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苑
孫滬是誰?
幾位“全副武裝”的白衣天使或蹲或跪,借著手電筒的微弱燈光緊張操作著,身下是一片泥淖……一張鐫滿歲月印記的照片,忠實記錄了40年前令全體中國人刻骨銘心的一場大災難中彰顯著人性光輝的一幕——唐山大地震后,一名孕婦情況危急,還好,這位母親遇到了來自上海的醫療隊。最終,在醫生的幫助下平安誕下一名女嬰。攝影師將這令人感動的一幕永遠定格在膠片上。
為孕婦接生的上海白衣天使,你們在哪里?
上海市委黨史辦、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上海文化出版社正在進行的“上海支援唐山大地震”課題研究組無意中發現了這張照片。然而由于相關文字資料的部分丟失,除了女嬰的姓名,照片上醫務人員的具體信息已無從查找,只知道這支醫療隊來自上海。
“一定要把照片上的醫生找到!不能讓珍貴的記憶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秉持這樣的信念,在申城各大媒體的支持下,一條尋找上海醫療隊員的帖子在社交媒體中廣泛傳播,全上海新聞界、醫療界都行動起來了。
人際傳播的強大效應很快顯現,帖子發出不到12小時,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退管處潘涵處長隱約覺得照片中正在為產婦接生的一位醫生和一位護士有些眼熟,后經該院婦產科主任成佳景教授辨認,確認就是時任上海鐵路局中心醫院(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前身)婦產科主任的周娟華,一旁協助的是外科總護士長王月美。
十院退管處馬上電話聯系到了兩位當事人,她們馬上就喊出了女孩的名字——孫滬。原來,15年前的2001年,她們作為上海醫療隊員的代表,曾赴唐山與當年地震中誕生的女孩會面。
再次看到這張泛黃的照片,已是90高齡的周娟華主任,思緒瞬間飛回到40年前。
炎熱、斷水、斷炊……一個個困難橫亙在醫療隊員面前。在自身基本生存條件都無法確保的條件下,隊員們開始了與死神的賽跑。就在這時,一位即將臨盆的孕婦被人抬著來到醫療隊的帳篷中。
周娟華主任馬上為她做了檢查,盡管未見胎位不正,孩子也已經露頭,但由于地震造成的巨大恐懼和心理創傷,再加上數日未正常飲食,孕婦的體質十分虛弱,已無法承受分娩的巨大消耗。此時若不采取斷然措施,剛剛從地震中死里逃生的孕婦,極有可能再次遭遇生命危險。事不宜遲,助產手術馬上開始。
“當時條件的惡劣,在今天你們年輕人看來完全無法想象。”回憶起40年前接生的場景,王月美護士長覺得仿佛就在昨天,“沒有手術床,天又剛下過雨,只能在泥濘的地上鋪上塑料布,讓孕婦躺平,我們都跪著、蹲著做操作。外面下著雨,天很暗,帳篷的采光又不好,就讓其他隊員打著手電筒,我協助周主任助產。”
經過數個小時的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難,孕婦終于誕下一名女嬰。為表達一個唐山人對上海醫生的感激,母親為女兒取名為“孫滬”。
聆聽周娟華主任和王月美護士長的講述,驚心動魄的場景仿佛浮現在眼前。面對四十年前整整兩個月地震救援的不眠不休,面對在難以想象的艱苦條件下開展生命救援的艱辛,兩位白衣天使顯得十分淡然,仿佛只是在回憶一段平凡的往事。
“對我們醫務人員來說,解除病人、傷員的痛苦,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除了搶救生命,別的都不會去想,也沒空去想。出現大的災難,我們就應該沖在前面!”這句話從90高齡的周主任口中說出,語氣雖平淡,分量卻重比千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