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煒烜 李新春 楊學營 韓繼磊
(中國礦業大學管理學院,江蘇省徐州市,221116)
非對稱優勢下的京津周邊資源型縣城產業轉型研究?
劉煒烜 李新春 楊學營 韓繼磊
(中國礦業大學管理學院,江蘇省徐州市,221116)
結合政府頻頻出臺政策鼓勵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宏觀背景,本文對京津周邊40個資源型縣城進行產業轉型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其產業競爭力進行評價分析,并對不同競爭力的資源型縣域進行產業轉型路徑分析,結果表明:在產業轉型時,資源型產業領導者更適合產業延伸模式轉型路徑,而資源型產業跟隨者則適合產業更新模式轉型路徑;此外,不同資源型縣城實施上述兩種產業發展路徑時,應注意突破原有行政區劃的界限,實現區域內資源型城市各種要素的聚集,進而逐步增強整個區域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競爭力評價 主成分分析法 產業轉型路徑 資源型縣城
資源型城市是我國重要能源和資源戰略保障基地,在工業化進程中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現如今資源型城市面臨著資源衰竭、經濟衰退、產業結構不合理、環境惡化等問題,其資源型產業長期粗放型、高能耗、高污染的發展模式與我國清潔、集約、環保的發展要求背道而馳。此外,我國開始實施新環境保護法,資源型產業的發展面臨更嚴重的環境規制,資源型產業的轉型不可避免。
1.1 京津周邊資源型縣城總體概況
京津周邊資源型縣城資源種類繁多,為了簡化研究,本文選取京津周邊具有代表性的40個鐵礦資源型縣城作為研究對象。鐵礦資源在京津周邊資源型縣城儲量相對集中,按行政區劃分,冀東地區鐵礦資源儲量總計77265.31萬t,占河北省鐵礦資源總儲量的71.97%;邯邢地區鐵礦資源儲量總計18296.78萬t,占河北省鐵礦資源總儲量的17.04%;張宣地區鐵礦資源儲量總計11027.46萬t,占河北省鐵礦資源總儲量的10.27%;滄保地區鐵礦資源儲量總計774萬t,占河北省鐵礦資源總儲量的0.72%。然而在經濟新常態下,京津周邊資源型縣城以資源開采和初加工為主的第二產業產能嚴重過剩。此外,京津冀地區的環境問題引發了國家對資源型產業的環境規制,京津周邊資源型縣城產業陷入發展困境。
1.2 京津周邊資源型縣城產業發展困境
(1)產業結構失衡,第二產業在產業結構所占比重較高。京津周邊資源型縣城最為突出的特點是產業結構單一。京津周邊40個資源型縣城GDP的三次產業產值占比見圖1。大多數京津周邊資源型縣城的第二產業產值GDP占比超過50%,遠高于第一、三產業產值在GDP中的占比。由此可看出,以資源開采和初加工為主的第二產業是京津周邊多數資源型縣城的主導產業,而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相對落后,產業結構嚴重失衡。
(2)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第二產業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由于資源型縣城人才聚集能力低下,缺乏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企業,致使第二產業產品初加工科技含量低。勞動力就業帶動能力見圖2,京津周邊資源型縣城的第一產業短期勞動力占整個勞動力就業比重較高,由此可看出,第一產業仍是其解決勞動力就業的主體力量,從反面證明了京津周邊資源型縣城第二產業的技術含量低,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其開采一次加工能力遠大于二次加工的能力,深加工和精加工發展不足,產業結構亟需進一步優化。
圖1 40個資源型縣城GDP的三次產業產值占比
圖2 三次產業勞動力就業帶動能力
(3)產業結構呈穩態型,不利于產業轉型。資源型城市第二產業建設周期長,固定資產投入大,占用資金多,造成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化能力差,產業發展具有較大的慣性,故而呈現出穩態性。產業結構穩定性如圖3所示,豐寧縣、張北縣、尚義縣、青龍縣、淶源縣、任丘市、邢臺縣和磁縣Moore結構變化值均高于10,產業結構穩定性較低,占京津周邊資源型縣城總數的20%。而京津周邊其他80%的資源型縣城的產業結構均較為穩定,不利于資源型縣城的產業轉型。其中宣化縣、懷來縣、遷西縣、易縣、內丘縣、沙河縣和武安市Moore結構變化值均低于3,產業結構穩定性最高,產業轉型難度大。
圖3 40個資源型縣城Moore結構變化值
非對稱優勢是相對于對稱優勢而言的,是指不同企業參與壟斷競爭市場活動時所表現的競爭力不同,即一部分企業在競爭中處于領導者地位,而另一部分企業處于跟隨者地位。為了更準確地研究京津周邊各資源型縣城的非對稱優勢,本文借鑒Hotelling的研究思路,建立資源型縣城的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降維”,把多個影響競爭力的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借助統計分析軟件SPSS21.0對京津周邊40個資源型縣城進行轉型能力分析。
2.1 建立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資源型城市的發展相對于一般城市而言,最為突出的特點是其發展程度對資源具有高度依賴性。因此,在建立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時,要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標來表現其城市產業的發展程度及產業結構的穩定性,以全面地對資源型縣城轉型能力加以衡量。本文遵循科學性、主體性、系統性、動態性、可操作性、可獲得性原則,借鑒相關研究成果,建立了資源型縣城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具體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資源型城市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GDP數據來源于2013年河北省統計年鑒;q2、q3、l2、l3數據由2013年河北省統計年鑒間接得出;r2、r3、α2、α3數據由2002-2013年《河北省經濟統計年鑒》間接得出;θ數據由2007-2013年《河北省經濟統計年鑒》間接得出。
