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乘明



白頭葉猴顧名思義是長著白色毛發、專食樹葉的一種靈長類。它是中國特有種,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全世界范圍內僅生活在廣西西南部的崇左市喀斯特石山區,種群數量只有1000只左右。
科學研究表明,葉猴的起源中心是東南亞地區。白頭葉猴是由葉猴的祖先從東南亞往北擴散抵達廣西西南部喀斯特石山環境演變而成的。也許是葉猴的祖先再也沒有往北擴散了,也許是繼續往北擴散演變的種類消失了,所以白頭葉猴和它的兄弟黑葉猴成了葉猴類群分布最北的兩個物種。這兩個難兄難弟就停留在了喀斯特石山環境里,成為最適應石山環境的大型哺乳動物,故又被稱為石山葉猴。
在廣西西南部的這片喀斯特石山區,白頭葉猴是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也是這片石山的“守護神”。每天清晨天蒙蒙亮,在懸崖峭壁上的石洞睡了一個飽覺的白頭葉猴們,第一件事就是爬到洞口,把憋了一個晚上的糞便和尿液排到洞外。隨后它們在猴王的引領下悄悄地沿著石壁爬到山頂,瞭望四周,之后才慢慢地隱入叢林中。在八點左右它們開始一天的第一次采食,漫不經心地美美飽食一頓后,就進到了中午休息時間。下午四點至五點,猴群開始飽食一頓,并悄悄地向晚上過夜的石洞方向移動,天黑前進入山洞里,周而復始。因此,它們非常熟悉自己的領地,熟悉自己領地里的食物分布和成熟的季節,不會走冤枉路,不會找不到自己喜歡吃的食物。
廣西崇左的喀斯特石山稱為峰叢洼地,石山平地拔起,巍峨矗立,懸崖峭壁比比皆是,石山高度100-200米。山峰有稀有密。稀的山峰是一個個獨立的山峰,四周都是平地,而密的山峰,是一個山峰連一個山峰。獨立山峰的四周都被開墾了,山上除了可能有老鼠、蛇、鳥兒,現在沒有了大型的動物,密的山峰成為石山群,人為干擾少、動物的活動空間大,所以白頭葉猴就退縮到這些石山峰群中。
廣西的石山地區降雨量很大,但是老天爺跟白頭葉猴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石山地區地表留不住水。一旦降雨,水很快會順著石縫流到地下成為地下水。
怎么樣才能“喝”到水呢?白頭葉猴非常聰明,非常適應石山的缺水環境,鍛煉出了一身特別的本領。每天清晨,我們看到白頭葉猴爬到高高的樹梢采食帶著露珠的嫩葉、嫩芽。它們的水分需求絕大部分就這么解決了。運氣好的時候,遇到天降暴雨,石山上的石凹存下些水,白頭葉猴就不會放過這個喝水的機會。
到了天干水少的旱季,山上沒有嫩葉、嫩芽了,也沒有露珠了,白頭葉猴只能采食老葉,這些老葉的含水量就少得多了。饑渴難耐的白頭葉猴偶爾也會膽戰心驚地下山喝水。
白頭葉猴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是食物。吃什么?
石山上漫山遍野都是樹葉,如果都能作為食物的話,那就不用愁了。白頭葉猴和我們想的一樣。但是想容易,做到可就難了。白頭葉猴還真做到了。在長期適應環境中,白頭葉猴的胃發生了改變,形成了一個容許分解纖維素細菌生存的一個空腔。雖然白頭葉猴自己不能分解纖維素,從而把樹葉分解為可吸收的糖類物質,但是,它們胃內的細菌幫它們做到了。因此,白頭葉猴可以大口大口地采食樹葉。我們看到白頭葉猴開心地采食樹葉,會以為樹葉很好吃,但是我們真的錯了,所有白頭葉猴的食物都是苦澀難咽的,就連白頭葉猴最喜歡吃的石山上的野果也都沒法入口。但是,白頭葉猴非常滿足,套用一句時髦的話來說,白頭葉猴的幸福指數很高,不挑剔,很容易滿足。
喀斯特石山最大的特點,就是懸崖峭壁。要在這樣的環境生存下去,沒有特殊的攀巖本領,那就是死路一條。我們眼前的石山葉猴可是超一流的攀巖高手。
白頭葉猴經常坐在幾十米高的懸崖峭壁的邊緣,若無其事,小猴子還敢打打鬧鬧。清晨離開位于懸崖峭壁上的石洞,晚上要爬回石洞過夜,它靈巧的四肢和長長的大尾巴配合得天衣無縫。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白頭葉猴可以飛身過斷壁,身體在幾十米的高空中騰空而起,與長著翅膀的飛鳥無異。這還不算,帶著幼崽的母親們更是偉大,不僅自己飛身斷壁,還要攜帶著尚未獨立的小猴飛身。我無語,只能驚嘆,大自然怎么能造就這么出色的精靈?仔細琢磨,白頭葉猴還有不少適應石山環境的特點。
因此,只有像白頭葉猴和它的難兄難弟黑葉猴這樣的石山精靈才配得上“石山葉猴”的美名,才算是最適應石山環境的靈長類。試想,如果沒有這些適應石山環境的特殊本領,白頭葉猴應該早就成為生命進化史上的過客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