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菱兒
堅持,向著自己的方向奔跑
?張菱兒
張菱兒:兒童文學作家,作品入選新聞出版總署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讀物,被《兒童文學》雜志評選為全國十大“魅力詩人”。
女兒高爾雅:就讀于北京大學醫學部,八年制本碩博連讀。

作者與女兒
女兒從上小學開始,各科成績一直都不錯,如果說哪科最好,還是語文,每次考試幾乎都是名列前茅,也時常在報刊上發表一些小文并獲獎。在老師和同學們的眼里,她將來就是一位“文科生”。我們卻不愿早早給女兒定位,在她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更多的是關注她心理的健康成長,讓她陽光、勇敢、自信、堅強,練就一雙能夠在藍天翱翔的翅膀。無論飛向哪個方向,我們都會深深地祝福她。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鼓勵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因為心里喜歡,所以更有動力,做起來也更加努力,不會輕易被困難嚇倒,戰勝困難后,會使孩子獲得極大的自信心。
在女兒5歲的時候,我帶她去文化宮廣場玩,她看見有舞蹈班在招生,對我說想去學跳舞。我說:自己報名去吧!
女兒真的蹦蹦跳跳地跑進了大廳。透過窗戶,我看到她踮著腳尖和負責招生的人交談,人家告訴她每月交多少錢,什么時間可以來,需要帶什么東西等。她跑出大廳,一五一十地告訴我。
我給了她錢,她自己完成了報名。隨后,她嚴格按照老師的要求,練得很刻苦,卻從來沒有喊過累。第二年在市里舉辦的春節文藝晚會上,她和三個小伙伴一起表演了芭蕾舞《四只小天鵝》。
二年級暑假,女兒要學跆拳道,于是整個暑假的每天下午,她都堅持去練兩個小時的跆拳道。剛開始那幾天,她腿疼得上下樓都要我拖著走。我試探著說:“要是太苦,咱就不練了吧!”女兒笑笑:“疼過這幾天就好了,以前練跳舞也這樣。”連著三年的寒暑假,女兒都是在跆拳道館里度過的。
后來,她喜歡上了繪畫,就報了繪畫班,周末背著畫夾跟著美術老師和伙伴們去郊外寫生……
除了這些興趣班,我幾乎沒有給女兒報過課業補習班。她上小學后,我看到班上一多半的孩子周末都去學奧數,說實話,我心里也動搖過,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于是和女兒商量:“咱們是不是該報一個奧數班呢?”她搖搖頭:“我不愿意學奧數!”女兒說她翻看過同學的奧數書,里面的題特別特別難,班里好多同學都說厭煩奧數,但家長還是堅持讓他們學。
見女兒這樣說,我隨即打消了送她去奧數班的念頭。孩子的學業已經夠重,我盡量想給女兒的童年留下一些美好的回憶,而不是擠在每天低頭學習的夾縫中。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要拿別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而是自己和自己比,只要每天進步一點點,就足夠了。這樣才能保持一顆健康快樂的心。
女兒上一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接她放學,我看到她走出校門時有點悶悶不樂的樣子。“怎么啦?”我問她。她搖搖頭,起初不想說。我不再追問,她想說的時候自然會告訴我。于是開始和她聊一些開心的話題,沒一會兒,她臉上的愁云就不見了。路過一家書店的時候,她突然說:“媽媽,給我買本字帖吧!”我馬上答應了。
選字帖的時候,女兒告訴我,今天老師表揚5名同學的字寫得好,并把他們的習字貼到了墻上。女兒說,她也想讓老師把自己的習字貼在墻上。
