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組宣
1984年,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為擴大教育經費來源,彌補教育經費不足,張翠琴產生了成立校辦企業的想法。為此,她在缺少資金投入的情況下,通過銀行貸款5000元,聘請工程師和臨時工,創辦了校辦工廠。
1988年,由于當時激光照排和膠印印刷機的應用,替代鉛字排版的氧化鋅版紙極為走俏,加之全國僅有3家企業能生產氧化鋅版紙的現狀,使她產生了上氧化鋅版紙的想法。然而,這對一家無資金、無設備、無技術的校辦工廠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況且全國各地造紙企業上氧化鋅版紙慘敗的例子也不少。雖然難度很大,但張翠琴仍決心趕超先進。她與工程師邢繼銘一道,起早貪黑,查閱資料,反復試驗。為了讓邢繼銘全身心投入工作,她擔負起照料邢繼銘生活和家庭的重擔,小到買糧、買菜、充液化氣,大到妻子看病、孩子上學,等等。只要在企業,不管多累,張翠琴都親自為職工做飯做菜。正是張翠琴的一片真情和實干精神感染了員工,大家盡職盡責,忘我工作,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在經過3000多次試驗后,終于研制出“干法版紙”和“濕法版紙”,其中,“濕法版紙”獲得國家同行業產品唯一一個專利授權,為國家、省、市填補了一項科技空白。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校辦小廠,吸引了省內外驚奇的目光。
多年來,由于超負荷工作,張翠琴身患聲帶腫瘤,手術及化療造成了血小板減少、心臟室性早搏、腎炎等多種疾病。面對疾病的困擾,張翠琴仍然以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和頑強的毅力奮戰在第一線。
一年冬天,張翠琴拖著病體騎車上班,由于路滑,她不慎摔倒造成小腿骨折,可是她硬是拖著病腿,趕到了單位。為了不影響工作,她在辦公室打點滴,遇到急事,便讓兒子和老伴背著她去辦理業務。如今,特種紙業出名了,企業效益增長了,張翠琴卻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在待遇面前,她從未伸過手,獎勵工資都讓給他人。30余年來,省、市、區教委下發獎勵資金80多萬元,張翠琴分文未取,全部用在企業的資金周轉上,而她自己長期看病吃藥,幾萬元的醫藥費則分文未報銷。
多年來,張翠琴從一名普通的小學教師一步步成長為一名共產黨員,企業法人。出名后的她這樣說:“是黨和人民培養了我,而社會是我成長的搖籃,回報人民、貢獻社會是我的追求,是我所要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多年來,張翠琴始終心系民生、情系民眾,先后奉獻社會、扶貧助困200多萬元。西部社區居民王某,其女兒考上了大學,但由于丈夫患癌癥過世,還有外債,供不起孩子念書。張翠琴得知后,自掏腰包,每月贊助其300元,直至大學畢業。溝沿鎮北萬村張某夫婦,丈夫癱瘓8年,妻子殘疾喪失勞動能力,張翠琴得知消息后,趕去探望,當場給了他們500元。此后,每月都拿出200元貼補他們的日常生活,目前,已為他家捐款6000余元。前些年,企業擴大再生產,張翠琴冒著風險招聘了123名下崗職工,解決了這些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問題。同時,她還堅持每月為工廠里喪失勞動能力的兩個殘疾人開工資,30多年來共為他們支出20多萬元。這些年來,在張翠琴的帶領下,企業在扶貧幫困、捐助希望工程等方面累計捐款150多萬元。在汶川地震期間,張翠琴個人捐款達6萬余元。作為人大代表,張翠琴先后針對傳染病控制與防治、70歲以上退休老人醫保補助、整治校車等問題,積極建言獻策,提出意見和建議共89條。
30載無私奉獻和辛勤付出,如今的張翠琴榮譽滿身。她先后被授予省“三八紅旗手”、市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并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