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宇薇
北京郵電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北京 100876
網絡表情符號之歷史沿革及其合理性分析
凌宇薇
北京郵電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北京 100876
研究了在互聯網時代、網絡交際日趨頻繁的環境下,網絡表情符號的態勢走向及其影響。采用調查研究方法,具體實行問卷調查與結構式訪談兩種方式,并運用SPSS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研究表明網絡表情符號的出現與發展存在合理性,能夠帶來理想自我的滿足與移情等有利影響。有助于深度認識網絡表情符號,促進網絡交際與現實交際的協調發展。
網絡;表情符號;人際交往;合理性
1)已有研究評述。國內學術界對于網絡表情符號的討論從10年之前開始,近年研究者逐漸增多。研究集中在符號學、美學、語言學和傳播學及視覺文化5個層面。其中,楊曉天(2004)基于符號學分析論述了網絡表情符號的使用是對符號的一種挑選、組合、轉換、再生的操作過程,但由于網絡社交正處于普及階段的時代特點,未能進行深度的影響分析。魏凱旋(2008)從美學角度討論了動漫表情的發展和傳播作用。余光武和秦云(2011)從語言學角度將網絡表情與現實中的勢態語進行了創造性的對比。趙爽英和堯望(2013)從傳播學角度詳盡闡述了網絡表情從表情、情緒到情節的發展與演變。李明文和李夢蓉(2014)則從視覺文化的角度探索了網絡表情符號的現實再現、視覺修辭、消遣愉悅以及經濟文化功能。
2)研究視角與方法。本文采取社會學、符號學視角,一方面從表情符號本身出發,分析網絡表情符號的實質、歷史沿革,即態勢走向;另一方面,著重剖析網絡表情符號之所以存在并發展的合理性。
采取調查研究與實地研究基本方式,具體實行自填式問卷與結構訪問法中的當面訪問法,運用SPSS進行數據分析。進行調查問卷的設計前,使用結構化訪談提綱對10名網絡表情符號使用者進行訪談,調查對象主要是高校大學生群體。問卷調查采用隨機發放形式,總共發放問卷235份,回收問卷195份,有效問卷194份,有效回收率為82.55%。
1.1字符畫階段
字符畫又稱ASCII藝術,最初是運用128個ASCII標準字符中可打印的95個電腦語言字符組成圖片的圖形設計藝術,隨著電腦技術的發展,可使用字符遠超出原來的128個標準字符,可以由任何文本編輯器生成。使用ASCII藝術制成的第一個網絡表情符號誕生于1982年,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法爾曼教授出于避免網絡交流產生誤解的初衷,第一次輸入了這樣一串ASCII字符:“∶-)”,他用這個表示微笑、友好。從此,字符表情符號在互聯網世界風行,為社會廣泛接受。
1.2圖形階段
圖形階段是繼字符畫階段,隨互聯網發展而不斷發展起來的產物,其代表主要為各軟件自設卡通表情,以及目前網民最熱衷的再現人物表情、形象的圖片(網絡語言中稱某一系列這類表情為“表情包”)。
第一,軟件自制表情屬于現下最常見,也是最一般意義上的網絡表情符號,可以將其看做字符表情的圖片化、卡通化,比如“”與“∶-)”都表示“微笑”,“”和“∶-(”都擁有“不悅”的含義。
第二,Emoji是一種類似于ASCII符號的表情符號,包括表意符號和笑臉符號兩種。Emoji起源于日本,這個詞來源于日本語里的絵(e =圖片)文(mo =寫)字(ji=字符)。其創作思想來源于天氣預報中使用象征符號來顯示天氣狀況以及日本漫畫中運用象征符號表達情感,如電燈泡表示“有了一個點子”。
第三,表情包是網絡用戶根據興趣愛好以及網絡熱點,運用Photoshop等電腦技術通過圖片修整而形成的一種流行于互聯網的表情符號。這種表情符號較之于ASCII符號表情和Emoji表情特點在于其更加真實還原了人物表情動作,且由于其取材于人們熟知的公眾人物或影視劇而更具有娛樂性,部分年輕用戶甚至將自己的照片制作為表情包。
