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遠柏胡婧
(1.黃山市水電勘測設計院 245000 2.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450046)
生態、景觀與水利工程融合的城市河道規劃設計思路
唐遠柏1胡婧2
(1.黃山市水電勘測設計院 245000 2.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450046)
在當前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的背景下,城市河道呈現出了亞健康發展趨勢,水污染加劇、河道侵占渠化等問題凸顯。對于黃山市而言,要在踐行十三五規劃過程中實現生態強市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就需要將河道整治規劃納入到城市總體規劃設計之中,并將生態景觀與水利工程建設相融合,進而通過統籌規劃河道生態景觀與水利工程建設來提升城市品質。本文針對生態、景觀與水利工程融合下的城市河道規劃設計問題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相應的設計思路。
生態景觀;水利工程;城市河道規劃設計;融合;思路
對于黃山市而言,在全面踐行十三五規劃的過程中,作為重點項目之一的水利工程,要實現水利工程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給予河道整治工程以充分重視。如何將生態、景觀與水利工程建設相融合,進而實現對河道的規劃設計,以通過河道生態系統的搭建來提升河道水質并營造出良好的生態景觀環境,并推進城市生態建設步伐、營造出舒適宜人的景觀環境,亟待解決。
黃山市母親河——新安江從中心城區穿城而過,新安江水系屬錢塘江流域正源,其主源率水發源于休寧縣和江西婺源縣交界處懷玉山脈主峰六股尖,海拔高程1630m,其流向由西向東。率水與橫江在屯溪城區花溪飯店匯合后,始稱新安江,匯合口以上流域面積2519km2。匯合口處河面寬300~440m。新安江干流花溪飯店~屯溪水文站段河道長3.46km,河底比降0.79‰,屯溪水文站以上流域面積2670km2。屯溪水文站~湖邊人渡段河長2.44km,河道平均坡降1.43‰,湖邊人渡至楊利山段河長7.52km,河道平均坡降0.7‰。目前,新安江中心城區河道段大小橋梁10余座,各類攔河堰壩6座,裝機4000kW水電站1座,船閘1座。在全面踐行十二五規劃的過程中,在水利工程建設上,黃山市政府加大了對水利工程建設的投入力度,水利工程改造項目逐漸增加,城市化建設進程的加快使得該地區河道整治工作被提到了一定高度上,在落實城市規劃設計的過程中,針對河道亞健康發展趨勢以及當前城市生態景觀規劃所提出的要求,以傳統水利工程規劃理念來進行河道的整治,則難以實現河道建設與規劃的生態化且可持續化發展的目標,因此,將生態、景觀與水利工程融入,進而實現河道工程的規劃設計是其當前在落實十三五規劃過程中的必然選擇。
2.1 價值
基于河道規劃項目下,將生態景觀與水利工程進行融合來賦予河道整治以生態化理念,能夠在充分發揮出河道使用功能與作用的基礎上,提升水質質量并實現對河道周邊自然環境的優化,進而在充分利用水資源的基礎上,通過生態景觀的打造來提升河道的綜合應用與開發價值。在城市化建設進程逐步推進的過程中,通過河道生態景觀的打造,能夠在實現河道基本功能前提下為河道周邊生態的穩定性奠定基礎,進而實現對水土資源的保護,并利用這一生態景觀的美化與欣賞價值,為提升城市品質發揮作用。
2.2 設計原則
①要兼顧治理與開發。在規劃水利工程項目的過程中,需要將生態景觀的打造與城區的整體建設開發融入一體,從河道整治這一基礎出發,將河道生態景觀的打造與城市規劃設計進行充分融入,進而為進一步提升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奠定基礎。②堅持以人為本并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于始終。水利工程的根本功能是服務于社會個體的,所以要堅持以人為本,基于個體需求為出發點來實現對水利工程綜合功能的開發,同時,要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在進行融合設計的過程中,要協調好各方面之間的關系,確保搭建出穩定的生態環境系統并合理開發布局水利工程項目,確保這一融合下能夠實現生態環境與水利工程的可持續發展。
