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友
護林防火技術在森林資源管理和保護中的應用
吳明友
(貴州省甕安縣永和鎮林業站 貴州甕安 550407)
經濟社會的發展提高了居民的環境意識,當人們意識到自然環境對人類發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的時候,森林資源管理與火災的防控也成為人民的重要議題之一。本文就護林防火技術在森林資源管理以及保護中的應用進行探究。
護林;防火;森林資源;管理
具體來講,森林資源的防護工工作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作用:①防風固沙,緩解土地沙漠化發展,減少水土流失,改善人類的農業生產環境及生存條件;②調動林農栽培經濟林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僅可促進林農經濟收人的提升,也可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因此,林業部門及各級政府要不斷提高森林資源保護意識,將護林防火技術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我國地大物博,但是森林資源緊缺,據相關數據顯示,全國森林覆蓋范圍進展不到14%,我國也是一個多森林火災的國家。從廣義上定義森林火災,即:凡是失去人為控制,在林地內自由蔓延和擴展,對森林、森林生態系統和人類生命財產帶來一定危害和損失的林火行為都稱為森林火災。從狹義上來講,森林火災是一種突發性強、破壞性大、處置救助較為困難的自然災害,我國對其劃分了等級,如表1所示。
地球寶貴的資源之一是森林,森林除了本身的經濟價值外,還具備很多功能:大自然的保護傘是森林。在涵養水源、保護水土方面起著關鍵作用的森林,有“綠色水庫”之稱。現在,國家正在進行的天然林保護項目,是中國林業事業發展的里程碑。國家為了保護目前的天然林,擬定了對天然林采伐的嚴格控制政策,并由國家財政增加對林業的投入,保證中國林業的發展供應。然而,大片森林可以在短時間內燒毀的是森林火災,對林業的發展極為不利。所以,保護森林資源與林業事業的發展基礎工作是森林防火,組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是森林防火。森林是林區人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本,森林火災會讓森林遭受破壞,甚至消失,給林區人民生產生活帶來困難。
表1 全國森林火險天氣等級標準
3.1 完善森林火災管理制度
需要加強制度建設和宣傳,強化林業管理人員要積極普及林業防護知識,必須將防火知識宣傳到家,提高附近居民的防火意識,嚴格要求不能帶火種上山,同時分享一些處理火災的方法,自救的方法等,當發生森林火災后,怎樣自我保護,避免人身和個人財產的損失。與此同時,還應該建立一整套森林防火欺野外火源管理制度,主要會涉及到責任制度和防護制度,完善之后要對這些制度,以及相關的處罰措施進行宣傳,要求附近居民必須清楚造成森林火災所要擔負的后果,要求內部工作人員也要認真學習,提高崗位責任,清楚一旦發生火災的處理流程等。
3.2 廣泛應用信息技術
例如某地林業實驗局林業用地面積61.86萬hm2,其中森林面積48.6萬hm2,林木蓄積量2921萬m2,森林覆蓋率59.2%,大部分屬于易燃型樹種。該地林業實驗局成立了護林防火指揮部。近幾年來,“3S”技術在該地森林火災監測和撲救中得到了應用,森林火災發生率和損失率均呈明顯下降趨勢。①基于GIS、GPS、RS技術的林火信息數字化,即通過RS進行林火信息圖像采集,以G1S為平臺進行數字管理和分析,通過GPS進行林火信息的空間定位;②對這些數字信息的儲存、處理、傳輸和應用,如圖1所示。
圖1 “3S”技術在森林防火中的應用
3.2.1 氣象衛星遙感技術(RS)
氣象遙感衛星接收系統可以自動進行衛星軌道預報、天線跟蹤數據計算,按軌道時間表自動接收衛星數據,作數據預處理,按用戶設定的范圍自動生成區域投影數據集,自動進行火情監測,生成火情圖像、火情報表、植被指數、地表亮溫、海表亮溫和水情監測圖像等。該系統具有實時接收、顯示、處理和存儲極軌氣象衛星發送的高分辨率圖像傳輸資料,對所接收的衛星數據進行預處理、地標導航和圖像處理及各類應用處理等功能。它成像面積大、成像迅速、成本低廉,能隨時監測林火的發生及發展變化。
3.2.2 地理信息系統技術(GIS)
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可以進行森林防火規劃包括了望臺布局分析、交通道路布設和防火隔離帶的布設;能夠林火的預測預報包括現場報告與林火的定位、與通訊網絡的結合;建立林火信息管理庫包括數據庫建立、數據庫的動態管理和數據檢索和輸出;以及災后損失的科學評估包括與GPS的結合、火災折算、災后處理和火行為分析。