1.3動態圖及視頻階段
該階段與表情包同時于近年流行,發展了圖片表情包形象生動的特點,又因其動作可觀的動態特點而更貼近勢態語范疇,極大推動網絡人際交往向現實人際交往靠近。
目前,網絡表情符號處于字符畫、圖形、動態圖及視頻3個階段共存階段,未來的發展發展形式必然類似于動態圖和視頻,實現對現實生活的高度還原。
2.1有利于理想自我的滿足
拉康“鏡像理論”[6]認為人們心中的自我形象總是外在于真實的自我,將鏡像里虛幻的自我的理想形象認定為真實的自我,而這種理想自我往往是高于本身形象的,所以要怎樣達到這樣一個理想自我呢?拉康認為人們通常通過外界的力量來確認自我形象是否達到理想程度。而網絡表情符號正好擁有滿足人們理想自我的功能,這根源于網絡的不可見性、虛擬性,且網絡表情本身具備印象性特點,發出的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就是身份,當接收者收到一個網絡表情符號時,他會將這個表情符號用于定義發出者的形象。例如,現實生活中缺乏幽默感的人在網絡聊天中可以通過發送有意思的表情符號而令對方認為自己是一個風趣健談的人。
2.2有利于移情
移情是人們有效溝通的關鍵,而要達到移情又在于同情,“同情”指的是“共有能夠交流的任何情感”,移情要求我們做到:認同,即完全進入對方的世界且弱化自我意識;結合,即將對方的經驗與自我的經驗結合;反饋,由我們與他人經驗的互動組成;撤回,即完成溝通后退出他人情感世界。但是對于網絡人際溝通,前3步的完成極其困難,這在于電腦輔助溝通不同于面對面溝通,其溝通的距離性與不確定性導致移情這個本來就不屬于人類本能的能力的獲得、運用都十分艱難,從而降低了網絡溝通的實際效力。
運用SPSS數據處理與分析軟件對此次調查數據進行了關于“網絡表情符號使用頻率”和“表情包中的文字逐漸成為口頭禪”的相關性分析。研究結果顯示P值為0.003,小于顯著性水平0.05,所以兩者存在顯著相關性,即使用頻率越高,表情包中的文字成為口頭禪的可能性越大。當聊天者習慣性發出口頭禪,并且文字來源于雙方對方熟悉的表情,有助于交流中的認同、結合與反饋,即實現移情。
2.3有利于避免溝通的非故意性傷害
無論是在現實或網絡中,人們之間的交際溝通難免陷入尷尬之境,這種尷尬可能來自于人們的不熟悉或者彼此語言的不同,甚至在語種相同的人們之間由于語言習慣的不同也經常會出現互相不理解或誤解。而網絡表情符號跨語言、跨文化的特性,使其在全球通用,而且多數人表示其在網絡聊天中無話題可聊時經常使用網絡表情,以避免對他人造成溝通中的非故意性傷害。問卷調查數據顯示,網絡表情符號使用的大部分原因仍歸功于其可視化的生動形象特點,以及較之于文字的可理解性更高。
[1]楊曉天.從符號學的角度看網絡表情圖形符號的發展[D].上海:上海大學,2004.
[2]魏凱旋.動漫表情藝術在網絡中的交流與傳播[J].當代傳播,2008(6):122-123.
[3]余光武秦云.語言學視角下的網絡表情符號初探[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1(1):130-135.
[4]趙爽英堯望.表情·情緒·情節∶網絡表情符號的發展與演變[J].新聞界,2013(20):29-33.
[5]李明文李夢蓉.視覺文化傳播語境下的網絡表情功能分析[J].新聞知識,2014(4):57-58.
[6]Richard L. Weaver II. Understand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M].New York∶ 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1996.
G2
A
1674-6708(2016)167-0134-01
凌宇薇,北京郵電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為網絡文化、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