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如廣
摘 要:因特網作為知識聚散地,為知識建構、傳播和管理提供了可適性空間。它不僅提供了知識建構的平臺,促使學院共同體演變成學問共和國,而且成為企業虛擬勞工群的集散地和知識管理的有效工具。
關鍵詞:因特網;知識建構;知識管理;集散地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6)21-0072-03
英國科學技術學家約翰·齊曼(John Ziman)在《真科學》一書中提出了“因特網成為一個知識建構的集散地”[1]的命題,本想說明科學知識變為教育公共知識時互聯網起到的作用,但未展開論述。
因此,有必要從知識建構、傳播與管理三個方面來闡述因特網作為集散地所表現的特征。
1 因特網:知識建構的廣闊平臺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對現實世界純粹客觀的反映,是人類認知建構的產物。
它必將隨著人們認識程度的深入而不斷地變革、升華和改寫,出現新的解釋和假設。[2]
因特網在催生知識建構主體的廣泛性、以及對知識建構者的約束力兩個方面起到的平臺、集散地的作用。
1.1 促使學院共同體演變成學問共和國
因特網的發展和普及使得知識建構的學院模式向非學院模式轉變。使原本局限于大學、企業等單位的知識建構者擴大到世界各地和方方面面,并“方便了地域上分散的研究者能進行活躍的團隊工作。”[1]
不同膚色、不同國度,甚至不同文化的人們可以通過它建立聯系,就某一認知、技能、價值、規范等達成共識,形成知識聯合體。在這里我們稱之為“學問共合國”。[1]
在學問共和國里那些追求客觀理性、具有一定專業能力和信守的人,“為了追求真理和人類利益而相互信任地一起工作。”[1]
那些人“團隊合作、網絡化不僅時尚,更受到了即時全球電子通信樂趣的激勵”[1。
因特網打破原有地域上知識建構的局限性,使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知識建構者成為學問共合國中的一員。從而使大學或公司的科研人員聯系比以往更加便捷更加密切。通過因特網,“特別是電子交流的即刻性,把個體研究者聚合成集體行為。”[1]因特網的出現使建構知識的主體在共同心理和認知水平下隊伍不斷擴大,知識創新成果不斷翻新;對企業的影響迫使企業從源頭注重知識創新,一個很明顯的表現,就是知識創新完全拋棄了學院知識建構模式,從純粹無用知識建構轉變為求利知識創造。
另一個行為表現是,凡是能對企業發展有利的知識成果,無論知識建構主體是誰,都可以通過經濟手段拿來所用,世界各國的知識產權建構主體成了企業尋覓的學問共和國中一員。網絡時代使人類知識建構進入主體多、成果多、管理科學和注重求利紛繁多彩的時代。
1.2 利于鼓勵與約束知識建構者
羅伯特·K·默頓對科學共同體學術規范標明要具有獨創性、懷疑主義和祛私利性。知識建構為獲得優先權,創造新穎獨到的知識,并不是為了追求私利,而是通過勤勤懇懇的工作和無私奉獻獲得社會尊敬。
因特網拉近了知識創造人員與普通百姓的生活世界,大眾通過網絡發表對他們創新精神的崇敬,從而激發他們興趣和積極工作。不論是大學科研院校學問共和國,還是包括普通百姓社會共同體,通過因特網提出“有見地的批評的方針或者是更加準確的描述”[1]都屬于新的知識建構。公眾通過因特網對科研成果的監督、舉報剽竊、揭發知識產權侵權約束著建構主體的科研精神。
2 因特網:知識傳播的新興載體
2.1 因特網促進知識公有與普及
公有與普遍是羅伯特·K·默頓知識建構二個范式。公有是指學院科學知識應當被看作“公共知識”;普遍是指在學問共合國體內公平地對待每一個成員的知識創新貢獻,不分種族和社會地位。
知識建構者一旦把自己建構的文檔、文化、原理、原則等認識向社會發表和展示,他所創造的就成為公共知識、具有社會性。
因特網在學術研究、專利技術發明方面,縮短了投稿和發表時間、專利確認時間,大大提高了知識公有的及時性。知識通過神奇的因特網在個體、組織、專業和普通公眾中及時傳播。
任何一個有點電腦常識的人,都可以從它身上獲得知識和受教育。使用E-MAIL或開通博客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認識、評論傳遞給他人和公眾,從而使自己也成為一個知識的建構者,形成人人建構人人享有。
“很明顯,網絡化有助于公有主義。”[1]涉及商業機密、雇主保密等專有知識對因特網來說好象失去了普及和公開作用,但隨著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健全,技術專利得到保護,企業的研發知識會第一時間經過認證機構確認后向外公布,從而占有知識產權,在商業競爭中擁有無形資產。
除涉及到國家安全、重大科研機密、法人團體商品機密、個人隱私等信息知識外,生活知識、常識性科技知識、企業管理知識等均可以通過因特網轉化為公共知識。
在局域網內,組織學習,開展培訓,傳播文化,因特網功不可沒。
2.2 因特網是虛擬勞工群的集散地
企業建立網站,把各種信息以程序化的知識展現出來,等同于造就了很多智能型、多功能勞工,網站發揮著不同崗位職責。
企業把代表性的建筑、產品、事件等即皮亞杰(Piaget,J.)所說的圖式知識放到網站上就相當于給企業增加了一名禮儀員;把產品圖式知識向客戶展覽,那就給企業增加了一名宣傳員;在網站上提供產品售前售后服務,因特網便成為客戶服務員。任何一個網站都蘊涵著一定的文化,如三江學院的網站是學院的窗口和展示民營大學魅力的知識平臺。