“好好練習,只要堅持,肯定會越寫越好的!”我摟過她,輕輕拍了拍她的后背,安慰她。
以后的日子里,女兒堅持每天寫完作業后,再臨帖五篇。并拿著第一天寫的字找我看,問我哪一張比較好。
孩子的世界就是這樣純粹,大人覺得不起眼的小事兒,她做起來會特別認真。
一個月后的一天,女兒放學一出校門看到我,像小燕子一樣飛了過來,彎著一雙黑亮的大眼睛告訴我:“媽媽,今天老師把我的字也貼在墻上了。”
“媽媽就知道,我的女兒一定能做到!”我擁抱了她。
每天進步一點點,貴在堅持。
讀小學以后,我開始帶著女兒編故事。比如看見一個小孩獨自在走路,就以這個小孩為主題,用石頭、剪刀、布決定出誰先講誰后講的順序,然后,天馬行空,任意展開自己的想象——“皮皮要去姥姥家,在經過一片大森林時,他走著走著迷了路,他在大森林里轉呀轉呀,怎么也走不出去!”“他走累了,突然想到自己的口袋里還有幾個氣球,于是他掏出氣球,吹足了氣,氣球帶著皮皮飄飄悠悠飛了起來!”“他餓了,遇到了好心的小鳥,小鳥給了皮皮一條青蟲子!”“皮皮看到蟲子,很惡心,想吐,小鳥生氣了,啪啪啪,幾下子把氣球都啄破了,皮皮咕咚掉到了水里”……就這樣,你一段,我一段,像接龍一樣編故事,想得多的多講,想得少的少講,沒有一定的形式,只要圍繞著主題就行,也不拘泥于字數和時間,只要讓故事里的皮皮最后能夠回到姥姥家。
為了增加女兒對編故事的興趣,故事中小主人公的名字有時候是她的好朋友,有時候是她自己。這種編故事的形式女兒很喜歡,熱情也很高,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甚至連一些在科幻故事中看到的東西,都被我們手舞足蹈地編進了故事。就這樣,有時候一個題目能被我們興致勃勃地編好幾天。
周末帶女兒去郊外爬山,累了,躺在山坡上看不斷變化的云彩,我們搶著說出頭頂上的云彩像什么,一個說像匹小馬,另一個說像頭大象;一個說像電腦里的怪獸,另一個馬上說像放大了的長尾巴鼠標;一個說像顯微鏡下的細菌,另一個就說像大海里的珊瑚礁……女兒腦子里稀奇古怪的想法和念頭,就像堵不住的泉眼兒,汩汩地往外冒。這正是我想要看到的。結果是,誰的想法最普通,誰就唱歌或者講故事給其他人聽。
這些游戲,不僅鍛煉了女兒豐富的想象力,還鍛煉了她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女兒是一個獨立性很強,且目標很明確的孩子。在她讀幼兒園大班那一年,由于工作關系,她爸爸被調去了外地。在我和她爸爸兩地分居的那幾年,由于我體質不是太好,加上生活的勞累,經常生病住院。女兒看著穿白大褂的醫生護士來來往往穿梭于病房,漸漸對他們產生了好感和敬意。
女兒曾經對我說:“媽媽,等我長大了,我也要當一名醫生,你就不用住院了。”
聽說西藥會對人體產生副作用,她從圖書館查閱書籍或者從電腦里百度搜索,幫我抄錄一些偏方。我想學醫的種子應該是在那時候不經意間埋下的吧。
女兒考入北京最好的高中——人大附中后,從高一開始就熱心醫學,在學習之余,她參加了校外心肺復蘇、創傷救護的培訓,經考試合格,獲得了北京市紅十字急救員證;與同學一起參加醫院“臨終關懷”的愛心活動;她還選修了藥用植物學課程,并以優異的成績結業。
在文理分科的時候,按照女兒當時的文科成績,能夠進入學校的重點班;如果按理科成績,她只能進入普通班。我和她爸爸都是文科畢業,也都從事文科職業,按照常規理解,女兒理應也學文。可是她說想學醫,毅然報了理科進入普通班。
三年的高中生活很快過去,到了填報高考志愿的時候,女兒在第一志愿欄里一筆一畫地寫下“北京大學醫學部”。
如今,女兒已經是北大醫學部一名大五的學生,順利進入了實驗室,每天和小白鼠、兔子、實驗藥品等打交道,過得忙碌、充實而快樂。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朱璐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