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建
美國作家布朗在《不完美的禮物》中寫道,有一天她帶著8歲的女兒在商場買鞋子,當時賣鞋的專柜放了一首流行歌曲,她的女兒竟然當場跳起舞來。專柜旁邊的所有人全盯著她女兒跳機器舞。他們不是欣賞,只是為她的女兒感到難為情。
當他們開始交頭接耳取笑她女兒時,她女兒有點不知所措,身體僵住,突然停了下來,看著布朗,眼神仿佛在問:“媽咪,我接下來怎么辦?”沒想到,布朗看著女兒說:“你可以把稻草人的動作加進去呀!”于是,女兒繼續(xù)開心地跳她的舞。
從那一刻起,布朗的視線就不曾從女兒身上離開,欣賞著女兒的即興表演。她說,她不想“背叛”女兒,她選擇站在女兒這邊。
朋友小玉告訴我,從小到大,她很少體驗到父母“站在她這一邊”,她體驗到的幾乎都是父母的“背叛”。
小學時,有一次她跟同學在教室里吵架,被老師看見了,老師指責她,說她態(tài)度不好,要她跟同學道歉。其實當時是同學先欺負她,偷拿她的鉛筆,老師的指責讓她覺得很委屈。回家后,她跟爸爸訴說心里的委屈,沒想到爸爸卻說:“跟同學吵架、被老師罵,這么丟臉的事,你還敢說!”當場,她感覺好像被重重甩了一個耳光。她說:“父親的背叛遠比起被同學欺負、被老師冤枉,還要叫人傷心。”
不只如此,她母親也是。初中時,有一次在餐廳,她與母親的親戚朋友吃飯。吃到一半,聊到孩子的功課,媽媽突然在眾人面前對著小玉說:“你看堂哥、堂姐多厲害,他們都考上好中學,哪像你這么笨,又不用功。”
很多父母可能都不知道: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很容易碎。所有的孩子都期待被呵護、被接納。于是,只要受到父母惡意、不友善的對待,孩子就立刻感到受傷,感覺被背叛。而且,這個受傷的感覺,會一直停留在記憶里,除非你回頭,把當時羞愧的自己給解救出來。
大多數(shù)父母都不會故意傷害自己的孩子,大多數(shù)情況是傷了孩子而不自知。父母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在孩子眼里,都會被放大解讀。
其實,我們都不完美。如果你有不小心傷過孩子,讓他們受傷、流淚、感覺被背叛,請立刻向他們道歉。一聲“對不起,請原諒我”,孩子身上的傷,會馬上被撫平。
如果,你還是說不出口,那么,起碼在心里默念這4句話:“我愛你,謝謝你,對不起,請原諒我。”小小的道歉或補償,對孩子意義非凡,因為里面是愛,愛就是療愈。畢竟,孩子比面子重要,不是嗎?
(步步清風摘自品味讀書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