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每一次“強拆致死”的新聞出現,都如同巨石在人們心中碾過——
據新京報快訊顯示,在長沙市岳麓區茶子山村的拆遷過程中,村民龔雪輝一家一直未能與拆遷工作組達成協議。6月16日早8點半左右,其家中突然出現數百名身著統一黑色T恤的工作人員,并試圖將包括龔雪輝在內的家庭成員拖至屋外汽車內。“當時場面很混亂,幾個人被分散到了不同的車里,互相不知道其他人在哪兒。”
然后,這位六十歲的老人就失蹤了。再然后,他們的家被夷為平地。二十一天后,家人在拆遷的廢墟里發現了她的遺體。
老人“被埋廢墟身亡”,具體過程尚待后續調查。長沙市岳麓區也回應稱,“當地政府已介入此事,正在依法處理”。不過這種死亡調查的意義,只在于分辨當日的強拆到底是致其死亡的直接原因還是間接原因,已經無法洗脫強拆與老人死亡的干系。人們想知道的是,這數百名黑衣人來自哪里、姓甚名誰?他們把公民從自己家里“拖至屋外汽車內”,將其私產夷為平地,是聽誰的指示、依據何種規則?哪級領導給了他們超越我國憲法的權力?
如果不是龔雪輝“蹊蹺”死亡,茶子山村發生的強拆很可能會輕描淡寫的過去。就像,如果不是太原市古寨村村民孟福貴的血案,人們還不知道拆遷隊“習慣”攜帶磚頭、鎬把、伸縮梯毆打拆遷戶;如果不是臨沂市“平邑9·14”事件,普通人想象不到公民竟要靠自傷保護自己的財產。在大量的、各地都可能存在的非法強拆現場里,如果踐踏法治和權利的行為被默認為正常程序,那么“致死”的情況在單個案例中是偶然的,在整體概率上卻是一種必然出現的情況。
暴力強拆致死事件,屢見不絕、屢禁不絕,看似都是個案,但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我國法治道路上的絆腳石。因為只要是強拆事件,都會涉及到對公民財產權的任意剝奪,極端情況下,還會出現對生存權的剝奪,而這些權利正是法治要保障的最基本的內容。如果這些基本權利的保障狀況都不穩定,法治的大廈從何處拔地而起?
【選自光明網】
插圖 / 強拆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