在黃山市中心城區進行河道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基于該地區河道兩岸的建筑與居民較多,對河道橫向拓寬約束嚴重,同時,山區洪水的特點導致河道呈顯出深窄式特性,從整體上對河道整治工作造成較多的困難。以傳統水利工程設計理念出發規劃設計的河道整治方案難于實現生態景觀建設與工程規劃完美融合,在河道整治上,除了要對河道基本功能問題進行治理,還需要充分將生態景觀與水利工程進行融合,進而指導河道整治工程的設計。同時,從防洪堤壩的設計上看,是以漿砌塊石重力式擋墻為主,雖然在外觀上設計良好,但是,基于這一材料的使用,致使其親水性能不佳,同時對于河道堤壩兩岸的整體景觀環境而言,難以起到美化的作用。此外,在河道周邊所栽種布局的植物較少,景觀難以起到美化效果,并且整體上的空間布局不合理;同時,立足于整體城市生態景觀角度,河道生態景觀與城市整體生態景觀難以融入一體。
4.1 要深入解讀水利工程規范內容
在實際落實河道規劃設計的過程中,要想將整治河道建立在生態景觀與水利工程相融合的基礎上,則首先就需要針對現有的相關水利工程文件進行深入解讀與剖析,明確基于生態景觀下進行河道建設提出的規范內容,按照相應條例要求進行防洪堤的設計布局,為實現整個河道的規范設計奠定基礎(表1堤防工程保護范圍值)。在實際踐行的過程中,要強化各個部門間的溝通交流,確保能夠在充分實現河道基本功能的同時,實現生態景觀建設的有效融入,以最大程度的實現該項工程規劃設計的價值。

表1 堤防工程保護范圍值
4.2 實現河道與生態的融合設計
可從如下幾方面進行落實:第一,實現綠色生態廊道的搭建。基于相關河道堤防規劃設計規范,明確在搭建基于河道生態系統時最低綠地范圍,以確保相應的生態系統能夠實現應用功能作用的發揮;并要針對河道周邊的城市用地情況進行深入分析,以定位相應綠色生態廊道的建設范圍。同時,要針對河道線形、斷面來進行定位,以實現其生態化建設,主要針對河道深槽以及淺灘等進行設計,并定位生態化斷面的設計,以借助修復性生態工程規劃設計來保證河道具備一定的生態自然功能(圖1深槽與淺灘的整體改造設計)。此外,要針對相應的建筑與堤防進行規劃設計,在確保發揮出其所具備的基礎功能的同時,將生態化理念進行充分融入,對相應建筑與堤壩所選擇的材料與線條布局等進行設計,確保其能夠與周邊自然環境實現和諧統一。
4.3 在河道與景觀融合的設計上
首先,要基于該地區城市形象打造目標的基礎上,實現對河道景觀的整體設計,并按照相應景觀所具備的功能特點來進行具體的布局,以確保通過這一景觀體系的搭建來優化城市生態面貌。同時,針對水利工程設施,要以美學角度出發來實現對相應設施的設計,針對建筑風格等融入人文景觀理念,并充分開發景觀的休閑游憩功能,進而打造相應的景觀點。此外,要針對河道斷面等進行景觀設計,并將綠地景觀與亭廊等設施進行結合。

圖1 深槽與淺灘的整治與改造設計思路
4.4 將河道與旅游進行融合
基于現有水利工程下,將生態景觀建設與水利工程進行融合來實現對河道的規劃設計,可將其作為旅游資源開發的對象,構建相應的休閑旅游度假項目,充分利用水資源的同時,將生態景觀建設與旅游業的發展進行銜接,能夠在滿足當前人們推崇生態旅游的心理需求,進而實現河道整治規劃設計的綜合效益。
綜上,對于黃山市而言,在全面踐行十三五規劃的過程中,水利工程建設與改造項目作為其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在城市生態化建設理念的引導下,需要將生態景觀與水利工程進行融合,以此來實現對河道的規劃設計。在實際踐行的過程中,要在明確相應設計原則的基礎上,結合該地區城市景觀、水利工程建設以及河道生態景觀建設的現狀,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按部就班的落實這一規劃設計。
[1]袁曉平.生態、景觀與水利工程融合的河道規劃設計研究[J].吉林水利,2015,01:8~10+14.
[2]劉克軍.生態景觀和水利工程融合項目的河道規劃管理[J].科技創新導報,2015,17:205.
[3]徐楓.生態、景觀與水利工程融合的河道規劃設計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
TV82
A
1004-7344(2016)08-0102-02
20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