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榮偉
抗戰初期,在“航空救國”的號召下,一批華僑飛行員從世界各地紛紛回到祖國,為捍衛祖國領空,他們駕起“雄鷹”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搏斗。

這批華僑飛行員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菲律賓、吉隆坡等地。在他們中間,幾乎所有人都接受了良好教育,有相當一部分人家境優渥,其中不乏富商豪門子弟。這批志愿者,有的是大學生,有的是高富帥,有的是工程師,有的甚至還是名噪一時的歌手、足球明星和電影明星……他們本可以在當地過上很體面的生活,但在祖國山河破碎之時,他們毅然放棄優越生活,不惜冒著生命危險,不遠萬里奔赴祖國抗戰的最前線。
華僑飛鷹黃毓全
黃毓全,廣東臺山石坂潭人,出生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父親黃廷潘壯年僑居加州美利云市經商。
長相英偉的黃毓全少年時半工半讀,中學畢業后,即入鐵士航空學校。學成后,恰逢其胞兄黃毓沛在芝加哥組建三民飛機練習所,黃毓全即赴該所任機械教師。1926年,黃毓沛關掉了在洛杉磯的航校,為支持祖國的航空事業,帶著弟弟和學生毅然回國。
回國后,黃毓全任廣東航空處中校飛行員。1927年赴蘇聯研究軍事航空,1年后回國,任廣東航空學校檢驗股長兼飛行機械教官。1929年,任廣東空軍第1隊分隊長。次年6月,其兄黃毓沛出任中央空軍第6隊隊長,黃毓全出任副隊長。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者在上海悍然挑起戰端,淞滬抗戰拉開序幕。面對日本的首次空中挑戰,中國航空隊戰士與國際友軍一起,在飛機數量、裝備劣勢的情況下,奮勇作戰,三度給日軍以痛擊。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國民政府急調廣州空軍奔赴上海參戰。接到命令,一支幾乎由清一色的華僑飛行員組成的空中戰鷹迅速飛向黃浦江畔。當時正在廣州度蜜月的黃毓全,也加入了這支飛行隊伍。
1月29日凌晨4時,20多架日本海軍航空隊的水上偵察機,從停泊在黃浦江上的“能登呂”號航母上呼嘯而起,與地面部隊聯合夾擊中國軍隊。中央空軍第6隊副隊長黃毓全率領9架飛機立即起飛迎戰敵機,交戰中黃毓全等擊落敵機數架。
1932年2月6日,空戰再起,這一天正是中國的農歷正月初一。10時,日軍飛機編隊突襲上海虹橋機場。警報響起,黃毓全立即向機場沖去。奔跑中,黃毓全見印度籍戰友朱達先空戰負傷,其戰機剛剛降落在虹橋機場。黃毓全憤然登上這架未經檢修、彈痕累累的戰機,轟然發動起飛迎敵。黃毓全不知道這架飛機的操作系統已經在戰斗中嚴重受損,在加速上升時飛機不幸墜毀。
華僑飛鷹黃毓全是抗戰爆發后第一位殉國的飛行員,犧牲時年僅28歲。此時,他與何巧新女士新婚僅半月。
航校校長黃光銳

黃光銳,祖籍廣東臺山白沙鎮龔邊田心村,幼年時隨父親去美國,在舊金山唐人街讀書,后加入美國籍。
