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曉燕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遼寧阜新 123000
新媒體輿論與公共安全治理
萬曉燕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遼寧阜新 123000
新媒體快速發展,使公共安全治理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也帶來新的困境。隨著公共安全治理中新媒體輿論事件曝光的數量急劇增多,新媒體輿論的傳播速度加快,如何正確引導和監督新媒體輿論成為緊迫問題。
新媒體輿論;公共安全治理;監督;引導
新媒體的誕生和快速發展,人們通過更多的搜索平臺更方便快捷的獲取信息。一方面,公眾可以在通過新媒體關注社會熱點問題、評論丑惡現象,對時事新聞事件發表觀點和提出建議;另一方面,隨著新媒體輿論表現出來的自發性、及時性、迅速性、無序性、匿名性和難掌控等特性,也給公共安全治理工作帶來新的困境。
新媒體不但有著能夠改變傳統媒體的技術特性和存在方式的能力,同時還能通過混雜與交融形成更加復雜的媒體文化現象[1]。
關于新媒體輿論,本文認為,新媒體是以網絡技術為支撐,通過博客、論壇、微博、微信公眾號等載體,對社會熱點問題或突發事件發表意見的一種互動傳播媒體形態。公眾成為輿論傳播的重要主體,因其具有自發性、及時性、迅速性、無序性、匿名性和難掌控等特點,發揮著其強大的威力。
近年來,許多公共部門使用政務微博、政務微信等新媒體來進行輿論引導,但因新媒體輿論自身的一些特性,給公共安全治理工作話語權和主導權帶來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公眾輿論傳播碎片化明顯,沒有“守門人”把關,新媒體讓不同時空的人一起分享信息、發表言論,使這些言論常常處于無序狀態,引起群體的盲目跟風。
第二,公眾在輿論引導中的地位日益顯著和突出。意見領袖具有很強的號召力和鼓動性,但也存在一些思想極端的人群。
第三,輿論平臺復雜化,公眾在此平臺宣泄和表達社會情緒,有時言論會因失去理性而出現一些不理智行為,嚴重者可能產生網絡暴力。
第四,某些問題由于少數機關干部缺乏對新媒體傳播規律的了解,使得其通過新媒體對輿論的引導和監督顯得軟弱無力。
第五,少數部門與公眾互動不及時,當公眾言論和部門意見不能達成一致時,會對政府公信力和權威性造成影響。
第六,隨著公眾安全意識和維權意識的提高,如果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不能與時俱進,就可能會產生錯誤的輿情導向。
第七,公眾發表言論和觀點的自由性,會使觀點呈現良莠不齊和真假難辨的現象,部分群體利用假信息制造輿論,造成破壞性。
新媒體環境下,政府如何正確對待網絡輿論直面民意,如何加強新媒體輿論的監督和引導,不僅是黨執政能力建設和水平的體現,還是檢驗其執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標。
在新媒體背景下,政府部門要做到善待新媒體,轉變意識理念,健全新媒體輿論檢測分析綜合體系,提高對其的調控能力;善用新媒體,掌握正確社會輿論動態,傳遞正能量有利于對網絡民意的正確引導和培養;善管新媒體,打造官民互動平臺,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加強媒體自律精神,完善網民輿論監督機制,優化輿論環境,更好開展公共安全治理工作。
第一,善待新媒體,轉變意識理念,健全新媒體輿論檢測分析綜合體系,提高對其調控能力。
政府部門要想用好新媒體和新媒體輿論,就應該以平等互動的心態去對待,而不能去控制新媒體和控制新媒體輿論。
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建立聯動機制和信息篩選機制,構建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體系,形成全面輿情監測體系,24小時感知網絡安全動態的同時增強安全防御能力、威懾能力和對新媒體輿論的調控能力。加快對新媒體的立法進程,完善依法監督措施,化解在新媒體上出現的新風險。
正確把握社會公眾的社會心理,全面把握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趨勢,實事求是地認真研究和判斷新媒體輿情,在尊重輿情的前提下,滿足社會公眾在新媒體輿論上表達的合理訴求。
第二,善用新媒體,掌握正確社會輿論動態,傳遞正能量有利于對網絡民意的正確引導和培養。
一方面,對在新媒體上出現的一些極端輿論要正確引導和化解,在適當時機下還要進行批駁和澄清。
正能量是歷史和社會文化的基因,傳遞正能量有利于正確引導和培養新媒體輿論。對于突發事件和熱點話題,可以利用軟件技術快速捕捉輿情方向,并密切關注各門戶網站、主流論壇、區域性論壇、社區論壇、網絡都市報、微博、微信、博客、公眾號等,跟蹤信息,對相關主體的論壇貼吧、留言板、公眾號、微信等進行重點監視,觀察和掌握公眾對事件的發展趨勢,利用分析軟件對輿情進行整理歸納分析,對偏離正確輿情方向的公眾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使其進入正確方向。
另一方面,還要加強對新媒體內容的建設,利用新媒體平臺發布正面宣傳,有意識地培育公眾接受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類優秀傳統文化和文明成果滲透到各個新媒體平臺上,用這些精神食糧來滋養公眾和社會,才能更加順利地對網絡民意進行科學引導。
第三,善管新媒體,打造官民互動平臺,有效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傾聽民意,善解民憂,向來是國家治理者的從政之要、為政之道。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公眾關切、答疑解惑。
第一時間就本地有關新聞,市民密切關注的突發事件和熱點話題進行梳理,以最快速度主動公開事件相關信息,表明政府立場,主動承擔相關責任,對于一些突發事件和相關熱點話題要迅速展開政府危機公關,引導市民正確的認知態度,通過一些辦法積極打造官民互動平臺,科學有效開展公共危機管理,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第四,加強媒體自律精神,完善公眾輿論監督機制,優化輿論環境。
對網民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對建設性意見要及時吸納,對困難要及時幫助,對不了解情況的要及時宣介,對模糊認識要及時廓清,對怨氣怨言要及時化解,對錯誤看法要及時引導和糾正[2]。
新媒體自身也要加強自律,可以定期召開新媒體自律座談會,傳達國家互聯網相關法律法規和國家網信辦出臺的內涵精神,公布一些對違規違法事件的處理意見。自律協會要嚴守政治底線,用高度負責的態度強化自律意識,嚴格規范發布內容,認真對待新媒體良性發展。對新媒體從業人員要定期進行政治、法律、業務等知識的培訓,正確處理好自身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系,強化正面宣傳。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常態要有新動力,互聯網在這方面大有作為。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強調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推動我國發展的總要求和大趨勢,讓互聯網更好造福國家和人民。維護公共安全治理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公眾多方參與,一起營造新媒體良好輿論環境,傳遞正能量,發揮網絡引導輿論、反映民意的作用,這種管理模式順應“善治”的理論體現。
[1]張少元.論新媒體對當前輿論監督格局的影響與變革[J].采寫編,2010(6):5-7.
[2]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420/c40606-28288948.html.
G2
A
1674-6708(2016)167-0132-02
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L15BXW005)(項目編號15-1207)。
萬曉燕,講師,研究方向為傳播與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