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現今世界在研的最大一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在珠海的總裝廠房下線,預計將在今年底實現首飛。這是我國大飛機三劍客中最新一位重量級選手。
按照部署,今年中國大飛機研制將實現“一機成熟”“兩機總裝”。一機成熟,就是6月份運20大型運輸機正式交付部隊開始服役;兩機總裝,是去年11月亮相的C919客機和剛剛下線的AG600完成總裝,在今年底明年初實現首飛。大飛機三劍客分屬噴氣式客機、軍用運輸機、水陸兩棲飛機三個不同領域,它們相繼飛上藍天,標志著我國大型飛機研制跨上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臺階。特別是名不見經傳的AG600的上天,將在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上發揮獨特而巨大的作用。
AG600在飛機中算是一個另類,它兼有船與飛機的功能,可以像船一樣在海面上航行,又能騰空而起像飛機一樣飛向藍天。從實際運用上講,主要是借助于“船身”,把廣闊的海洋作為隨時可以起降的機場,成為一架獨具兩棲優勢的飛機。跟以往的水上飛機相比,AG600有兩個不同尋常之處。一個是它的機身,船形機身上部有個淺淺的圍欄,不要小看這個圍欄,它是一個先進的設計,可以有效擋住、壓下滑行時濺起的水花,減少起降時的干擾。另一個就是它配備了四臺大功率渦輪螺旋槳發動機,每臺動力達到了3200千瓦以上,使得AG600最大起飛重量達53噸,最大載重可達12噸,真正成為兩棲“大”飛機。
水上飛機能在廣闊水面起降的特點,使得它在飛機發明后不久就出現了,特別是在航空時代早期,機場沒有這么多這么專業,飛機普遍載重不大,水上飛機有過發展的黃金時期。二戰中,常規飛機發展磕磕碰碰,但各國海軍中水上飛機卻承擔了重要角色,不僅航母上有水上飛機,不少巡洋艦、驅逐艦上都搭載有水上飛機,平時放在甲板上,使用時由吊車放到海面上進行起降回收。最著名的戰例,就是中途島海戰中,日本海軍原定用于遠程偵察美軍艦隊的兩架水上飛機,有一架因為吊車故障晚出發了半個小時,加上發報機故障,使得原定的搜索扇面被縮小了一半,沒有及時發現美軍全部航母編隊,導致出擊戰機掛載的武器,在最后關頭臨時在炸彈和魚雷間轉換,甲板上放滿了換下的雷彈,被美軍戰機一個偷襲,全軍覆沒。
隨著飛機性能的不斷改善,特別是直升機等新型機種的出現和成熟,水上飛機的角色漸漸淡化,但是作為一個機種,還是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承擔起應有的職責。在AG600之前,中國曾經發展過一型重要的水上飛機——水轟五。水轟,是水上轟炸機的意思。
我至今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見到水轟五的情景。那是一部當時絕密的內部紀錄片,在一個很小范圍內放映。黑白的影片,開頭介紹了水轟五立項背景,主要是增強應對戰爭威脅的能力,水上轟炸機可以從廣大的湖泊海洋上起飛,進行戰斗行動,大大增強隱蔽性和突然性。接著,是水轟五首次試飛的鏡頭。只見在一大片水面上,一架外形巨大的飛機緩緩駛來,加速、浪花飛濺,倏然之間,龐大的身軀從水面上輕盈地騰空而起,矯健地飛向藍天。放映的會場里情不自禁地響起了掌聲,在當時中國科技水平尚處于落后的時代里,這樣的騰空一躍,確實令人振奮!
水轟五的技術指標在當時算比較先進的,載重量大約在5噸左右,無論是民用水上運輸或救援,還是軍用水上戰斗攻擊,都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研制成功后,裝備了團級規模的部隊。大興安嶺火災之后,根據大面積火災救災需要,又進行了水面滑行取水的改裝,成為水上滅火飛機。當年有一則花絮,說明了水轟五的驚艷。一次水轟部隊例行訓練時,歸航經過一段海岸線。巧的是,一位黨和國家領導人正在那個地方視察。看到一架造型奇特的船形大飛機隆隆飛來,這位領導人當即問道,這是什么飛機?隨行人員介紹了情況,提到附近就是水轟部隊駐地。這位領導人當即說,走,一起去看看部隊。臨時改變行程,去水轟部隊視察。毫無準備的部隊,以較高的戰備水平迎接了這次突然視察,并為領導人作了表演,得到很高評價。這次臨時視察,進一步增強了水上飛機在軍民用領域的影響。
水轟五畢竟是40年前的技術了,而且設計之初主要是軍用,改裝改進的余地并不大。面對新世紀海上應急救援和維護海洋權益等需要,設計建造新一代水上飛機迫在眉睫。
AG600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