2.2 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一種將多個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的多元統計方法。其通過消除原始變量相關矩陣內部結構多個指標直接的相關性,以找出既保留了原始變量主要信息又彼此互不相關的綜合指標,即主成分。由于主成分具有比原始變量更為優越的性質,本文依據各項指標數據作為樣本,以產業結構穩定性指標θ為反向指標,其他指標為正向指標,利用SPSS21.0統計軟件對樣本進行標準化處理,并得到相關指標的貢獻率以及累計貢獻率,如表2所示。
前6個公因子累積貢獻率為91.582%,說明前6個公因子可以較好的反映樣本信息,因此選取前6個公因子作為主成分。
以各主成分的貢獻率為權重建立京津周邊資源型縣城產業轉型能力綜合評價模型:
F=0.378×F1+0.224×F2+0.109
×F3+0.082×F4+0.074×F5+0.05×F6(1)
運用上述模型,對京津周邊40個資源型縣城的綜合競爭能力評價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表2 各縣城相關系數貢獻率以及累計貢獻率
表3 各縣城產業競爭能力綜合得分及排名
表3中各縣城的綜合競爭能力評價得分結果表明:在40個資源型縣城中,鹿泉市、隆化縣、蔚縣、灤縣、遷西縣、遵化市、遷安市、任丘市、邢臺縣、內丘縣、沙河市、涉縣、武安市13個縣城的綜合競爭能力得分為正值,說明這些縣城的產業綜合實力相對比較強,相比于其他縣城處于優勢地位,表現為區域資源型產業領導者;而其他27個縣城綜合競爭力得分為負值,各項評價指標排名均靠后,表現為區域資源型產業跟隨者。由此可以看出京津周邊資源型縣城產業發展水平出現兩極化分化的現象,體現了各縣城產業在參與市場競爭時具有非對稱性優勢。
3 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研究立足于長效解決京津周邊資源型縣城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結構性問題及生態環境問題,在對京津周邊40個資源型縣城發展現狀與產業競爭力分析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競爭力水平的資源型縣城在京津周邊四大區域進行重組分析。根據地理空間分布的特點,將京津周邊劃分為冀東地區、邯邢地區、張宣地區和滄保地區四大產業聚集區。考慮各縣城的資源型產業競爭能力,冀東地區以遷安市、遷西縣、遵化市、灤縣、隆化縣五個產業領導縣城為產業核心,橫向整合豐寧縣、寬城縣、圍場縣、承德縣、興隆縣、平泉縣、灤平縣七個產業追隨縣城;邯邢地區以武安市、涉縣、沙河市、內丘縣、邢臺縣、鹿泉市六個產業領導縣城為產業核心,橫向整合磁縣、寧晉縣、隆堯縣、臨城縣四個產業追隨縣城;張宣地區以任丘市為產業核心橫向整合曲陽縣、易縣、淶源縣三個產業追隨縣城;滄保地區只有蔚縣產業競爭力較強,為滄保地區的產業領導者,橫向整合區域內其他12個縣城。但區域內各縣城間的產業重組整合不是簡單的組織機構的裁撤整合,而是不同資源型縣城對于資源型產業整體發展思路的整合,以實現區域內產業錯位、互補式發展。通過以上分析,對京津周邊資源型縣城的轉型提出如下建議:
3.1 資源型產業領導者更適合產業延伸模式
對于第二產業發展具有優勢的資源型產業領導縣城(鹿泉市、隆化縣、蔚縣、灤縣、遷西縣、遵化市、遷安市、任丘市、邢臺縣、內丘縣、沙河市、涉縣、武安市),必然要增加生產要素投入,以擴大資源型產業規模、提高第二產業質量。首先,運用新技術和新知識來改造資源型產業,尤其是低碳技術和循環技術拉長資源型產業的產業鏈。其次,要將生態保護始終貫穿在經濟轉型過程中,以實現資源型縣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第一,淘汰對環境污染嚴重且產能低的部分產業;第二,對污染企業進行環保升級改造,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第三,加強對環境污染企業的監管,明確環境污染主體的責任,從整體上提高生態環境的質量。
3.2 資源型產業跟隨者更適合產業更新模式
由于資源型產業跟隨者錯過了資源型產業發展的興盛期,資源型產業勞動力結構、投資結構不協調,產業發展所必需的生產技術落后,產業政策環境也不利于產業進一步發展。對于資源產業發展不具優勢的資源型產業跟隨者(張北縣、康保縣、沽源縣、尚義縣、陽原縣、萬全縣、赤城縣、青龍縣、臨城縣),應注重培養對資源依賴度低的主導產業,形成一項或幾項競爭優勢的產品,與此同時要大力發展區域分工協作,發展與周邊地區高度相關的產業群。此外,有效利用和爭取國家產業加大資源稅費的改革政策,在資源開發的過程中推行資源開發補償措施,提高資源開發的稅費繳納比例,利用從資源開采所繳納的稅費中積累資源型產業轉型的資金,用于發展非資源型接替產業。
3.3 突破行政區劃,協調發展區域內產業
在區域產業合作背景下,不同資源型縣城實施上述兩種產業發展路徑時,應按產業區對區域資源進行配置,通過產業聚集帶動資源型城市各種要素的聚集,逐步增強整個區域的核心競爭力。
(1)通過建立經常性的協調機制,使不同資源型縣城間的產業錯位、協同發展,從而可以避免地區間的惡性競爭,推動產業群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同時還應該采取措施推動與發達地區同類產業集群的交流與合作,學習和借鑒其技術創新方式和在集群發展過程中的管理經驗。
(2)推行跨城市、跨區間的資源開發補償機制,提高資源開發的稅費繳納比例,利用資源開采所繳納的稅費積累城市共同產業轉型的資金。
(3)嚴格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保護準入管理。加強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的環境保護,最大限度避免因礦產開發而引發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
(4)要堅持經濟觀和生態觀的有機統一,既實現經濟與城市的發展,又要努力保護生態,促進城
市經濟、社會、生態全方位協調發展。
