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揚
江蘇徐州市一名十二歲少年李鳴鶴,因救落水同伴小旭而沉入塘底。痛失愛子后,李鳴鶴的父母因不滿獲救者“不主動上門感謝,甚至連死者的葬禮都沒參加”的冷漠態度,也為了回擊“閑話”為孩子正名,將小旭的父母告上法庭。徐州市銅山區法院審理認為,獲救者小旭雖無過錯,但要承擔“公平責任”,一審判決小旭的父母補償原告八萬元。
這是一起讓人痛心的悲劇,少年舍身救人,年僅十二歲的生命戛然而止,留給父母的是無盡的哀傷;這也是一起讓人遺憾的糾紛,別人的孩子為救你的孩子付出了生命,你卻連上門感謝、參加葬禮等起碼的禮數都沒有,在此后長達八個月的時間里不露面,將世之常理、人之常情拋諸腦后,難怪李鳴鶴的父母感到異常氣憤。如果小旭的父母能夠知恩圖報,盡到應有的禮數,想必這起糾紛和官司就可避免。
這也是一次讓人欣慰的判決。現實中,獲救者(及其監護人)知恩不報的事例并非個別,人們往往只是從道德層面進行譴責——打官司索賠?法律能管道德上的事嗎?很多人有此疑問。銅山區法院的判決表明,知恩圖報既是一種道德要求,也是一種法律要求,人性冷漠不僅會受到道德的譴責,而且會受到法律的制約。
法院判決小旭的父母補償原告八萬元,依據的是公平責任原則。該原則指的是,損害發生,而當事人均無過錯,但受害人的損失得不到補償又顯失公平,在此情況下,法院可根據具體情況和公平的觀念,要求當事人分擔損害后果。
在這件案子中,雖然小旭并無過錯,但李鳴鶴是因為救他溺水身亡,這樣的“損害”若得不到補償,顯然有失公平,作為受益人的小旭及其父母,理當給予李鳴鶴父母以經濟補償——雖然生命不能用金錢來衡量,但當生命逝去,便只能用經濟補償來體現公平和道義。
這是一次法律判決,也是一次關乎道德的判決,彰顯了法律正義,也傳遞了道德觀念。
【原載2016年6月16日《北京青年報·每日評論》】
插圖 / 跳水救人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