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君 張楠
【摘要】 伴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政府部門對于網站內容管理方面的設計與運行也開始越來越受到重視,并且發展速度非常迅速??梢哉f,這些網站是溝通政府與公眾之間最主要的渠道之一,但是由于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對于計算機的掌握情況都不夠專業,面對網站復雜的建設工作難以勝任,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對于網站內容管理系統的設計與運行進行全面的規劃。
【關鍵詞】 模板技術 網站生成 內容發布 工作流 內容過濾
網站是溝通政府與公眾之間最主要的渠道之一,但是由于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對于計算機的掌握情況都不夠專業,面對網站復雜的建設工作難以勝任,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對于網站內容管理系統的設計與運行進行全面的規劃。
一、網站內容管理系統設計原則
1.實用性。網站內容管理最重要的設計原則就是應該具有簡單實用的特點,這樣能夠便于用戶的瀏覽與操作。2.安全性。網站內容管理的另一個設計原則就是要注重安全性,尤其是對于用戶的個人信息以及對于網絡病毒或者黑客的攻擊的預防能力。3.多樣性。網站內容管理系統還應該具備多樣性的特點,重視自身的優勢與特色,從而讓用戶能夠對于養成經常瀏覽的熱情,進一步豐富用戶群體。
二、系統總體設計
1.數據庫設計。對于網站內容管理系統的總體設計結構應該包含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體系結構,另一部分是開發平臺的設計。系統的體系結構存在很多中不同的體系,所以應該要重點的進行設計。在本文所使用的案例來進行設計的體系結構主要采用了三種不同的架構模式,從而使系統數據與邏輯處理能夠獨立運行,這樣的處理也能夠更好的保障網絡的安全性與移植性。
1)表示層。表示層就是能夠直接給用戶提供操作功能的展示頁面,也是程序設計的UI,同時還具有ASP.NET等功能的空間集合。用戶通過網站能夠直接瀏覽到表示層,進而處理各種請求和交互響應。2)業務層。業務層,就是通過對于系統內部的各種應用程序來進行邏輯業務處理的層級,能夠通過APE.NEI中的各種業務邏輯來進行類庫形式的封裝處理。通過.NET類庫能夠對表示層的用戶請求做出響應和處理的原則。3)數據層。數據層就是根據業務層的業務處理邏輯與用戶請求來繼續數據處理與運算的層級。數據層能夠對于服務器中存儲的各種數據和ASP.NET等應用程序的訪問數據來進行大量的運算與處理,進一步增強這些處理類型的邏輯運算的能力,從而增大對于數據庫數據的各種請求與操作。數據庫。數據庫是網站管理系統的最主要的構成部分,一方面通過數據庫的處理能夠保證快速、及時、準確的響應用戶請求,另一方面能夠通過數據庫的處理來簡化管理系統的操作流程,使得管理系統具備簡單易學的特點。
2、模塊設計。1)引擎功能。所謂的引擎功能主要負責的就是處理用戶的訪問請求,通過訪問請求來處理相關的參數設計,然后根據這些參數來對于管理模板的內容進行標簽化的處理,從而替換成為真正的內容來進行設計,最后能夠將這些內容以不同的形式來完成用戶的請求與處理工作。2)管理功能。模板的管理功能在于將網頁的各層次進行由內到外的處理,通過系統自帶的各種不同的模板來進行排列,并且針對模板進行例行維護與管理,從而實現系統模板所提供的各種功能。根據用戶的個人需求來增加自定義模板,還可以維護功能模板的在線編輯、實時查看、修改模板、刪除等處理信息。3)審核功能。審核功能的主要工作就是將工作流納入到系統之后,而且還能夠自動轉換為文檔的狀態,從而具有自主流動的特點,并且實現規范化的擦哦做那個。通過審核功能能夠將用戶個人的上傳與發布的內容先行處理,這樣就能夠保證用戶上傳的內容能夠進行系統的自動過濾。4)內容管理。內容管理功能的主要工作就是處理系統所接收到的各種數據來源,所以內容管理功能是系統管理的重要構成之一。通過內容管理來對內容進行實時的修改、刪除以及查看等最基本的操作,并且還能夠對于信息的處理進行實時的編輯,從而更加靈活的對文檔內容進行分頁、添加圖片等功能。
三、網站內容管理實現
1.建站流程。建站流程分為幾個步驟,首先是用戶提出的建站請求,根據建站請求來提供相關的資料,包括圖片、文字、產品等信息。然后就是雙方按照約定來進行雙方協商網站建設內容,修改補充,達成共識。2.系統測試。在建站完成之后,需要對于網站進行功能等方面的實際測試,知道雙方經過協商之后滿意為止,然后通過接入本地互聯網之后,實現網絡瀏覽,才能夠最終確認??蛻敉ㄟ^登入網站之后來進行驗收,這樣就表明網站已經正式開通完成。
結束語:本文通過基于模板技術的網站內容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分別介紹了基于模板技術網站內容管理系統的總體結構設計和基于模板技術網站內容管理系統的功能模塊劃分倆個方面。
參 考 文 獻
[1] 侯靜, 歐陽榮彬, 王珂平. 基于 Web 標準的高校網站建設與實現. 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 8-11.
[2] 壽志勤, 李偉斌. 基于 NET 平臺的政府門戶網站內容管理系統(CMS)的分析與設計[J].計算機與現代化, 2009, 166 (6): 14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