1916年,臺山華僑蔡司度在舊金山舉辦美洲飛行學校,黃光銳即自費學習飛行,取得美國飛行執照。1917年9月1日,孫中山在廣州就任軍政府大元帥。為保衛廣東革命政權,革命黨人急需籌建一支空軍,孫中山遂派楊仙逸等人赴香港、美國等地招聘航空人才。受孫中山“航空救國”精神的感召,1922年,黃光銳等12人隨楊仙逸攜帶10架飛機和制造飛機的器材返回廣州,在大沙頭設廠制造飛機,次年6月制成中國第一架飛機。“孫中山大元帥夫人宋慶齡,坐上黃光銳駕駛的這架自制飛機升空,繞廣州市飛行一圈,安全著落”。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
1923年,廣東成立航空學校,黃光銳先為飛行教練,后任航校校長。1936年6月,陳濟棠聯合李宗仁向蔣介石發難,出兵湖南,內戰一觸即發。危急形勢下,8月18日,黃光銳指揮廣東空軍戰機70多架、近200人飛離廣州,一下子使陳濟棠陷入眾叛親離的境地。當晚,陳濟棠被迫宣布下臺,愴惶出走香港。
飛離廣州后,黃光銳指揮所部先南飛香港,然后北飛南京。蔣介石在廬山召見了全體北飛人員,并對黃光銳許諾要“按機發給獎金”。黃光銳答:“此次投效,專為統一,一致對外,非為獎金。廣東空軍不少飛機,系僑胞所捐獻。倘認為鼓勵來茲,請委員長決定。”結果,蔣介石“給北飛人員各發恩餉兩個月”。
1937年后,黃光銳調任中央航空委員會副主任,兼成都空軍司令,被授予空軍少將軍銜。為加快培養飛行人員,他創辦了空軍軍士學校,開展對各種專業航空技術的培訓。據黃光銳下屬、現居美國三藩市的謝莽回憶:“黃光銳司令是一個隨和而有涵養的人,我牢牢記得。”“任職時很少見他有發表文告或招待報界吹噓標榜之舉。”“黃司令第一次給我們這班學生的幾句訓詞是:‘空軍是國家的軍隊,只可以對付敵人,不可以對付同胞;殺人只能在戰場上,不能濫施胡為。”

被譽為“空軍虎將”的黃光銳,經他所培育和指揮的原廣東空軍飛行員,在抗日戰爭中個個奮勇殺敵、勇猛異常—計有40人共擊落日機70多架,有70多人為國犧牲。
1939年秋,黃光銳改任空軍總指揮部軍政廳廳長。1946年,黃光銳退職回到廣州,創辦廣東信托公司和萬國建筑工程公司。1949年,黃光銳遷居香港,后移居美國洛杉磯。1985年8月,黃光銳在美國洛杉磯病逝,終年87歲。
家書是丁壽康與家人惟一的連接
祖籍廣東的丁壽康,1915年出生于泰國曼谷。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后,僑居在泰國的華僑群情激昂,展開了聲勢浩大的救國救亡運動。在抗日救亡運動的影響下,1933年丁壽康回到中國。
丁壽康回國兩年后,他的父親去世,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丁壽康方才知悉。驚聞噩耗,他在信中寫道:“去年十月間接大兄來信,悉吾父于十月十四日病故。哀痛之余,即將數月薪水湊得五十元寄由謙圃叔轉交,以助喪費。出于經濟與環境關系,故未得奔返。”信中字字句句,言真意切,透露出他內心的傷感以及對家鄉親人的無限牽掛。
為實現報國之志,1936年在師范學校就讀的丁壽康投筆從戎,考入廣東航空學校第8期學習。
家鄉被日本人占領,丁壽康只能通過書信的方式與親人聯系。在學習、訓練的間隙給遠在泰國的叔父寫信,成為了他多年來養成的一種習慣。
1937年中秋佳節,正在航校學習的丁壽康寫到:“現在戰事已經蔓延到華南,敵人的軍艦橫行于廣東海面,廈門、汕頭、廣州已在敵人的炮火與炸彈威脅之下……惟有抗戰才是我們的生路。”在信中,他真實記錄了身邊戰友們的生活:“我們為民族而抗戰的戰士真是太辛苦了。他們擁擠在鐵蓬車里,整天整夜站著,上面又沒有蓋,日曬雨淋。一個個強悍的體魄,都熬得眶深臉黃。”