[1] 張米爾,孔令偉.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模式選擇[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2] 馬洪云,汪安佑.發達國家礦業城市經濟轉型模式研究[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6(5)
[3] 任勇.礦業城市產業轉型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08
[4] 劉寅彪,張寶.礦業城市的產業轉型能力評價研究:以山東省礦業城市為例[J].中國礦業,2011(4)
[5] 孫慧,劉媛媛,張娜娜.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煤炭產業競爭力實證研究[J].資源與產業,2012(1)
[6] 王亮,宋周鶯,余金艷等.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戰略研究——以克拉瑪依為例[J].經濟地理,2011(8)[7] 牛克洪.未來我國煤炭企業轉型發展的新方略[J].中國煤炭,2014(10)
[8] 曹海霞,王宏英.新形勢下山西煤炭產業轉型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煤炭,2015(1)
[9] 姜秀娟,侯貴生.大型煤炭企業轉型績效評價研究[J].中國煤炭,2014(9)
(責任編輯 張大鵬)
6種煤礦不得納入兼并重組范圍
日前,國家煤礦安監局就《關于加強兼并重組煤礦安全生產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
意見明確了兼并重組主體企業資格和被兼并重組的煤礦條件。
(一)兼并重組主體企業資格
1.企業應為證照合法有效、具有法人資格的大型煤炭企業或具有煤礦生產運營管理經驗的單位。
2.企業具有融資、投資能力,能夠保障對兼并重組煤礦的安全生產投入。
3.目前已形成300萬t/a及以上生產規模,至少有一個產能不低于90萬t/a的生產礦井,且質量標準化等級為2級及以上。
4.企業所屬煤礦一年內未發生重大及以上責任事故。
(二)被兼并重組的煤礦條件
1.生產煤礦必須證照齊全、合法有效,建設煤礦必須取得采礦許可證或準予建設的相關手續。
2.災害輕、資源條件好,能夠實現機械化開采。
3.以下煤礦不得納入兼并重組范圍,嚴禁假借兼并重組逃避淘汰退出。
(1)國發〔2016〕7號文件確定的盡快淘汰退出和限期淘汰退出的落后煤礦。
(2)煤與瓦斯突出、水文地質條件極復雜、具有強沖擊地壓等災害隱患嚴重的煤礦。
(3)資源枯竭、資源賦存條件差的煤礦。
(4)被納入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方案中引導退出的長期虧損、資不抵債、長期停產停建的煤礦。
(5)開采深度超過《煤礦安全規程》規定的煤礦。
(6)其他應淘汰退出的煤礦。
Study on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countries around Beijing and Tianjin based on asymmetric advantage
Liu Weixuan,Li Xinchun,Yang Xueying,Han Jilei
(School of Management,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Jiangsu 221116,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overnment policies to encourag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upgrading,the paper researches on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of 40 resource-based counties around Beijing and Tianjin.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to evaluat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its industry analysis,it turns out that:in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resourcebased industry leaders is more suitable for industrial extension model transformation path,and resource-based industry followers is more suitable for industrial update model transformation path.In addition,when resource-based counties carry out the two paths,the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break through the existing administrative boundaries.Gathered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resource-based counties in a region,and then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region industries will increase gradually.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industry transformation path,resource-based country
TD-9
A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1271206)
劉煒烜(1994-),女,江蘇徐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應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