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
?
一戰中消失的王朝
□吳偉



100年前的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場戰爭歷時4年多,涉及30多個國家,殃及15億人口,傷亡人數達3000萬,是人類歷史上一場空前大災難。
100年后的今天,全世界都圍繞同一個紀念主題忙碌著:7月8日,英、法、俄、德、美等參戰國代表在聯合國肅穆聚首,追憶戰爭慘痛教訓,企盼世界和平;15日,中國政府代表李肇星應法國政府邀請,憑吊歐洲最大的一戰華工墓地,深切緬懷2萬多名流血犧牲、埋骨他鄉的中國同胞;英國樸茨茅斯皇家海軍博物館耗資430萬英鎊打造一戰專題展覽,其余相關紀念活動將在全國范圍內持續4年;俄羅斯許多城市將為一戰設立紀念碑,總統普京將參加圣彼得堡一戰英雄紀念館的揭幕儀式……
人們無從否認,那場戰爭改變了許多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也改變了太多個人和家庭的命運。因為它,一些人被載入史冊,光環加頂;另一些人則從榮耀至高的寶座上,滑落到只有歷史學家才會偶爾涉足的角落。
1914年6月28日,奧地利皇儲弗蘭茨·斐迪南大公偕妻子索菲亞巡視波斯尼亞首都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族青年學生加弗里洛·普林西普刺殺。這就是著名的“薩拉熱窩事件”,也被視為一戰導火索。當時的奧地利帝國與匈牙利王國共同組成了奧匈帝國,斐迪南既是奧地利皇儲,也是奧匈帝國皇儲。
薩拉熱窩槍聲傳來,奧匈帝國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決定教訓塞爾維亞。他深知在這一問題上得到德國支持的重要性,當得知德皇威廉二世力挺奧匈帝國后,弗蘭茨·約瑟夫打消了最后的顧慮。7月23日,在德國的要求下,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了一份最后通碟。同時,塞爾維亞也得到了俄國暗中支持,斷然拒絕了這份最后通牒。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一戰正式拉開序幕。很快,協約國陣營的俄法英三國以及同盟國陣營的德國也紛紛宣布參戰,戰火蔓延至整個歐洲。
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發動的報復性戰爭,最終使數千萬人倒在血海中。雖然戰爭后期他心生悔意,卻已經無能為力。就在大戰正酣的1916年,他悄然去世,侄孫卡爾一世接替了他的皇位。戰敗后,奧匈帝國解體。
19世紀后期開始,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占得先機,經濟發展迅猛,整個德國社會都在做著“世界霸權夢”。德皇威廉二世決定充分利用薩拉熱窩事件——先是挑動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當得知俄國為了保護塞爾維亞實行局部動員后,于1914年8月1日對俄宣戰,3日對法宣戰。
然而,戰爭并沒有像威廉二世和德國政府設想的那樣,朝著勝利的方向發展。1916和1917年的兩件事,徹底打殘了威廉二世。首先是英德日德蘭海戰。盡管德國艦隊給英國艦隊造成了一定損失,但英國艦隊最終成功將德國海軍封鎖在德國港口。其次是美國參加對德作戰,徹底扭轉了大戰雙方的力量對比。
1918年下半年,軍事的失敗態勢已經明朗,社會的全面崩潰一觸即發。威廉二世成為這個國家名義上的代表。
1918年11月初,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11月9日,社會革命黨首領菲利普·謝德曼在下議院陽臺上宣布成立“德意志共和國”,這是德國資產階級“改朝換代”的明確宣示。威廉二世退位。
退位后,威廉二世一直生活在荷蘭,安穩度過了生命的最后一段時光。1941年,他因腦血栓病逝。
俄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于1894年接替病逝的父親,成為羅曼諾夫王朝新一代沙皇,時年26歲。尼古拉二世并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氣質和足夠的治國理政經驗,他更像是一個“宅男”和“好好先生”:篤信宗教,熱愛家人,溫文爾雅,喜歡安靜。
