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過程中的“容錯”機制最考驗我們對戰略目標的信仰和對格局的堅持。
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最節儉也最有效率。花自己的錢為別人辦事,最節儉而不夠效率。花別人的錢為自己辦事,不節儉但會有效率。而花別人的錢為別人辦事,最不節儉也最無效率。”十九世紀資本主義的黃金發展,正是始于自由經濟學家的主張:經濟自由和政治自由相輔相成。然而過度追求自由經濟,削弱政府作用,也導致了人性之惡的相互傾軋,促成了二十世紀初的經濟大蕭條。不受制約的自由和不受制約的權力一樣可怕,把一種理論放之四海、放之四季而皆準,也如刻舟求劍一樣不智。中國的國企研究必須根植于其所生長的土壤,要在更長的歷史長河中,弄清其中國特色的本質,尋找其改革的要點。
盛夏,國資委在媒體通氣會上表示國企改革試點工作已全面鋪開,這是尋求節儉資源、提高效率為主要目的的改革,兼并重組自然是其重要途徑。通過國企數量的減法,實現提升發展質量的加法。
國企間資產重組兼并可優化國資配置,提升效率,化解部分過剩產能,但這還不算是完整意義上的改革。完整意義上的國企改革應在資源整合同時伴隨體制、機制的改革,包括資產重組過程中推動混合所有制的改革。
中國遠洋與中國海運、港中旅與國旅、寶鋼與武鋼等等央企重組轟轟烈烈。但兩個巨量體積的央企重組,其整合難度顯而易見。隊伍的瘦身,班子的精干,不一定就帶來組織的高效。去產能是物質減法,而心理上的互相認同需要一個長期過程,更需要用資源和激勵,減少不必要的損耗。如何讓整合成為“打氣筒”而不是“出氣筒”,需要我們辯證地重新理解弗里德曼“花誰的錢干誰的事”的理論。混合所有制的優勢互補在中國建材集團的發展中已得到驗證。其積累的符合市場競爭原則的企業內生活力,推動了其高速成長。
分享一則小故事,闡釋我對火(這種世上最讓人愛恨交加事物)的理解。阿大和阿二成了主持,各管一廟,阿大溫和,講求自愿,掛單和尚漸多。阿二嚴苛,講求戒律,廟內和尚稀少。但阿大廟內總有雞鳴狗盜之徒,事發后香火漸弱。阿二廟內人少,但因持重嚴謹,香火穩定。兩人同去找師父尋求香火之道。師父端過一盆火,阿大說:“自由如火,玩火自焚不如隔岸觀火?”阿二說:“戒律如火,太近燙太遠冷,適度方好?”師父笑:“不被燙幾次怎會知道適度?不會烤火怎會有香火?”
混合過程中的“容錯”機制最考驗我們對戰略目標的信仰和對格局的堅持。這是個引火、燒火、控火的過程,被燙是正常的,但沒必要玩火自焚后再去尋求浴火重生。在涼透的灰燼里,既無火種也無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