航空學校畢業后,丁壽康被分配到中國空軍第4大隊第21中隊,任見習官,駐防重慶。
1940年夏天,保衛重慶的空戰日漸白熱化,他的家書中也充滿了殺敵報國、不畏犧牲的躊躇壯志:“每個人駕機起飛擊敵時都抱著必死的決心……”“此當國家存亡絕續之秋,個人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
7月16日,霧都重慶迎來了一個難得的晴天。上午10時多,丁壽康剛剛寫完家書,筆墨未干,重慶市防空司令部刺耳的防空警報突然凄厲響起。他來不及將信裝進信封里,就趕緊穿好飛行服,背上降落傘,戴上飛行帽,從桌子上一把抓住飛行鏡,與戰友們跑出了房舍,沖向了各自的戰機。

10時25分,中國空軍第4大隊第22中隊的7架霍克Ⅲ戰斗機從廣陽壩機場起飛。10時35分,中國空軍第4大隊第21、23中隊的17架E-15戰斗機、1架霍克-75戰斗機,第24中隊的6架E-16戰斗機在大隊長鄭少愚的帶領下,從白市驛機場依次升空。此次空中格斗,丁壽康駕駛的是編號為2112的E-15戰斗機。
11時17分,27架敵機逼近重慶市區,高度為6800米。中國空軍機群有24架戰機已升至6500米,發現敵機后即爬高對敵予以迎頭痛擊。“中國空軍在發動第一次攻擊后,又在敵側后兩面反復對敵機群攻擊,一直追到永興附近,才返回重慶上空警戒。”
在激烈的空戰中,丁壽康駕駛的飛機中彈起火,他也受了重傷,被迫跳傘降落于江北。“警報解除后,即得知壽康跳傘落于江北,我等都認為他生命定無危險。誰知晚間就聽說壽康已死,同事都悲哀莫及。”丁壽康的戰友洪奇偉在寫給丁壽康家人的信里這樣回憶。后來得知,丁壽康跳傘后落在一學校附近的森林中,“學生熱心救助送往醫院,但因交通不便,送到醫院時他已流血過多,救護無效。”丁壽康犧牲時年僅25歲。
戰斗結束后,丁壽康的隊友洪奇偉回到宿舍,發現了那封尚未封好的家書,于是他“眼含熱淚幫丁壽康寄往泰國”。從1933年離開泰國回國抗日,到1940年在空戰中犧牲,丁壽康沒有回過一次家鄉。戰火中,60多封家書是他與家人惟一的連接。
“空戰王牌”陳瑞鈿
祖籍廣東臺山大江的陳瑞鈿,1913年10月22日出生于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陳瑞鈿的父親從臺山移民美國,母親是秘魯人。18歲時,陳瑞鈿加入砵侖華僑航空學校,1932年畢業。
“當年,陳瑞鈿是社交場上的明星,英氣勃發。”不過,陳瑞鈿并未留戀其明星生活,1933年陳瑞鈿毅然和其他11名華僑青年回到了戰火紛飛的祖國。抗戰爆發后,陳瑞鈿任中央空軍第3驅逐大隊第28中隊副隊長。
對于陳瑞鈿來說,1937年的8月16日是一個永遠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陳瑞鈿首開擊落敵機的紀錄;從這一天開始,這位英俊的華僑飛行員開始了他的空中傳奇。

1937年的8月16日,南京句容發生空戰,日軍首次出動“王牌”轟炸機隊;中國空軍以陳瑞鈿、黃拌揚、黃新瑞、雷均炎、蘇英祥等歸僑飛行員為主力,駕戰機出戰迎敵。沉著冷靜、英勇無畏的陳瑞鈿駕駛美制霍克Ⅲ型戰斗機,一舉擊落日本三菱轟炸機,旗開得勝。
1937年9月,山西太原空戰爆發。陳瑞鈿一人駕機與日軍多架飛機周旋,在其飛機受傷的情況下仍然擊落日機4架。1938年5月的武漢空戰中,陳瑞鈿一人連續擊落2架日機,在與第3架日機較量時,陳瑞鈿發現,戰機彈藥已經耗盡,于是他毫不猶豫地駕機向一架日機撞去。被撞日機散落墜地,而陳瑞鈿的戰機也撞掉了一翼。陳瑞鈿精準把握時機,“就在兩機相撞墜地的一剎那,華僑飛鷹陳瑞鈿跳傘逃生。”這一英雄壯舉被當時的媒體廣為報道,“落地后的陳瑞鈿僅頭部受傷”。