1914年,尼古拉二世糊里糊涂地把國家帶入了戰爭。大戰開始之后,尼古拉二世希望速戰速決,俄國的經濟狀況無法支撐長久的大規模廝殺。果然,俄軍的弱勢很快顯現,被德軍逼得節節敗退。
轉機好不容易在1916年出現。精明強干的勃魯西洛夫將軍指揮俄軍發動進攻,突破奧匈帝國軍隊防線550公里,迫使德軍緊急抽調大部隊馳援。這次進攻本可以取得更大的勝利,甚至達到讓奧匈帝國棄戰求和,從而瓦解同盟國的戰略目標。然而,尼古拉二世和總司令部的軍官們,事先沒有一個人相信勃魯西洛夫能夠取得如此戰果,全然沒有為部隊準備足夠的后備補給。俄軍白白將勝局拱手相讓。
1917年3月,彼得格勒出現糧食供應危機。示威工人和起義士兵控制了首都,包圍了冬宮,逮捕了政府大臣,建立起自己的政權機構——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同時,資產階級政治家也拋棄沙皇,成立了國家杜馬臨時委員會,自稱為臨時國家政權,負責組建臨時政府。3 月16日,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統治俄國300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就此終結。
1918年7月16日夜間,尼古拉二世一家被蘇維埃政權處死,尸體被焚化。
一戰中被改變命運的不止德俄皇帝,保加利亞國王費迪南德就因好大喜功錯估了形勢,最終殃及自身。
一戰爆發后,保加利亞先是待價而沽,后被德意志帝國一方開出的優越條件吸引,在1915年9月,以取得馬其頓和塞爾維亞的一部分領土為條件加入了同盟國陣營。10月14日,費迪南德不顧部分議員和人民的反對,大舉進攻塞爾維亞,很快占領了塞爾維亞統治下的馬其頓,并繼續推進到接近希臘的魯佩爾。
1916年8月,羅馬尼亞加入英法俄一方參戰。在德國和奧匈帝國支持下,保加利亞向羅馬尼亞宣戰。然而,保加利亞經濟實力薄弱的軟肋此時開始暴露出來,國內供給困難,糧食短缺,物價飛漲。同樣受到戰爭壓力的德國和奧匈帝國,對“小兄弟”保加利亞毫不客氣地進行經濟壓榨,并對給保加利亞開出的加盟條件開始反悔。這一切讓保加利亞繼續戰爭的能力耗盡了。
1918年10月3日,費迪南德在協約國的要求下,被迫將皇位讓給長子鮑里斯,自己流亡奧地利。28年后,鮑里斯的兒子被廢黜,結束了保加利亞的君主制,建立起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
英國皇室雖然延續至今,卻也或多或少受到一戰的影響。當時,由于國民反德情緒高漲,與德國皇室存在密切的親緣關系的英國皇室一度遭到國人的抵制。甚至有傳言稱,國王喬治五世是親德分子,這讓喬治五世大為震驚。為了體面,也為了表示與德國劃清界限,安撫民心,英國皇室認為有必要尋找出一個正宗的英國姓氏。1917年,喬治五世宣布放棄自己家族的德國姓氏,改為更加英國化的“溫莎”,原先擁有德國姓氏的英國貴族也隨之紛紛改姓。溫莎王朝由此開始。
面對戰爭,一些國家的皇室選擇保持中立,并堅持到最后,如挪威國王哈康七世、荷蘭女王威廉明娜。與他們一樣希望保持中立的,還有比利時與希臘的皇室,只不過,這種態度到最后都被迫改變。比利時國王阿爾貝一世雖然在戰前便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卻仍于1914年8 月3日受到德國的大舉入侵,阿爾貝一世頑強抵抗,最終以戰勝國的身份迎來了一戰結束。至于希臘國王康斯坦丁一世,最終沒能抵擋住國內政治勢力的高壓,在1917年戰爭接近尾聲時加入了三國協約陣營,并被迫讓位給自己的兒子亞歷山大。
一戰后,隨著一波一波革命浪潮的涌現,歐洲的君權時代走向終結,歐洲皇室也榮光不再。百年之后,回頭再看那段硝煙彌漫的歷史,人們不禁感慨:那些王朝的掌舵者們,雖然掌握著至高的權力和巨大的資源,能發動大戰,指揮千軍萬馬相互廝殺,卻無法真正駕馭大戰;能一念之間決定很多人的生死,卻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最終,有的江山易主,有的王朝崩塌。面對戰爭洪流與歷史的必然規律,勢單力薄的個人也好,底蘊厚重的家族也罷,在悠悠百年中的命運跌宕中,顯得那么渺小。
摘自《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