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5月27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報道,山西某市環保局長日前被調整為非領導職務,在當地干部群眾中引起不小震動,一時議論紛紛。其實,在過去的一年7個月的時間里,山西全省共調“下”領導干部2026人。其中,到齡免職1205人、任期屆滿離任152人、健康原因調整123人、違紀違法免職221人、自愿辭職151人、問責免職35人、調整不適宜擔任現職139人。在139名被調整的不適宜擔任現職的干部中,94人或因不敢擔當、不負責任,為官不為、庸懶散拖;或因不能有效履行職責,出現較大失誤,能力不足,年度考核不稱職等,被免職或改任非領導職務。
去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規定(試行)》,這是建立健全領導干部能上能下機制的一個突破。山西結合本省實際,總結完善2014年9月以來新的省委班子革弊立新、刷新吏治的有效措施與辦法,于今年1月印發了《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實施細則(試行)》,對照黨中央要求進行細化、具體化,著力破解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難題。這位環保局長被調整,即是干部“能下”的一個典型案例。從新聞報道中可以看出,這位官員被調整的原因并不復雜:該市因環境污染問題被環保部華北督查中心掛牌督辦,整治環境成為全市一場輸不起的攻堅戰,但這位局長工作推進力度不夠、進展緩慢,實現預期目標困難。市委研究認為,該干部目前的工作能力、工作狀態難以打贏這場硬仗,遂決定調整其工作崗位。
長期以來,由于缺乏制度性的安排,干部“能上不能下”似乎成了一種“常態”。有的干部工作能力差、無所作為,卻悠閑地當著 “太平官”,只要不出現嚴重違法違紀行為,就很難受到處分。官員能上不能下直接導致一些干部熱衷于論資排輩,由此造成“不敢為”“不會為”“不想為”的結局。山西省結合地方實際就加大領導干部問責力度和調整不適宜擔任現職干部作出詳細規定,并真正動真格,對干部“下”的情形、“下”的依據、“下”的程序等關鍵環節進行了細化,堅決打通干部“能下”的通道,無疑值得期待和點贊,這樣的局面也是公眾樂于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