3.2.3 全球定位系統(GPS)
在林火撲救工作中應用GPS,可以實現以最短的路徑、最短的時間,使撲火隊伍快速趕到火災現場,為實現“三打”創造條件,并且GPS能在整個林火撲救過程中,實現導航、定位、測算火場面積的功能。
3.3 加強防護技術管理
3.3.1 防火線的設置
防火線也就是火災阻燃線,明火在接觸防火線之后可逐漸熄滅,在林業經營活動中應用較為廣泛,一般會利用河流或者是道路形成有效防火線。在造林過程中,林區間隔20~30萬m2就需要設置防火線,使用人工除草或者是使用除草劑對防火線上及周邊的雜草進行全面清理。
3.3.2 闊葉林種植
因為落葉林的葉子較為堅硬且有鋸齒,葉片較小,大多成為尖刺狀,這種特殊的形態特征可以有效阻礙森林火災面積的擴大。所以,在林區內需要間隔一段距離就設置落葉林帶,這樣在防火的同時也可以增加林區的樹木覆蓋率。闊葉林帶的距離設定要求詳細如下:國界防火闊葉林的間隔距離為50~100m;林區邊緣以及林內防火間距為20~30m,但是邊緣區域的樹種較高;居民分布密度較高的區域周邊防火闊葉林的間隔距離為30~50m。闊葉林樹種一般盡量選擇抵抗火災能力較強且枝葉茂盛、含水量較大、燃點低、油脂成分少、生長速度快的樹種。依據鳳凰縣的天氣變化特點,較為適宜的樹種有木荷、油茶、竹類等。防火林帶的整體布局對于防火能力也有較大影響,布局方法詳細如下:落葉林帶內適宜種植灌木或者是小喬木,其燃點較低,闊葉林帶外圍可以種植喬木,這樣可以強化落葉林帶的防火性能。在發生火災時,落葉林的存在可以有效阻礙火災面積的擴大,為人工滅火增加了有效時間,也提高了滅火效率。在火苗發展到闊葉林時,大火球會分散為小火星,更有利于滅火。
3.3.3 次生林加強撫育管理
次生林主要存在于荒山、林緣、草坡、林間空地等,若日常工作中不對其進行管理,林內枯立木、落葉、病腐木這類容易起火的禾木科植物、雜草等都可被視為可燃物,當這些植物的濕度降低時,其燃點也會逐漸降低。同時,若林木分布密度較低,通風量就會增加,當發生火災時,火災就會快速蔓延。所以,次生林是森林火災的重災區,需要加強次生林的撫育工作。
3.3.4 撲救方面
撲救是主要的火災應對措施,即使控制森林火源,也只能起到一定的火災預防作用,因此及時采取火災撲救、避免火災范圍擴大是有效的組織滅火安排。一般情況下滅火形式可采取隔離或直接滅火。化學滅火是現今滅火的主流形式。而在森林火災撲救技術中,以計劃、航空、爆炸、化學、人工降雨、地面滅火形式為主導。計劃滅火指的是將森林內部的可燃物采取措施進行控制,從而斷絕火源范圍的擴大,減少火災損失。航空滅火現象是利用機降、鎖降、灑水操作來進行滅火,提升滅火撲救工作的效率,但在實際運用中尚有不足之處需要進行改善。爆炸滅火是通過爆炸裝置引爆火場,利用爆炸所產生的高壓高速氣浪來進行大面積滅火操作,對爆炸裝置及場地布置要求較高。人工降雨是常用的有效滅火手段,但相對受一定氣候條件限制。
3.3.5 預測方面
針對森林火災不可抗力因素的突發、破壞性,護林防火的預測是有效保障林業資源的手段。與氣象部門結合分析當地溫度濕度、降雨風力情況,做好森林火災預警的評估,并依據預警情況進行火災階段等級劃分,建立完善的林業資源火災預測網。同時,依據國家制定的護林防火法規條文,落實護林防火制度責任,由原先根源上的滅火思想轉變為控火、防火思想意識,完善森林火災的預報、預測技術,提升檢測系統的準確性、科學性,減少森林火災發生的概率。
總之,森林防火工作任重道遠,在實際工作中不僅要做好制度上的監督,還要提高人民群眾的防火意識,加強宣傳的力度和強度,落實獎懲體系。只有將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的工作真正納人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單位主要領導的議事日程,與人們的切身利益掛鉤,才能從根本上促進林業資源保護工作的進步。
[1]王曉鵬,劉國慶.林業資源保護和森林防火管理的思考[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31):266.
[2]王永鮮.森林資源管理對林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性[J].科技致富向導,2012(24):298.
[3]喬牡丹.國有林場森林資源保護管理體系建設探索[J].內蒙古林業,2015(5):12~13.
S762
A
1004-7344(2016)33-0224-02
2016-11-8
吳明友(1974-),男,漢族,貴州甕安人,工程師,大專,主要從事基層林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