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益民
(黃山市黃山區林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 安徽黃山 245000)
林業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探究
葉益民
(黃山市黃山區林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 安徽黃山 245000)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構成部分之一,在當前社會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的背景下,面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森林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的現狀,在全面踐行可持續發展戰略與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的過程中,需要強化對林業資源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而為了實現對林業生態修復問題的有效解決,首先就需要明確林業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間的關系,以此為出發點來探索出解決林業現狀之對策。本文就林業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關系問題進行了探究,以供參考。
林業生態修復;環境保護;關系;探究
當前生態環境惡化、能源資源匱乏已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對于我國而言,基于傳統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的模式下,面對日益凸顯的資源環境問題,我國在踐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過程中,逐步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并提高了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而森林資源遭到破壞下致使引發了嚴重的水土流失、沙塵暴、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環境問題,因此,踐行林業生態修復工作對于保護生態環境而言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目前林業發展現狀角度出發,基于社會主義經濟的迅猛發展下,長期以來。我國都是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的,而這一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下致使當前我國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面臨著生態環境惡化、能源資源匱乏的問題。在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過程中,對于自然資源進行了掠奪式開采,進而不僅致使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同時也制約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并打破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關系。而林業資源本身作為一種可再生資源,能夠為發展經濟提供原料的同時,以自身較強自我修復功能的發揮來提供充足資源,同時,也能夠為解決水土流失以及土地荒漠化等問題奠定基礎。因此,林業資源能夠助力于經濟發展,并為保護環境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當前林業資源遭受到嚴重破壞的今天,需要以林業生態修復功能的實現來解決林業目前發展過程中所呈現出的問題,進而為實現對環境的保護奠定基礎,并為更好的服務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2.1 缺乏對林業資源的保護意識理念
林業資源本身具備著經濟與社會雙重效益性,實現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能夠為解決水土流失問題并實現對環境氣候的優化調解奠定基礎,尤其是在當前人們向往回歸自然的心境下,林業資源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了生態旅游資源的一部分,同時也通過林產品的提供來創造經濟效益。而為了實現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國家頒布實施了一系列法規政策,但是基于實際踐行的過程中,因監管失力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致使林業資源遭破壞程度嚴重,林業資源質量大大降低,進而制約了其社會與經濟效益的有效實現,水土流失以及土地荒漠化等環境問題尤為凸顯(圖1為林業資源遭破壞下所引發的環境惡化景象)。

圖1 林業資源遭破壞下所引發的環境惡化景象
2.2 尚未以先進科學技術的融入來強化林業修復
當前,針對林業當前發展的現狀,在進行林業修復工作的過程中,忽略了將先進技術手段融入該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技術轉化經濟效益的效率偏低,致使林業生態修復工作進展緩慢,甚至滯后于破壞的步伐,進而難以實現實現林業經濟與社會效益。從實際情況看,現有林業人員的能力素質不足,難以將先進的技術手段運用到實際工作之中,進而使得實際工作效率偏低,相應林業修復工作進展過緩。
2.3 尚未實現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充分運用
當前,國外發達國家在踐行林業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借助信息化技術的應用,通過相應信息化管理平臺的搭建為提高該項管理工作的效率與質量奠定了基礎。但是,當前國內在開展該項管理工作的過程中,雖然實現了對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初步運用,但是利用水平偏低。具體而言,一方面,尚未實現對相應信息資源的充分整合,進而致使信息流通共享與利用率偏低;另一方面,尚未基于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實現相應服務機制的完善搭建,且網絡化水平偏低。此外,現有管理思想與模式下難以實現與信息化管理手段的無縫對接,制約了信息化管理開展的步伐,同時,基于林區一般都位于偏遠地區,致使相應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難以為實現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搭建提供基礎資源。
3.1 加快相應技術成果轉換率,推進林業生態修復步伐
要想實現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進而充分發揮出林業資源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就需要借助現代科技手段的優勢作用,在提高林業資源利用率的基礎上,加快林業修復步伐,以借助林業的再生來實現這一綜合效益的可持續發揮。在此過程中,要進一步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步伐,以集約型經濟發展模式的打造來進一步實現對資源的節約與環境的保護。加快先進技術成果轉化率,以此來優化林業資源開發方式,確保林業資源能夠自身修復功能的充分實現,進而為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奠定基礎。
3.2 以林業產業結構的優化來實現對林業資源的科學合理利用
要想切實實現林業生態修復,以實現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從林業產業發展的宏觀角度出發,通過對林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促使林業發展模式向集約型發展模式轉變,進而實現對林業資源的科學合理利用。基于林業產業開發視角下,要從如何實現資源利用率最大化角度出發,進而綜合考量以實現林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策略的制定。在實際踐行的過程中,基于第一產業視角下,要基于市場需求角度下,實現經濟林與次生林的規模化種植,進而將市場所需原材料的生長周期縮短,為在滿足經濟發展下來促使林業修復功能的實現奠定基礎。而基于第二產業視角下,要以生產技術的更新升級來實現對林業資源的充分利用,并逐漸以高端林產品加工的實現來進一步提升林業資源的綜合效益。基于第三產業視角下,要以生態化理念的充分融入為基礎,借助林業資源來發展綠色生態旅游,并實現生態產業的開發,比如花卉栽培等,并借助新技術的融入來實現基于林業資源下相應產業鏈的完善打造。此外,還需要強調的一點是,要針對現有立林業人員加大培訓力度,以提升其專業技能素養,為更好的服務于林業生態修復工作的開展奠定人力資源基礎。
3.3 優化林業生態系統
為了充分的實現林業資源的雙重效益,則就需要針對林業生態系統進行進一步的優化,具體而言,可從如下幾方面著手:①強化對林業生態修復工作的重視程度,以借助林業經濟效益的發揮來助力于社會主義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借助林業社會效益的充分實現來優化自然環境,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進而為實現經濟、社會與人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②協調林業資源經濟與社會效益的實現。在踐行林業生態修復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基于協調好林業資源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關系的角度下,確保在能夠借助林業資源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還能夠充分實現林業資源的生態環保效益。要基于林業圣愛修復與環境保護關系角度下,正實現經濟與社會效益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對林業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強化林業生態修復的力度,進而才能夠在當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時期下,以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打造來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綜上,基于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下,林業資源受損嚴重,致使其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難以得到可持續發揮。因此,基于林業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關系角度下,為了實現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在助力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以其環境效益的充分發揮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就需要加快相應技術成果轉換率以推進林業生態修復步伐、以林業產業結構的優化來實現對林業資源的科學合理利用并優化林業生態系統。
[1]盧彩訓,宋秋平.林業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的關系[J].科技視界,2013,27:341+331.
[2]何 怡.森林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關系探析[J].林業建設,2008,05:16~19.
[3]張 惠.林業生態資源保護的有效措施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5,21:74~76.
F326.2
A
1004-7344(2016)14-0199-02
20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