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甫



中國境內的川金絲猴、滇金絲猴、黔金絲猴,加上分布在越南的越南金絲猴,世界上原本記錄在案的金絲猴共有4種。但是從2010年以來,在中緬邊境一帶一種毛色全黑的金絲猴新種逐漸被人們發現。怒江金絲猴,即黑仰鼻猴,是近年來新發現的靈長類物種。除了擁有標志性的“朝天鼻”外,怒江金絲猴與其他金絲猴相比最大的特征為幾乎全身被黑毛,僅耳、嘴唇、會陰處毛發為白色,頭頂、臉頰、喉、上臂、腹部等處毛發為深棕色或淺棕色。臉部皮膚和唇部類似滇金絲猴,為淡粉紅色,毛發不如滇金絲猴和川金絲猴那樣厚實。成年雄性不像川金絲猴有明顯的嘴角瘤狀突起。它們尾部很長,可達到頭體長的140%。
中國第四種金絲猴
2010年初,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FFI)的科研人員在緬甸克欽邦東北部進行靈長類動物調查時,收集到一具完整的仰鼻猴尸體標本。經比較,科研人員興奮地判斷,這種仰鼻猴不同于任何已知靈長類。2010年10月26日,世界靈長類動物研究的權威刊物——《美國靈長類學報》發表了這一成果,為了紀念阿克思基金會(ARCUS基金會,致力于世界野生猿類研究)的創始人喬恩·斯瑞克(Jon Stryker),并感謝他對緬甸靈長類調查項目的支持,將新種拉丁名定為Rhinopithecus Strykeri,成為繼川金絲猴、滇金絲猴、黔金絲猴、越南金絲猴之后,世界上發現的第五種金絲猴。
其實,在此前,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部首席科學家、中國靈長類專家組組長龍勇誠曾大膽斷言,在怒江一定能發現至少一到兩種靈長類動物新種群。從上個世紀末期起,在走訪農戶和田野調查中,不少老百姓曾向他和調研人員反映,目睹過一種全身毛發黝黑、鼻孔朝天、攀爬如飛的猴子。它在當地傈僳語中稱為獼阿(míā),意為鼻孔朝天的猴子,因為全身體毛呈黑色,一些群眾又把它稱為“黑猴子”。經過縝密的調研和科學分析,龍勇誠推斷,這種猴子很可能分布在云南與緬甸接壤的部分山區,尤其是高黎貢山和碧羅雪山。
但是究竟能不能發現新的種群呢?
緬甸金絲猴的發現地點離怒江那么近,直線距離不超過50公里。兩邊的自然生境也相差無幾,所以中國境內存在該種群的可能性非常之高。于是一場尋找新種金絲猴的科考活動在怒江州展開了。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林業局、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怒江管理局自南向北跨越怒江州的瀘水、福貢和貢山3縣,直到西藏察隅縣的松塔村,加大了對這一新物種的尋找力度,開始大規模的社區訪談和野外搜尋工作。遺憾的是,當時并沒有找到存在新種金絲猴的確鑿證據。
2011年10月16日清晨,片馬管理站的護林員六普在保護區內巡邏時,意外地拍到一種全身黑毛的靈長類動物。龍勇誠一看到照片,馬上認出這就是剛在緬甸發現的金絲猴新種,他迅速將這一消息和六普拍攝的圖片發給了世界靈長類專家組組長米特邁爾先生。10月28日,米特邁爾先生也給予肯定答復,六普所拍攝的金絲猴照片,正是科考隊員們苦苦追尋的新種金絲猴,這是人類首次直接拍攝到的該物種的野外生存照片。此前緬甸方面也僅僅是通過紅外相機拍攝到這種金絲猴的野外圖片。
龍勇誠建議將其中文名定為“怒江金絲猴”。他說:“在中國境內,首先發現這種金絲猴是在怒江州,這是屬于當地人的一種自豪。而且用這個名字,當地人也會有保護的積極性,就像東北人一直倡導保護東北虎一樣。”
2012年3月14日,經過半年多的艱苦搜尋,六普和他的同伴們又一次在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瀘水片區片馬轄區與怒江金絲猴相遇了,這一次他們拍攝到了金絲猴活動的影像,還采集到了糞便標本。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院士課題組和云南大學于黎研究員課題組對采集到的金絲猴糞便進行了DNA檢測,并將它的DNA序列與已知的4種金絲猴進行了比對、分析,發現它與越南金絲猴相似度最低,為92.2%,與滇金絲猴相似度為96.7%。與在緬甸發現的金絲猴新物種相似度最高,達到98.2%,它和緬甸金絲猴應是同一物種。
這樣的結果從分子水平上肯定了中國境內也生存著新種金絲猴,并確定了這種金絲猴作為世界第五種金絲猴的存在。
活躍在高黎貢山
目前遺傳學方面的研究已證實,怒江金絲猴與滇金絲猴(黑白仰鼻猴)在形態和地理分布上均最接近,兩者處于同一進化分支上,分化于約33萬年前。而與越南北部的越南金絲猴(東京仰鼻猴)親緣關系最遠。怒江金絲猴已知分布區均在恩梅開江(伊洛瓦底江上游稱恩梅開江)和怒江之間的高黎貢山地區,初步估計活動范圍在海拔1720-3700米,緬甸一側可能有3-4群,個體260-330只。中國境內可能至多有10群,個體約490-620只,僅分布在怒江州瀘水縣怒江以西的片馬、魯掌、大興地和稱桿地區。除此之外,當時人們對怒江金絲猴的種群數量、家域面積、食性、活動規律、社會結構等基本生物學信息幾乎一無所知。2013年,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開始專門針對云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段北部,即怒江州片馬地區的怒江金絲猴進行野外調查和行為生態初步研究。
研究發現,怒江金絲猴猴群由數個一雄多雌繁殖單元和至少一個全雄單元組成,活動主要集中在海拔2400-3300米范圍內的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及部分竹林、針葉林,而不像典型的滇金絲猴和川金絲猴種群較多活動于針葉林和落葉闊葉林中。直接觀察中發現,目標群是由超過100只個體所組成的大群,并存在游離雄性和分群聚合行為,另外通過分析紅外相機照片,共識別出5個完整的一雄多雌單元和1個完整的全雄單元,這表明怒江金絲猴同樣存在重層社會組織。另外,經過仔細檢查紅外相機照片中個體的年齡、性別,發現群體中雌嬰比(4.43∶1)和成幼比(4.13∶1)均較穩定的金絲猴種群偏高,認為該群體可能正在衰退。
猴群活動范圍為海拔2300-3300米,但主要集中于2700-2900米。猴群可能不常移動到海拔更低或更高的區域:較低的海拔段可能由于靠近村莊、公路,人為干擾強烈且缺乏足夠的合適生境,特別是保護區邊界外,已少有適合猴群生存的原始生境。同時,高黎貢山高海拔地區的寒溫性竹林非常茂密。怒江金絲猴在片馬地區主要游走海拔為2300-3300米。已知怒江金絲猴至少取食39種不同的食物,取食部位涉及葉、花、果實、芽、莖、皮和花蕾,猴群也取食竹和地衣,春季較多取食樹葉、芽、花蕾,而秋季偏好取食果實,與其他金絲猴基本一致。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豐富的常綠闊葉樹種或許已經能夠為猴群全年提供足夠且較高質量的食物,因此猴群可能無需頻繁取食地衣這類碳水化合物豐富但蛋白質含量低下的食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