能夠形成一道較好的農田景觀。
4.2 區內生產路采用景觀式設計
鑒于項目區緊鄰草海自然保護和鎖黃倉國家級濕地公園,項目區既擁有農業示范、觀光旅游觀光功能的有利性,又具有生態安全屏障的特殊性,因此應避免或減少修建硬化工程。對于區域內主要供人步行的生產路,不再對其進行全部硬化,而是考慮修建成景觀式道路,具體設計為路面不全部硬化,而是采用類似跳礅式結構設計,具體如圖3~4。
圖3 景觀式生產路,路面不連續硬化,已硬化部分規則不一,增加景觀效果
圖4 傳統生產路路面全部硬化,景觀效果差,修建完成的道路形成一條生硬的分割線,破壞了道路兩側景觀的完整性
4.3 兩道兩側栽種護路林草
景觀中最具特色的是多樣化的植物景觀。植物是自然生態系統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在道路兩側以及邊坡進行樹木的種植能夠有效的提高環境的質量,更重要的是通過路面護路林草的栽種能夠有效的形成廊道,以道路延展開來形成有效的連接,從而確保區域內生態廊道的有效建設。
在完成了路面的施工以后應當做好道路兩側的景觀施工,對此可以在道路的兩側栽種護路林草,這樣一方面能夠有效的凸顯出道路在整個生態景觀中的格局,另一方面也能夠起到一定的保護道路的作用。
4.4 新建道路每隔一段距離留置涵洞,方便小動物順利遷徙
在一個完整的生態景觀內動物因素是極其重要的景觀因素,動物的存在是場所環境質量優劣的指標,同時也會成為給人以和諧安詳感覺的景觀構成要素。因此在進行生態土地整治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好動物的保護,不能夠因為土地整治項目影響動物的生存。
在進行道路的施工設計時考慮到由于道路修建阻斷了小動物的遷徙,比如螞蟻、螻蛄、蜈蚣等,因此道路設計時在道路橫穿溝渠必須修建涵洞外,其余段每隔一段距離修建涵洞一處,涵洞底部不做硬化處理,方便小動物順利遷徙,避免出現小動物遷徙時被燙死或被來往車輛碾壓死亡的局面出現。道路中部孔洞的設計看似是一個很小的設計,卻能夠有效的確保生態系統的穩定,避免因為人為的因素影響區域內小動物的棲息與繁衍,確保了生態的多樣性。
4.5 對項目區內原有坑塘進行保護,保護濕地環境
項目區內有天然形成的坑塘,如圖5所示,坑塘周圍植被稀疏,景觀效果極差。
圖5 區域內坑塘周圍植被稀疏或無任何植被,景觀效果差
在進行土地整治的過程通過將坑塘周邊10m以內的耕地退耕后進行栽種楊柳、樺樹、鳶尾花等對區內原有的坑塘進行保護,從而確保區域內的濕地環境不被破壞。通過保護形成的一個個小坑塘作為整個系統內的斑塊能夠實現對于系統的調節與改善。并且濕地環境作為一種極為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其對于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調節氣候、補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蝕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與進步,我國土地整治項目的標準和技術也在不斷的發展與完善,目前在進行土地項目整治的過程中已經不再局限于對于土地的整治了,而是更多的重視對于土地的生態保護以及景觀設計。在對貴州威寧縣草海鎮土地整治的過程中應用生態景觀設計理念有效的提高了當地的土地利用效率,并且還提高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時也提升了環境質量。
[1]劉建國,嚴興武,志軍.試析農村土地整治項目中生態景觀規劃設計的技術應用[J].大科技,2016(8):134~135.
[2]趙海波.土地整理項目中的生態景觀規劃設計[J].工程技術:全文版,2016(9):46~47.
[3]牛冬.生態理念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運用[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23):76~77.
[4]邱毅.景觀設計中的生態理念研究及其應用實踐[J].科技創業家,2013(14):116~117.
[5]曹艷,唐茜,張文.生態理念在住宅小區景觀設計中的運用探討——以黃石市某小區景觀設計方案為例[J].現代園藝,2014(14):88.
F301.2
A
1004-7344(2016)33-0199-02
201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