“銳利的眼光,蓄一口引人注目的短須,叼一管煙斗,影星般英俊的面孔”。這是媒體上刊登的戰斗閑暇時分陳瑞鈿的畫像,“與飛虎將軍陳納德相比,絲毫都不遜色”。
1939年12月27日,已升任中國空軍第3大隊副隊長的陳瑞鈿,奉命護送蘇聯援華航空隊的轟炸機隊前去空襲昆侖關。在二壙上空,轟炸機隊與日機遭遇!陳瑞鈿配合友軍,與敵機展開了一場惡戰。格斗過程中,陳瑞鈿座機被擊中,油箱發生爆炸,油箱大火頓時熊熊燃起。陳瑞鈿被迫跳傘逃生,“他的臉部和雙手嚴重燒傷,落地后幸為老鄉救護脫險”。
在這場空戰中,“陳瑞鈿的那張英氣逼人的臉龐被大火燒得面目全非,惟有一雙清澈銳利的眼睛,在護目鏡的保護下得以幸免。”受傷后的陳瑞鈿,被安置在廣西柳州機場附近的一間小屋中治療。他的妻子伍月梅聞訊,輾轉回國,親自護理丈夫。不料,日機突然在第三天空襲柳州機場。“敵機的轟炸,致使山石墜下,擊中陳瑞鈿所住的石窯,壓斃了用自己的身軀保護他的伍月梅女士。”多年后,對伍月梅的舍身一救,陳瑞鈿仍然銘記于心,他說:“那一天,我將她的尸體一直緊緊地抱在懷里,直到救援人員趕到。”
陳瑞鈿贏得了“中國空軍飛鷹”的美名。在與日機的空戰中,陳瑞鈿的座機三度被擊落,然而每一次他都幸運生還,死神皆與他擦肩而過。他的事跡在中美兩國廣為流傳,甚至被編入了美國中學課本。1946年,美國出版發行《真正英雄的真實漫畫故事》系列叢書,其中一篇以《真正英雄的動人故事》為題,詳細介紹了陳瑞鈿的抗日戰績和不平凡的經歷。
1997年10月4日,美國空軍歷史博物館正式評定陳瑞鈿為二戰第一位空軍英雄,授予陳瑞鈿“王牌飛行員”的榮譽稱號。驍勇善戰的陳瑞鈿是抗戰期間第一位獲得“王牌飛行員”的華僑飛鷹。據悉,美國空軍歷史博物館表彰空軍英雄時,擊落5架敵機以上的飛行員方可被認定為“王牌飛行員”,而陳瑞鈿在抗戰時期共計擊落7架敵機。
1997年9月3日,秋意漸濃。在美國波特蘭市的一幢老房里,回歸平淡生活近60年的陳瑞鈿靜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就在陳瑞鈿去世之前,有一家報紙采訪他,當問及當年為什么要義無反顧地回到中國參加抗戰時,84歲的陳瑞鈿老淚縱橫,他脫口而出“中國召喚我”。
結 語
抗戰過程中,一大批華僑飛鷹為贏得抗戰的勝利建立了杰出的功勛。華僑飛鷹,他們以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在祖國的藍天成就了一個時代的傳奇。史料記載,歸國華僑約占中國空軍驅逐機飛行員1/2以上。全國殲擊機飛行員中,華僑占到了3/4,成為中國空軍的作戰主力。僅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飛虎隊”就有上千名華僑青年,駐廣東空軍從隊長到隊員均以華僑子弟為主。華僑飛鷹以及地面的空勤人員,是抗戰時期中國空軍的重要力量,他們中不少人在戰斗中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黃毓全、梁添成、符保盧、陳鎮、丁壽康……4296個不朽的英名,他們犧牲時平均年齡不到23歲。
責任編輯:葛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