企業把豐富多彩的文化知識載入其中,成了企業文化產生與傳播之地,用以吸引顧客、凝聚人心,無疑起到了傳播員的作用。在網上展示產品信息,激發求購意向,這是因特網扮演推銷員的角色。
通過百度尋求企業所需資料,以便聯絡購買,這是因特網采購員功能。
通過在線的調查方式對網站的訪問量進行統計,可以判斷市場變化情況,這是因特網的調查員作用。企業把文件資料文檔除了紙質備份之外,以文件形式存入文件夾中,這是電腦執行的保管員職責。
另外,因特網電子郵件功能好比以前單位里的交通員和通信員。因特網集各種員工職能,是虛擬化的高級員工集散地。在商人的眼里,網站就是一個公司。
在這個公司里,各類知識按照企業設計分散到各個功能窗口,成為專項服務區,發揮著類似員工作用。在專項服務區里聚集著公司知識建構者精心創造的分類知識、信息和文檔知識。在因特網世界里,網絡辦公不僅是虛擬勞工群的聚散地,而且是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例證。
在網絡中虛擬世界往往是真實世界的知識建構,各類人物在虛擬世界里匯聚、交往,又通過因特網的作用回歸到現實生活,成為方便人們生活的一個工具、一個精神空間、一個為現實服務加工處理和轉化知識的工作室。
3 因特網:知識管理的有效工具
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是對知識創造過程、知識的應用和存取進行規劃和管理。知識管理作為一門學科是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對文化進行管理的產物。是西方發達國家在企業管理經歷了科學管理、行為科學和決策理論之后產生的主要針對企業進行管理的理論。[3]
本世紀企業的成功越來越依賴于對知識的管理和建構,組合利用企業所擁有的各種知識為企業創造的競爭優勢。企業利用因特網這一工具,不拘泥于傳統管理知識,努力實現管理理論創新本身就符合知識的獨創性精神。
“一個精致的工具,就是很多理論概念的具體化。”[1]因特網(internet)本身的機制與構造是一系列知識的組合。“互聯網(即因特網)的結構是按照“包交換”的方式連接的分布式網絡。”[4]有利于查詢方便快捷,實現資源共享。
因特網是許多相關知識實現效用,高科技建構的集散之地、載體和平臺。
一個有效的工具,就是設計功能充分的實現。
因特網不僅在知識建構、知識生產與知識創新中起到促進作用,把分散的知識建構主體分類聚合,推動知識范式的遵守與弘揚,而且能夠促進知識的匯聚、傳播和利用。
這完全適應互聯網時代知識管理的要求。從現代知識的產生、開發、傳播到利用來看,企業管理進入到知識文化管理的層面,知識成為企業競爭的核心力量。
而因特網恰恰是發揮知識核心競爭力的有效工具、有效平臺。前文所述因特網虛擬了許多勞工群,成為知識建構與傳播的聚散地,是知識建構“向后學院科學轉變的另一個主要特征,是更加強調效用”[1],更加強調管理好知識,用于推銷知識,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一則典范。因特網除窗口作用——推銷知識外,還參加其他知識管理活動。
如:知識的用戶權限管理,有利于知識產品轉化為商品;
知識的分類操作系統,有利于分類知識;
瀏覽下載專區,有利于查尋與訂閱知識;
專用軟件與網絡結合,實現了網上辦公。
知識管理的任務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組織外部的信息和服務,其中包括組織進行知識建構;
第二類是組織內部的各類文檔資料,其中包括最大程度地實現組織內共享;
第三類是組織內部員工個人的知識[5]。因特網恰恰滿足了知識管理的需要。
因特網的存在,為企業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提供契機。
一方面,為與外部環境進行信息、能量交換提供中介,
另一方面,為企業內部有限資源的充分利用提供空間。在因特網這張知識建構的聚散地上,各種生產力因素主要是各種智力要素得到優化組合。工、農、學、商、兵各個行業的知識在網上薈萃輝映。
專業知識在因特網上被效用原則發揮到極商業化、極常識化地步。例如網上銀行就是銀行學與因特網相結合具體化的產物。
所以我們在撇開因特網在信息傳播中一些不健康東西外,就其知識概念具體化、應用廣泛方面是目前任何一臺機器產品無與倫比的。
4 結 語
綜上所述,因特網這塊知識集散地,為知識建構、傳播與管理提供了可適性空間。
催生知識發展、普及和科學精神形成,成為企業知識管理的載體和中介手段。因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可以相信約翰·齊曼(John Ziman)關于因特網成為一個知識的集散地的命題是站得住腳的。
參考文獻:
[1] John Ziman(英).真科學:它是什么,它指什么[M].曾國屏,匡輝,張成 崗,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136;136;36;36;84;135-136; 135;53;109;87.
[2] 百度.如何理解構建社會主義學習理論[EB/OL].(2010-9-9) (2016-5-5)http://zhidao.baidu. com/question/182418829.html?an=0&si =6.
[3] 孫其昂.思相政治教育基本原理[M].南京:河海大學出社,2004:16.
[4] 互聯網[EB/OL].(2011-3-23)(2016-5-15)http://baike.baidu.com/view/ 6825.htm
[5] 謝新.知識管理研究淺析[J].高校圖書情報論壇,2004,(3).