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晴雯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氣象局 廣東梅州 514700)
梅縣區30年雷暴日特征分析
張晴雯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氣象局 廣東梅州 514700)
通過分析梅縣30年來平均雷暴日的活動特點,合理安排防雷裝置檢測工作,減少雷暴高峰期的雷電災害。
雷暴日;活動特點;雷電災害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高層建筑和現代化信息設備不斷增多,使雷擊造成的危害不斷增加,雷電災害已成為危害程度僅次于暴雨洪澇、滑坡塌方的一大氣象災害[1]。評價某一地區雷電活動的強弱,通常是由平均雷暴日[2]來表示,而平均雷暴日是建筑項目、防雷工程、評估和設計的重要依據。梅縣位處廣東省東北部,地處韓江流域的梅江中游,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日長,冬日短,雷電活動強度大,雷暴天氣、雷電災害時有發生。本文根據梅縣近30年來雷暴觀測資料,從時間分布、初終雷日,無雷期及雷暴與降水和溫度的關系,較為系統而全面地分析梅縣雷暴日的活動規律,一方面可以合理安排防雷檢測[3]工作,特別是針對易燃易爆場所的檢測時間,盡量在雷暴高峰期來臨前完成年度檢測工作,及時整改存在的安全隱患;另一方面可以加強宣傳防雷知識,提高人民群眾在雷暴高峰期的避雷安全意識。
梅縣19個氣象站從1984~2013年雷暴日觀測資料,利用數理統計方法分析了梅縣雷暴的時間分布規律,以及雷暴與降水、溫度的關系,結果顯示:梅縣屬于多雷區,近30年雷暴日在49~89d區間內波動,季分布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月分布呈單峰型,雷暴多集中在6~8月,以8月最多,1月和12月最少,月平均雷暴日與月平均溫度呈顯著正比關系,最長無雷期與最短無雷期年際間振蕩的幅度較為劇烈,如初雷最早和最晚相差113d,終雷相差118d,最長無雷期與最短無雷期相差172d。
雷暴分析資料來自梅縣氣象局檔案室1984~2013年地面觀測數據。
1.1 年分布特征
梅縣近30年年雷暴日趨勢圖(見圖1),可以看出曲線在49~89d之間波動頻繁,1984~1991年年雷暴日減少趨勢明顯,由1985年的最多年雷暴日81d下降到1991年的52d;1992~2003年的年雷暴日呈現出雙高峰曲線,在1993年和1997年分別出現年雷暴日高峰值86d和89d;2004~2013年間則在49~80d波動,其中2011年出現歷年來最低值49d,年雷暴日最多相差40d。

圖1 梅縣30年年雷暴日變化趨勢圖
從趨勢線的走勢可以看出年雷暴日總體平穩中逐漸減少,這與全球氣候變暖[4]有關,還是受人類的高科技影響,或者是屬于自然規律,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1.2 月份布特征
從圖2可以看出,月平均雷暴日分布呈現出單峰曲線圖,全年從1月份到12月份均有雷暴,雷暴日多集中在6月、7月和8月,其中峰值在8月,平均值為13.8d。
梅縣地區雷暴發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集中性,各個時期受不同的天氣系統影響,春夏秋冬四個季節30年的平均雷暴日分別占28%、57%、13%、2%,即春季偏低,夏季最高,秋季低于春季,冬季最少。

圖2 梅縣30年月平均雷暴日變化趨勢圖
如圖3所示月平均氣溫變化曲線,可以看出7月氣溫最高,平均值是28.8℃,8月氣溫緊隨其后,平均28.4℃,與月平均雷暴日分布一致,呈現單峰曲線圖。總的趨勢:夏季雷暴最多,氣溫最高,春季偏低,秋季低于春季,冬季雷暴最少,氣溫最低,與雷暴日成正比關系。

圖3 梅縣30年月平均雷暴日、月平均溫度、月平均降水量變化圖
月平均降雨量呈現出三峰曲線,分別在4月、6月、8月達到200mm以上,而在5月、7月、9月降雨量卻分別驟然下降至193.8mm、163.4mm、117.7mm,在十月份更是出現了30.3mm的低值。月平均降雨量與雷暴日大體上呈現正比關系,其中變化最明顯的7月份降雨量,反復查閱資料后,發現在2007年的7月份降雨量出現最低值6.1mm,平均氣溫則高達30.5℃,同年中國的云南、江西出現50年不遇的干旱,廣東的7~12月平均降雨量僅有65.7mm,比常年同期偏少61%,世界許多地方發生破壞性洪水、干旱等極端天氣,在此影響下,7月的降雨量驟然下降也在趨勢之中。
梅縣19個氣象觀測站30年記錄雷暴日共2091d,找出雷暴日初終日期,并計算無雷期列于表1。

表1 梅縣30年初終雷及無雷期
從表1中可以看出,最早初雷出現在1月14日,其余出現在2月份之后,最晚初雷在5月1日,其余則在3月份之前;而最早終雷都是出現在9月份,最晚終雷出現在12月30日,最長無雷期也隨著初終雷日的不同而變化,最長無雷期為199d,最短無雷期為27d。
初終雷暴日變化圖(圖4),可以看出,初終雷暴日發生日期和無雷期的振蕩幅度劇烈,最早初雷與最晚初雷之間相差有104d,最早終雷與最晚終雷之間相差117d,最長無雷期與最短無雷期之間則相差172d。

圖4 梅縣30年初終雷暴日期變化圖
梅縣30年平均雷暴日有71.1日,屬于多雷區,年雷暴日最多相差40d,年際變化大,初終雷暴日發生日期和無雷期的振蕩幅度前十年較為平穩,后面二十年較為劇烈,總體在振蕩中趨于減少;多年平均雷暴日與溫度、降水量成正比關系;雷暴活動的月分布呈現單峰型,夏季最多,春季較少,秋季低于春季,冬季最少。
[1]馬明,呂偉濤,張義軍,孟青.我國雷電災害及相關因素分析[J].地球科學進展,2008(08).
[2]蘇邦禮.雷電與避雷工程[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23.
[3]《建筑物防雷裝置檢測技術規范》(GB/T21431-2008).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7~17.
[4]楊偉民,宋艷華,段吟紅,何健.1961~2008年廣東省雷暴時空變化與氣候變暖的關系[J].廣東氣象,2013(4):25~28.
P446
A
1004-7344(2016)08-0283-02
20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